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61章 长安的灵魂

      第61章 长安的灵魂
    为了等太子,刘彻故意走的很慢。
    霍海在旁边陪着。
    而大臣们各有所想。
    有的人没见过这么繁茂的市集,在看热闹。
    有些人连煤炭是什么都不太知道,在到处询问。
    有些人,在想自己怎么搞这里的房产,把自家生意做到这儿来。
    而刘彻却在询问:“你看他们在想什么?”
    霍海看着百官勋贵:“他们在想怎么赚钱。”
    刘彻看着前方,一边走,一边:“大半个月过去了,如果是今天,你还会写《阿房宫赋》吗?”
    霍海知道刘彻想要说什么,尬笑:“都是误会。”
    刘彻背着手:“自从高祖以来,迁天下富户豪杰修陵墓,为的就是把天下的财富带到长安,遏制他们的发展。”
    “如今你倒好,让他们在长安也能赚到钱了。”
    其实陵邑的事情霍海是知道的,但是霍海一开始没想到陵邑是为了遏制地方豪强才发明的政策。
    这个政策说简单也简单,而且很实用。
    那就是,每一个皇帝上位开始就要修自己的陵墓,他们可以把陵墓修的特别巨大,这就需要钱,而钱从哪儿来呢?迁徙地方上的豪强来修。
    他们会把财富带到长安来,在修陵墓的过程中,财富一流向皇宫国库,二流向长安百姓。
    如此一来,每一代皇帝都能削弱一个地方的豪强,如此循环,天下就不会有超级豪强诞生了。
    而本来就在长安的勋贵和百官,把和这些豪强一起形成陵县居住,是抱团取暖,为的是防止可能出现的敌人围城。
    不过说到底,修陵墓其实对维护大汉的统治是好事。
    刘彻知道,以霍海的聪明,只需要和本地人多接触一下,就知道修陵墓是怎么回事了。
    当初霍海写《阿房宫赋》讽刺茂陵的事情,刘彻又气,又不能明牌说出真相。
    今天刘彻专门问这个事情,就是要让霍海因为愧疚而让利。
    但霍海根本不吃这一套,根本没有在陵邑制度上多说,而是对着后半句回答:“陛下,我给他们机会来长安赚钱是好事啊!”
    “陛下不是想要收商税和车船税吗?臣来当恶人。”
    刘彻:“这事儿用不着你来当恶人,有张汤。”
    霍海:“呵呵,陛下,我说的商税和张汤的商税可不是一回事,我收税的重点是钱,而不是收税。”
    刘彻疑惑的看向霍海。
    霍海:“陛下,收钱谁不会,张汤这种白痴都会。重要的是钱,要把钱出儿来,才能促进经济繁荣。”
    刘彻思索了一下,朗声:“石庆!”
    正在后面和几个儒生想办法的石庆快步上前:“陛下!”
    刘彻:“长安、万年设县不过几天,气象已经全然不同了,你服不服气?”
    刘彻不是问他服不服,而是找他抬杠来了。
    果然,石庆:“陛下,读书育人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管理一城一池一国,更是如此。”
    “单从那么几天看来,长安县的确繁茂,但这就好像平常人家过年关,把鸡鸭都给吃了,等过一段时间,就穷苦了。”
    “我们给万年县定的是长期计划,直到最后还领先,才是真的领先。”
    刘彻要的就是石庆这个回答:“既然你不服,那就继续比下去,霍海懂经济之术,你懂不懂?”
    石庆:“经天纬地济世救民,所谓经济,其实就是教化……”
    刘彻:“我是问你会不会算数,会不会收税?”
    石庆:“……”
    刘彻:“张汤!除了从今日起,万年县收税的事情由你负责,长安县的话……”
    刘彻还没说完,霍海主动请缨:“陛下,长安县臣自己来,不劳烦姓张的。”
    张汤上前拱手:“陛下,臣绝对按时按量将万年县的税收收归国库,供朝廷驱使。”霍海大声:“哦,张大人收钱是国家统一用吗?陛下,臣申请长安县的税收,长安县自己分配,至于用在什么地方,什么项目使用,最终上缴给陛下您多少,臣会一一上报的!”
    群臣看这架势,就知道霍海跟张汤杠上了。
    不只是人杠上了,连差事政策都杠上了。
    有人小声:“还看不出来吗,赵禹针对霍海,分明就是因为张汤,霍海现在就是要针锋相对啊。”
    其他人恍然大悟。
    刘彻一副看小孩的样子,又看了看霍去病,然后才点头:“行,你是长安少尉,这场比拼中具体怎么实验,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此时,太子已经上前了。
    刘彻对太子招了招手:“过来。”
    其他人一看明白了,陛下还是对霍去病太过于抬爱了,这么容忍霍海。
    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其实霍海这一套,并不是针对张汤,只是张汤做了这个活靶子罢了。
    刘彻拉着刘据上马,然后继续往前走。
    刘据太矮小,从小孩视角看向路边,根本看不清,但挺直了腰杆伸长了脖子指着一个方向:“父皇,那是什么?”
    刘彻一边说一边转头看过去:“哦,那是……”
    自以为见多识广的刘彻,转头过去后,懵了。
    只见一个车夫,在一家店门口,端着碗,碗里面是细长的灰白色条形物。
    车夫把白色条形物往嘴里吸溜,一边露出满足的神情。
    霍海:“那是面条。”
    刘彻:“哦,那是面条。”
    刘据瞪大了眼睛:“很好吃的样子!”
    “哇,父皇,那又是什么?”
    刘彻转过头去,看到有人掀开了蒸笼。
    蒸笼里,本来应该是死扁扁的蒸饼才对,但那笼屉打开后,却是小山包一样的白色面团。
    热气腾腾的白色面团被女摊主拿了起来,女摊主用力捏了捏,白色面团被捏拢后,又弹开了,恢复如初!
    这一看,口感就要远比蒸饼好!
    霍海:“那是馒头。”
    霍海知道刘据是个好奇宝宝还要问,指着下一家:“那个有馅儿的馒头,叫做包子。”
    “那水煮的包子,叫饺子。”
    “那宽面条叫裤带面。”
    “那大面条叫铺盖面。”
    “那蓬松的白面膜破开,夹狗肉,叫肉夹馍。”
    刘据听完眼冒星光:“好吃吗?”
    霍海:“那玩意儿我都吃烦了。”
    “这些人应该都是这次北征将士的家人吧。我做的这些东西,只有他们知道。”
    既然他们都在这儿开店了,而且还这么集中,那说明这个闾里就是将士们的。
    毕竟将士们都是良家子,很多人都很有钱,把房子凑在一起,凑在驰道边的闾里住,是很正常的。
    百官也跟刘据一样,伸长了脖子看着。
    这么多吃的,他们以前也没吃过,也有点想尝试。
    而刘彻若有所思:“哦?是北征将士们的家人?走,过去看看。”
    霍去病立刻策马往前。
    本来混迹在人群最后面的赵破虏也是策马上前,他看到他老婆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