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219章 卷三 反击

      第219章 卷三 反击
    “肃静!”
    此刻各个考场的主考官发放试卷。
    杨修恭敬的接过试卷,一摸便是熟悉的触感。
    身为公卿之子,杨修对于纸张也算的上熟悉。
    但他年少时学习时,终究还是竹简和简牍使的较多,所以当手捧轻便的纸张时,还是感慨起来。
    “若是朝廷不大力推广纸张,而是继续以竹简行令,恐怕科举之策不过是无稽之谈。”
    “嗯?”
    杨修的自言自语被旁边监考的一名士卒听到,便立刻朝着杨修瞪来。
    感受到对方的杀气,杨修不敢再顾左言他,在填好自己的名字后立刻进入到答题过程当中。
    “竟然只是默写?”
    此次科举试题极严,据说知道完整试题的不过天子、尚书令贾诩、御史中丞蔡邕三人而已。
    即便杨修之父乃是三公之一的太尉,却也不能探得半点虚实,故此杨修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神秘的试题。
    杨修本以为科举第一道题目怎么也该是策问一类的题目,结果竟然只是一道默写题。
    而默写的内容,则是前不久发布的《建安律》中的一条。
    这对于杨修而言自然无比简单,直接原文一字不差的写了上去。
    第二题,依然是默写,依然是律令。
    第三题、第四题……一直到第十题都是如此。
    由此也可察觉朝廷科举取士的意图。不是寻找什么治国的大才,也不是寻找什么道德上的圣人、经义上的大贤,就是简简单单的能够将律令背下来,准确无误即可。
    这次试卷是用分值计数。
    单单是前面十道关于律令的默写,就已经占据了五十分的分值,相当于卷面总分值的一半。
    只要勤加努力,这五十分基本就是送分题,根本拉不开任何差距。
    杨修也能察觉到这十道默写的作用不过是为了筛选掉那些不用功的人,真正能够拉开分值的,终究还是后面五道大题。
    第一道题目依旧和律令有关。
    问的是一桩案子——董黯杀邻。
    和帝时,有一孝子唤作董黯,是汉江都相董仲舒六世孙。
    董黯家的东邻王寄,虽家道殷富但秉性顽劣,事亲不孝。有一天,董母与王母拉家常,各自谈及儿子孝与不孝之言,恰好被王寄听到。王寄嫉恨董母,待董黯离家外出时,王寄去董家辱骂殴打董母。董母由此卧病不起,不久而逝。董黯愤极,思及王母年老,便枕戈不言。几年之后,王母亦因病而卒,毕葬事,董黯乃斩王寄之首,以报母仇,祭奠母亲亡灵,然后自缚向官府自首。
    第一道题目,就是要考生以《建安律》为准,详述如何判罚董黯。
    杨修一眼便看出这道题目的陷阱。
    董黯之事,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其之后遭遇的处置也是人尽皆知——
    汉和帝闻其孝心,宽宥其擅杀之罪,并诏他为郎中,被董黯所拒绝。后受皇恩俸禄,隐居终老于大隐。
    若是一些考生看到,估计会直接将汉和帝的处置方式给写到题目中去。
    毕竟,皇帝做的决定难道是错的?
    不过杨修却是注意到了题干,要求以《建安律》为基准答题。
    皇帝如何处置,那是皇帝的事情。
    若仅以《建安律》来说,董黯就是犯下了杀人的罪行,其罪当诛!
    或许会有人因为董黯的事情而心生怜悯,认为他是个孝子,应当网开一面……
    但今日对着董黯网开一面,明天要不要对杀友的王黯,杀妻的李黯网开一面?
    杀人就是杀人!毋庸置疑!
    何况别忘了董黯是什么身份?
    董仲舒六世孙!
    本身便是名士之后!
    若是因为董黯的孝道就为董黯求情,那就恰恰落入了这道题目的陷阱中,落入下乘。
    杨修抹了一下头上的汗水。
    这题,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说它难,是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它带到沟里去,开始往孝道上答题,如此得分自然不会太高。
    说它不难,是因为只要不抱其他心思,就老老实实按照《建安律》答题,自然可以轻松得出答案。
    “这题目真狠啊!单单这一题,怕是就能淘汰掉不少世家子弟。”
    但杨修既然想到了破题的技巧,自然是轻松绕了过去,将答案写在纸上。
    不过经历了这一题,杨修再不敢有半点松懈,认真开始做起第二道题目。
    连续十一道和律法有关系的题目过后,终于考了一道和经义微微沾边的题目——
    “如何理解孔子“有教无类”的言论”。
    配合上科举制度,这一道题目也算应景,属于那种谁都能拿分,但是却都不容易拿到高分的题目。
    杨修本身就出身弘农杨氏,对这类问题看的极为透彻。
    有的原因别人不敢写,他却敢写!
    比如世家把控察举门路,致使寒门升迁无望等等原因。言辞犀利,直指核心,注定了杨修在这道题目上也能够拿到高分。
    但在看到第三道题目时,杨修却直接捂脸,甚至想要落荒而逃!
    第三道题目很简单。就是评价一个人。
    但这个人却不简单。
    因为他的名字,叫做王莽。
    又是一道谁都能拿分,但却都不容易拿到高分的题目。
    对杨修而言更是如此。
    上一道题目犀利些,顶多就是得罪世家。
    可他杨修本身就出自最顶级的世家,得罪就得罪了,无非就是回去被自己老爹揍两顿。
    但这一道题目一旦写的出格,那很有可能是掉脑袋的事情!
    王莽其实早早就被定性,那就是汉贼!根本洗都不能洗的汉贼!
    杨修只要在题目上也跟着骂上两句,这题目自然也就过去了。
    可杨修知道,这样答题,分数必定不会太高。
    大家骂了王莽两百年,就算你骂出来,也依旧不过如此。
    但在这问题上另辟蹊径,却也是一个难题。
    替王莽洗白?
    杨修只是来出个风头,可不是来送命的!
    但杨修终究还是不想落入俗套,握着毛笔苦思冥想。
    “王莽,王莽……”
    若是一般人,大概率已经妥协,写一篇辱骂王莽的文章呈递上去。
    但杨修却不愿。
    他可是来拿第一的!
    如果落了俗套,不能脱颖而出,那之前吹出去的牛皮不全成了他人的笑资?
    “王莽、王莽……”
    杨修脑海中将王莽的事迹翻来覆去的查找,却终于寻到了破题之策!
    “王莽在未篡汉之前,那可是妥妥的周公啊!”
    好巧不巧,在如今的大汉,貌似也有那么一位周公。
    想到董卓,想到周公,又想到天子,杨修顿时有了答案——
    “天子常言,论迹不论心……”
    王莽是汉贼不错。
    但在篡汉之前,他也是周公!
    之所以他的风评变化如此之大,就是因为王莽在篡汉前与篡汉后做出的事情不同。
    篡汉前,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广修德政,确实是给当时的先汉朝廷在当补锅匠。
    但在篡汉后,王莽却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
    杨修专门举了一个例子。
    当时国内已有北海郡、南海郡、东海郡,王莽这个强迫症非要设置一个“西海郡”,以对应“坐拥四海”。
    为了这个“西海郡”,王莽专门出兵在青海湖一带开辟出新郡。为了补充人口,更是增加了五十条严酷法令,只为多增加一些囚犯方便移民……
    所以,王莽前面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当时做的那些事情。王莽后来被众人唾弃,同样是因为他后来做的那些事情。
    杨修也在最后点明自己的核心论点——
    “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写完这个答案,杨修心里也有些没底。
    但这已经是杨修能够想出来最好的答案,所以也只能如此。
    收拾心情,杨修又去看第四道题目。
    相比于第一道的居心叵测,第二道的中规中矩,第三道的讳莫如深,这第四道题目总算是符合了杨修心目中的科举题目。
    这是一篇策论。
    问:若朝廷得到蜀地,应当如何作为?
    杨修知道朝廷之前其实已经往蜀地派遣大军。
    但他还不知道蜀地战事的最终结果,所以无比惊叹朝廷的自信。
    在还没有打下蜀地时,却已经将这题目放在了科举的试卷上。
    这般霸气外露,以至于让杨修都以为自己回到了那个大汉依旧强盛的时候!
    “打下蜀地,该如何作为?”
    这道题问的极为宽泛,答案也是可以随意发挥。
    从政治,从军事,从经济出发,都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
    而杨修咬着自己的笔杆子,半晌后终于落笔——
    “蜀地虽然丰饶,却不能够当成朝廷急于穷兵黩武的依仗。”
    “治理国家,最忌讳的事情便是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民力白白空耗。”
    “如今应该做的,依旧是好好休养生息,令刚刚恢复过来的关中百姓家有余庆,再效仿高祖皇帝东出函谷,平定天下!”
    “故此,草民斗胆,请求朝廷收敛好战之心,与民更始。待时机成熟之后,方可东出反击,兴复汉室!”
    第三卷“反击”结束。其实本来是想分成两卷写的,既凉州卷和益州卷,后来感觉那样写太啰嗦了,就融成一卷,明天开始就是本书第四卷——“东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