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230章 走私不绝,朝廷震怒

      第230章 走私不绝,朝廷震怒
    河州港发生的事在很快的速度内传遍四方,
    河州百姓破口大骂,商贾行商亦是如此,
    只因堆积的渔船商船也越来越多,导致上下游河道滞涩。
    以至于下午时运送军械的快船都无法进入军港,
    最后还是经过多方协调才得以停靠在民用港,
    在此地卸船,而后用板车拉到船上。
    夕阳如熔金般缓缓沉入地平线,天边被染上了一抹绚丽橙红,
    余晖洒落在大地上,给繁忙的港口镀上了一层柔和而温暖的光辉。
    微风轻拂,带着几分凉意,却也吹不散空气中弥漫的紧张。
    李景隆站在码头边,身影在夕阳下拉长,汗水沿着刚毅的脸庞滑落,
    看着一车一车军械进入大船,不禁长舒了一口气。
    他看向一侧的陆云逸,面露感激:
    “云逸啊,幸亏有你在,要不然我都不知该如何是好。”
    李景隆此刻手都在哆嗦,满脸余悸,
    大明三万精锐如今尽在他手,
    若是兵器不及时装船,耽误行程是小,丢人是大,
    不知多少人看他年轻,准备看他的笑话,不过好在,第一关应当是过去了。
    陆云逸脸色平静,淡淡开口:
    “曹国公,下官第一次带兵时也是如此,心神慌乱,骑在战马上,人都在哆嗦。
    但后来下官想明白了,错了便错了,再改便是。
    如今不是在战场上,曹国公尽管操持,错了也无妨。”
    李景隆似是想起了什么,重重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可惜:
    “云逸你说得对,攻打纳哈出时本公也在阵中,
    那时宋国公要我带一支兵马锤炼一二,
    但我那时太怕了,就没敢接这个差事。
    现在想想,若是那时候接了差事,现在说不得要从容许多。”
    陆云逸听后轻轻一笑:
    “曹国公,瞻前顾后乃战场大忌,
    此去西南,陛下没有阻拦,想来也是有锤炼的意思,到时候再研习便是,
    只要肯学,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李景隆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时间流逝,夕阳西下,太阳转眼便落下山,天空变得一片黑暗。
    自京城而来的军械已尽数送入运兵船,
    河州港的诸多走私也清点完毕,尸体以及诸多事物都会运至河州府衙,
    港口一点点恢复秩序,滞涸的河道也开始慢慢疏通。
    京军的三十余艘战船已然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出发。
    此时此刻,陆云逸等人所在的战船上,
    知州陈旭带着手下一干官员前来拜别,对李景隆与陆云逸等人表达了谢意。
    并表示昨日在秋枫阁中的对联会大肆宣扬,以挽回河州的一二名声,请大军准允。
    对此,陆云逸等人自然是没有异议。
    临行前,知州陈旭再次对李景隆表达了感谢,感谢其搭救之恩,
    言说日后若有机会入京,定然去曹国公府拜访。
    李景隆欣然接受,并表示朝廷不会亏待干实事的官员。
    此言让陈旭欣喜若狂,这无异于是一个承诺,
    蹉跎官场将近二十年,时至今日,终于有了靠山,
    这场走私档案对于陈旭来说,福祸相依。
    一个时辰后,月明星稀,风帆展开,在船桨的配合下,
    三十余艘战船开始缓缓开动,慢慢驶离河州军港,
    舰船上灯火通明,将今日略显阴暗的河面照得晶莹透亮,波光粼粼。
    岸边,待到舰船尽数消失在视线中,
    陈旭长舒了一口气,有些感慨:
    “幸好有大军路过,若是没有曹国公相保,这一劫难,本官无法轻易度过。”
    站在他一侧的师爷抿了抿嘴,伸出手轻轻抚摸长须,宽慰道:
    “上位吉人自有天相,虽一路坎坷,但终得高位,
    如今背靠曹国公,日后大有可为。”
    听到此言,陈旭抿了抿嘴畅快一笑,
    很快,他眼中的笑意便尽数褪去,转而变为了刺骨的冰冷,声音也有些冷冽:
    “那都是日后的事情,当务之急是要找出那些商船的主人,
    看看到底是谁在为这些走私船保驾护航。”
    说着,陈旭放于一侧的手掌紧紧攥起,浑身散发着冷冽:
    “不论他们背后是谁,都绝不姑息,断本官宦途,就休怪本官断他们的生路!!
    传令下去,所有商船主人尽数抓获,严加拷问,找出幕后指使!”
    “是!”
    “另外派人仔细探查过往的河运记录,
    通过今日我等所查商船名号记录,推测以往走私发生之日与船只。”
    站在一旁的师爷面露疑惑,微微躬身,试探着问道:
    “上位,若是如此查下去,可能会引起更大的风波。”
    “本官就是要引起风波,事情越大,牵扯越多,本官也就越安全,
    甚至说不得会因此而立下大功。”
    师爷眼中露出一丝疑惑,很快便反应过来面露笑容:
    “上位之聪慧吾等望尘莫及,
    那您看是不是寻找一狭义之士将此事认领,也好算作咱河州公绩。”
    陈旭眼中闪过凝重,摇了摇头:
    “多此一举,反倒不美,
    我等蝼蚁在朝廷还是不要耍心思的好,照章办事吧,而后发出悬赏。”
    “是!”
    运兵船缓缓驶离河州,破浪前行,
    陆云逸独立于甲板之上,身姿挺拔,
    他凝视着两侧,河州城在夕阳的余晖中渐渐模糊,
    火光在河州的轮廓上跳跃,一点点被周围的黑暗吞噬,
    天空如同被泼墨般深沉,星辰尚未显露,只留下一片深邃的蓝黑色。
    四周已经渐渐落入黑暗,唯有宽阔河流上那点点灯火闪烁。
    刘黑鹰站在其身侧,手中拿着一把干果,吧唧吧唧地吃着,若有所思地发问:
    “云儿哥,你说那些走私的人会有什么下场,朝廷会怎么惩治他们?”
    落云逸眼神空洞,声音飘忽:
    “处置?怎么处置?
    如今抓的垃圾船都是一些小鱼小虾,
    真正的幕后主使还是逍遥法外,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垃圾船这一渠道被堵死,还会有别的渠道,有一句话说得很对。”
    “什么话?”这时,李景隆笑着走了过来问道。
    陆云逸回头看了看他笑道:
    “当利润达到一倍时,就有人敢于铤而走险。
    当利润达到两倍时,他们就敢于冒上刑场的危险。
    而当利润达到三倍时,他们就会践踏一切律法、
    而现在,海贸赚取的银钱以十倍计。”
    李景隆与刘黑鹰都陷入了沉默,觉得心情有些沉重。
    过了许久,李景隆才悠悠开口:
    “那走私这事儿岂不是永远停不了?”
    陆云逸叹了一口气,神情有些飘忽:
    “那是自然,总有人敢铤而走险,而且还是朝堂上的大人物。
    只要朝堂上的纠纷一日不决出胜负,走私就不会断绝,
    只能杀一部分,震慑一部分,再防一部分。”
    这时,刘黑鹰忽然摆了摆手,将手中的干果皮一把丢入河中,
    “操心这事做甚?咱们的当务之急是要去到西南,好好打仗,
    将那个什么劳什子思伦法打得屁滚尿流,
    到时候凯旋而归,升官发财!”
    刘黑鹰的声音铿锵有力,使得陆云逸忍不住露出笑容,
    而站在一侧的李景隆也露出一丝苦笑,有些感慨:
    “还是你们潇洒啊,本公荣辱与朝廷系于一身,不得不想这些事.”
    说到这儿,李景隆自己都不由得笑了起来,抬起手来挠了挠头,满脸疑惑:
    “可他妈就是想不明白,总让人当枪使。”
    如此一说,三人都笑了起来。李景隆不知从哪掏出了一份文书递给陆云逸,露出几分不好意思,轻声道:
    “云逸啊,帮我看看这份文书,这是各个战船的兵员统计,
    船队在河州补充了一些物资,可如何分配,如何安置,本公是一头雾水.”
    陆云逸接过文书,面露诧异:
    “如此重要之物,应当等徐都督回来亲自操持吧?”
    物资分配向来是一个得罪人的活计,
    陆云逸此刻不免想到是徐司马让李景隆做这些得罪人的事。
    李景隆解释道:“其中有一些药品以及所食所用,这两天就要用
    所以军需官将其分配,让我来拿个主意,可本公哪懂这些?
    所以特意来请你看看有没有什么纰漏,
    若是有人想趁着徐都督与申国公不在搞一些手脚,那本公绝饶不了他。”
    如此一说,陆云逸面露恍然,放下心来:
    “只看一部分?”
    李景隆连连点头,有些不好意思:
    “若是云逸不介意的话,本公想在旁观摩观摩,研习一二。”
    陆云逸眨眨眼睛,合着是来偷师,忍住笑意点了点头:
    “自然可以。”
    “太好了!”
    说着陆云逸往舱内走去,李景隆连忙跟了过去,
    却猛然发现刘黑鹰还停在原地,没有跟过来。
    便回头喊道:“黑鹰,你不过来一同研习吗?”
    刘黑鹰将头摇的如同拨浪鼓,一脸抗拒。
    陆云逸在一侧笑了笑:“走吧,他会。”
    李景隆脸上的笑容刹那间消失,转而变得僵硬,嘴唇微抿,步伐又快了几分。
    天还未亮,天空呈现出一种深邃而宁静的青蓝色,
    几朵白云悠然飘浮,但在这未明的天色下,
    它们似乎也失去了白日的明媚,变得黯淡而朦胧
    就在这片宁静即将被打破之际,
    应天城外那条宽阔官道上,突然响起了一阵急促而有力的马蹄声。
    声音初时微弱,仿佛远处山谷回音,但转瞬之间便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城门守卒们原本因夜色深沉而显得有些昏昏欲睡,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响猛然惊醒。
    他们猛地瞪大了眼睛,瞳孔中映射出远处那片模糊景象,睡意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紧张戒备。
    他们迅速站起身,手中的武器紧握,身体微微前倾,视线眺望远方。
    很快他们便看到了来人,当他们看到那熟悉的甲胄以及路,其实不由得悄悄松了口气.
    守城军卒们其实很想发出一声怒吼,
    但他们在城门多年知道轻重,也知道在这个时间所来之人身份定然不一般。
    果不其然,下方有一人迅速脱离队伍,朝着城门发出大喊:
    “申国公在此,速速开门,我等有要事进京!”
    说着,那军卒便从一侧的行囊中掏出了一块令牌,将其高举。
    城门守卒还在呆愣愣地看着,一时间没有反应,
    而听到声音的城门守将冲了出来,连忙一脚又一脚地踹了过去,骂道:
    “愣着干什么啊,吊篮!”
    随着令牌升空,滞涩的大门声便缓缓响起,侧门缓缓打开,
    百余人蜂拥而至,没有做任何停留,就这么奔向皇城!
    距离天亮不到半个时辰,一行人很快来到了皇城,
    在经过通传后,申国公邓镇与中军都督佥事徐司马快步行进皇宫,很快便来到了武英殿!
    这里灯火通明,守夜的侍卫脸色凝重,武定侯郭英手持锐利长刀,正在门前慢慢踱步,
    见到邓镇两人前来,眼睛微微眯起,开口问道:
    “发生了何事?如此急匆匆回京。”
    说着,郭英挥了挥手,一名身穿甲胄的军卒进入大殿通报。
    而郭英则挡住大殿门口,使得二人等在这里。
    申国公邓镇脸色凝重,叹了口气,将在河州所发生之事粗略说了出来。
    武定侯郭英曾坐镇辽东数年,对于走私一事早就了然于胸,
    邓镇告诉他是想要看看他有什么看法。
    武定侯郭英脸色凝重到了极点,眉宇中闪过锐利杀气,断言道:
    “你们回来得太慢了,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应该加急回来禀报,
    而后封锁消息封锁前后河道,探查各个港口。”
    邓镇与徐司马脸色凝重,没有反驳,
    一夜的奔波使他们也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就在这时,那名侍卫走了出来,还带着一名红袍太监。
    “申国公,徐都督,陛下召您进去。”
    很快,申国公与徐司马走入武英殿,身旁还跟着郭英。
    明洪武皇帝朱元璋正俯于桌案,脸色平静,
    左手拿着奏疏,右手拿着朱笔轻轻挥洒。
    而在不远处的桌案上,太子朱标亦是如此,
    他桌前堆积着足以将他淹没的奏疏,此刻他亦是眉头紧皱。
    听到脚步声,朱元璋没有抬头,而是静静将奏疏批阅完,
    而后才微抬眉头,视线扫向三人。
    “慌慌张张的成何体统,发生了何事?”
    邓镇上前一步躬身一拜:
    “启禀陛下,我等在途经河州之时,遇到用垃圾船走私军械等紧俏物资之事。”
    说着他从怀中取出了一封奏,将其平举在身前。
    明皇朱元璋脸色平静,在一旁奋笔疾书的太子朱标也眉头微皱,抬起头来,眼中流露出一丝愤怒,很快便消弭于无形。
    朱元璋抬了抬下巴,一名太监径直上前将那奏疏拿了过来,仔细检查后才交到他手中。
    朱元璋接过奏疏将其展开查看,眼神一点点凝实,浑身散发着凶戾气息,呼吸有一点点急促。
    当他将奏疏看完,压抑的气氛已经笼罩了整个武英殿,
    在场的侍者与太监都将头重重低下,申国公与徐司马也大气不敢喘。
    朱元璋将奏疏一甩,冷声道:
    “太子,看看这封奏疏,看看咱大明这乱臣贼子胆大包天到了何种地步。”
    太子朱标眉头紧皱,起身上前接过奏疏打开查看,很快他眼中也闪过了阵阵锐利:
    “岂有此理,将兵器工坊的废料运出我大明乃利国利民,福泽后世之举,
    居然有人将心思打到了这上面,真是该杀!”
    太子朱标看向朱元璋躬身一拜:
    “父皇,孩儿恳请三司查案,绝不姑息!”
    “仅仅于此?”明皇朱元璋冷冷说道。
    此话一出,在场之人将腰弯得更低,眼中闪过一丝忌惮。
    太子朱标思虑片刻,还是缓声开口:
    “父皇,如今西南正在准备战事,我大明要派兵三十万,
    正是上下团结之时,要是此案牵扯甚大,难免会影响西南调兵。
    尤其是走私的兵器,还出自两湖,
    不如等朝堂暂时安定下来,再彻查其背后之人。”
    “标儿,人家都欺负到咱们爷俩儿头上来了,朕还要给他们留余地?”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冷冽,冷声道:
    “拟旨,三司联合查案,彻查走私一事,
    都察院彻查沿河所有州府官员,若有参与其中绝不姑息。
    另命吏部彻查当年所有参与制政之人!所有!!”
    红袍大太监躬身道了一声是,而后快步离开,去翰林院下旨。
    待到大太监离开,朱元璋目光锐利,盯着郭英冷声问道:
    “郭英,你在辽东许久接触通商道路多年,觉得此事如何?”
    郭英脸色凝重,双手抱拳:
    “陛下,朝廷海禁森严,任何人不得入海经商,
    臣不得不怀疑,当年提出将这些废料送至海上,
    就是为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其根本目的就是行走私一事。”
    说着他顿了顿,继续开口:
    “此等事让臣想起了多年前东南有倭寇袭扰一事,
    那时曾有人建言各地各乡组织团练,在海上来回巡逻。
    当时提出此政之人最后被证实与倭寇私通,行走私之事,
    二者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皇朱元璋坐在上首,居高临下地俯视着在场之人,笑容和煦,声音舒缓,只是眼中带着不可抑制的冷冽:
    “朕这大明天下,看来都是一些聪明人,查,上上下下好好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