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85章 《唐礼》

      第85章 《唐礼》
    李承乾没有着急回答,他抿了一口茶水,润了润嗓子,这才开口。
    “祭拜天地,祷告宗庙,拜祭圣贤,祭奠先人。”
    “为何独独不能,参拜战死沙场的英灵?”
    他神色肃穆,声音清朗,在大殿中响彻,“为建立大唐,推翻暴隋,开创新朝,血染战场魂归天地的英灵,只是用抚恤优待后人。”
    “只有后人时时祭拜,如何能彰显他们的英勇与大义?”
    “大唐不能遗忘他们,给点抚恤,就一了百了,不再过问,那无疑是背叛。”
    “大唐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更是该感念他们英勇的牺牲与奉献。”
    “没有战死的英灵,何来今日安定强盛这大唐,何来百姓之今日?”
    “他们用生命建立起了大唐,却永远见不到大唐盛世。我们却不能忘记他们的功绩,否则,我们于心何安?”
    “有祭祀天地的地方,有祭祀先人的宗庙,却没有一个地方,祭祀战死英灵的场所。”
    他昂头,高声道:“飘荡在战场上空的无数英灵,他们魂归何处?”
    “为国而战,为国而死,为民献身,为民就义。”
    “他们是为了国家,为了天下百姓。”
    “一家之口,承载不了这一份大义,一个宗庙,也不是英灵的归宿。”
    “只有国家,只有天下,一同来承担,才能肩负这一份顶天立地的大义,才是英灵魂归之地。”
    李承乾目光威严的扫视全场。
    “因此,孤以为当由朝廷出面,以国家之大礼,祭拜为国捐躯,战死沙场,保家卫国的将士。”
    “树碑,以纪念英灵之功绩,让天下百姓人人感念祭奠。”
    “如此,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才会更加厚重!”
    殿内鸦雀无声。
    人人皆是目瞪口呆。
    殿下之言,过于惊世骇俗。
    毕竟,在以前从来没有人想过,会以立碑的方式,去纪念那些战死的将士。
    “殿下……。”
    “此事从来没有过的……。”
    张士衡的语气有点发抖。
    “以前没有。”
    “我大唐为何不能有?”
    李承乾掷地有声,道:“我大唐不会忘记,为国捐躯的将士,不管他地位高低,军职大小。”
    “只要他是为国而死,我们就应该铭记他的功绩,用大礼的方式来祭告英灵。”
    “让他死后享受天下黎庶的敬仰与感念。”
    “活着的是功臣,死了的,他们更应该才是功臣。”
    这一段内容。
    在场的人都很难消化。
    毕竟自古以来,就没有这么一说。
    太子突然义正言辞的提出来,听起来是有那么个道理在。
    一时间却有点难以接受。
    李二双眼有点放空。
    他作为行伍出身,天策上将,自是知晓军中情况。
    率领大军打天下,南征北战,不知道多少将士,在他的手下作战而死。
    但他从来也没有想过,会去感念那些将士的付出。
    眼里只有军功,只有击败对手,何曾会想起那些战死将士。
    死了,抚恤优待后人就是。
    哪里还会管那么多。
    毕竟当兵打仗是天经地义的。
    还想着祭奠他们,又不是自己的先人,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
    李绩听得有些发麻。
    太子的一席话,他几乎知道,传到军中会引起多大的轰动。
    尤其是最下面的将士。
    他们并没有多大的追求,混口饭吃,不饿死就成,要是死了,还有抚恤,有军功的话,更好不过。
    谁知道,现在朝廷要立碑,自己死后还能享受国家,天下百姓参拜的殊荣。
    那还得了。
    他敢说,将士们会更加卖命。
    士气将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
    身后事,不担心,身后名,这下也有了。
    还有什么好怕的?
    “若事真成,大唐军队将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他心里默念道。
    李承乾安静的注视着众人的讨论。
    他的想法很简单。
    就是给大唐将士上个光环。
    也是用这种方式,来提高军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他还不信了。
    开天辟地头一遭,大唐将士能不跟打鸡血一样狂暴了。
    当然,他是在一点点的去影响军队的思想,去改造他们,最终给他们套上不敢肆无忌惮的枷锁。
    你死后都要享受国家祭奠了。
    还伸手伸脚的去拿东西,还去欺负百姓,你良心过意得去?
    润物细无声。
    李承乾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
    不知不觉的,大唐军队就会受到束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军纪中有,良心中更有衡量。
    “诸位!”
    李承乾起身,长孙冲急忙扶了一把,等他站好后才松手。
    李承乾朝着前面走了几步,道:“自魏晋南北朝开始,礼崩乐坏,纲纪废弛,人心沦丧,胡膻遍地,礼法几乎毁坏殆尽。”
    “我华夏乃是礼仪之邦,若无礼仪,怎彰显我华夏文化?”
    “大唐立国不久,自当肩负起重制礼乐,重塑纲常,重拾人心之举。”
    “孤有心奏请陛下,广邀贤达名士,鸿学大儒,为大唐制定礼乐。”
    “名为《唐礼》。”
    此话一出,殿内轰然。
    《唐礼》
    简单两个字,有多重,在场之人谁不明白。不行。
    李二彻底也坐不住了。
    他不再躲在屏风后,径直走了出来。
    见到他出来,李承乾一点都不意外。
    不出来,反倒奇怪了。
    “拜见陛下!”
    众人先是一愣,旋即急忙拜见。
    “诸位免礼!”
    李二笑道:“今日所听所闻,我大有感触啊。”
    “太子奏请制定《唐礼》,朕深以为然。”
    “张士衡,你是礼学大家,就由你来牵头,孔颖达,于志宁,贾公彦等一同编纂。”
    他是迫不及待的就要把这《唐礼》给揽过去。
    什么天子门生。
    什么为将士树碑。
    通通比不过《唐礼》两个字的含金量。
    他命孔颖达,贾公彦等人搞的《五经正义》,天下读书人并不是太买账。
    如今,经过太子一番操作,这《唐礼》几乎是十拿九稳的。
    只需要时间,就能编撰而成。
    李二怎会错过?
    李承乾也不在意。
    毕竟,他以太子之位,搞《唐礼》就有点过了。
    还是让李二去抗压才对。
    他又不是不能插手《唐礼》的编纂。
    这些人都得好好盯着。
    李承乾要的是我注五经,不是五经注我。
    唐初是一个最好重制礼乐的时代。
    一个是李二想要法统的正确性。
    另外一个,思想不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是很好掺杂私货的。
    等到唐以后,可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
    “多谢陛下恩典。”
    张士衡激动不已,主持编撰《唐礼》。
    这样的功绩竟然要落到他的头上。
    他回想起当初还扭捏。
    真是还好没有错过,否则,他要后悔的当初撞死了。
    于志宁,孔颖达等学士大儒,不由羡慕不已。
    “正好诸位名士在此,我也讨教讨教。”
    李二喧宾夺主,坐在李承乾的位置,李承乾坐在他左手不远的位置。
    “太子。”
    “适才我听闻你说为祭奠英灵。”
    李二道:“若是朝廷出面立碑,该如何安排?”
    “大唐将士皆英烈,当为大唐英烈慰灵碑。”
    李承乾道:“宜在承天门之广场树碑。”
    “大唐英烈慰灵碑。”
    众人不由呢喃一句。
    寓意很是直白简单。
    就是告慰英烈的。
    “诸位,你们觉得太子所言如何?”
    李二问道。
    “陛下,殿下所言,自古都没有,臣也不知如何是好。”
    于志宁道。
    李二对他有些不满,轻轻点头了事。
    “陛下,臣对殿下的一句话深为赞同。”
    “自古没有,我们唐朝为何不能有?”
    张士衡正声,道:“我大唐要制定《唐礼》,自当借鉴古礼,但也要拟定新礼。”
    “为英烈立碑,可视为我大唐新礼之一。”
    李承乾给张士衡点了个赞。
    这个礼学老儒,思想并不保守,深得兼收并蓄的精髓啊。
    《唐礼》可借鉴《三礼》,但也要创造出新礼内容来,区别与《三礼》。
    不然的话,还怎么好说《唐礼》是新礼呢。
    没点新礼,拾人牙慧的话,你看有多少眼红的人来喷你。
    “这么说来,孤正好想到个事情。”
    李承乾突然说道:“那日,受陛下之命,前去金光门迎接平定高昌,班师凯旋的大军。”
    “第一眼见到大军,是将旗,大纛在之后。”
    “孤觉得能否统一军中大纛,往后不再有帅旗,将旗,只有一面大唐国旗?”
    嗯?
    有些东西藏在话里。
    很是刺耳。
    先看到将旗,再看到大纛?
    是谁?
    肯定是侯君集啊。
    李二神色有些不自然,他看向房玄龄,好似在说,你怎么没告诉我?
    “殿下所言,倒是不错,只有一面国旗的话,将士们也会更加认可。”
    张士衡刚说话,李承乾又道:“孤还有个想法。”
    “在承天门前,修建一个杆台。”
    “每日旭日刚升,便升起大唐国旗,日落之初降下。”
    “每天用不同的一面,用过的收藏起来。”
    “有功与社稷,有功与天下百姓之人,死后可得国旗覆盖下葬之殊荣。”
    “如此可好?”
    今日更新完毕,明天白天更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