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兵制崩坏
李琩在左卫府应番的时间,是十月份,十一月已经换成勋二府轮值了。
他这个工作本来就是这样,上一个月,歇四个月,这四个月里,名义上他需要到卫府坐班,主持卫士的日常操练。
实际上没必要去,因为去了也没人。
边境藩镇,如今已经盛行募兵制,在关中,叫做长从宿卫。
开元十年,宰相张说以宿卫之数不给,建议召募强壮,次年,募取京兆、蒲、同、歧、华等州府兵及白丁为长从宿卫,十三年,改名彍骑,分隶十二卫。
其实也算是募兵的一种,每年宿卫两个月,免除出征和镇守负担。
南衙明明是十六卫,为什么这里又是十二卫呢?因为左右监门和左右千牛卫,不领募兵,前者人员固定不流通,专门看大门,后者专掌执御刀宿卫侍从。
左右千牛卫也是人数最少的,加起来不过两千人。
李琩勋一府的那帮人,除了有正式编制的之外,剩下的在下番的时候,都需要将甲胄武器马匹上交,然后回家种地去。
“卫府大营都快荒芜了,我去过几次,让人瘆得慌,里面的野草有这么高,”说着,裴迪还给李琩比划了比划。
这个人非常有意思,虽然本质上是个文化人,学问很深,但给人的感觉却非常洒脱,言行举止发乎自然,不愧是曲江公培养出来的。
眼下裴迪已经在李琩这里上班了,这个人老家的房子盖的非常气派,但是在长安没房子,所以会带着自己身边那八个人,住进王府官署。
按照人家的话来说,他只是长安的一介过客,河东才是他永久的家。
李琩笑道:
“时代变迁,府兵制已经彻底废弛了,从前盛行之时,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眼下用兵频繁,戍期延长,以至避役成风,天下各州已无府兵可交。”
杜鸿渐点头道:
“很多人都明白这个弊端,但是想要改变,实在太难,边镇军费开支过重,朝廷已无余力在内地募兵,就说这长从宿卫,多招募市井无赖为兵,军纪涣散,其战力远不如边镇。”
府兵制逐渐转变成为募兵制,这是全天下人都知道的,其中的弊端也都清楚,但是没办法,扭转不过来。
边境一直在打仗,打仗就要死人,谁愿意去送死啊?
以前的府兵制,每年服役两个月就算完事了,现在好了,一旦被征调,就回不来了。
背井离乡在边疆玩命,时日久了,都不愿干了,除非你给的钱足够多,以至于朝廷不得不花费大钱,养着那几个边境藩镇。
正如资治通鉴记载: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中国无武备。
“等到隋王下一次轮番,您勋一府恐怕还会减员,所以您在接下来的四个月要做的事情,就是避免减员,”裴迪笑道:
“也就只有这么点事情了,中原承平,百姓安居,长从宿卫除了应番之则,已无备战之可能。”
当年张说征募长从宿卫,本来就是有条件的:免除出征、镇守负担。
没有这个条件,连这十二万人都征募不上来。
武则天时期,府兵制的问题出在土地兼并,如果改善还可以继续维持,但到了李隆基这里,彻底完蛋。
仗打的太多了。
李琩实实在在见过皇城那帮宿卫,看上去人模狗样,尤其是那些千牛备身,皆以高荫子弟,年少姿容美丽者补之,花钿绣服,衣绿执象,为贵胄起家之良选。
其实就是纯粹的绣花枕头。
李琩身边的侍卫里,就有一个曾经在陇右服役的老兵,一米六的个子,体重一百四十斤,长的乌漆嘛黑还有点驼背,整个王府就没有人掰手腕,能掰过人家的。
那双手跟铁箍似的,由于常年握刀,两只手已经不能平展,而是呈半月弯曲状。
这才叫兵。
“曲江公关于兵制,有何看法?”李琩询问裴迪道。
裴迪微笑摇头:
“无解,我开元朝外患太多,边境武备不可停,空前消耗国力,想要改革,需二十年之功,扫平外虏之后,尚需数十年恢复,谈何容易。”
李琩笑了笑,关于这个话题,没有再说什么。
其实一切的根源说到根上,就是两个字:土地。
这就是为什么府兵制的基础,是均田制,均田制被破坏,府兵制自然也就玩不转了。
“走吧,闲着也是闲着,随我一起到左卫府的大营瞧瞧去,”李琩缓缓起身,其他人也跟着站起来。
以前在十王宅的时候,李琩也有放风的机会,那就是外出狩猎。
但是他那个放风,有羽林军盯着,很不自在。
眼下的他,是可以离开长安城的,当然了,也就是周边区域,跑远了基哥会不高兴。
说到底,李琩现在还是个囚犯。
左卫府的大营,距离长安很近,就在长安城西十五里的一处山麓脚下,这里是大营,不是折冲府,天下隶属于左卫的折冲府有十二座,分布于各州。
从前府兵往长安轮番的时候,都需要先来大营领取兵械,然后进入长安。
现在嘛,兵械全在武库当中。
偌大的营房,荒草丛生,一派破败之象,勉勉强强有一条小路可以直通营房深处,那里住着十来个老兵,负责看守着这座当年可容纳一万多人的军府大营。
“这里荒废多久了?”李琩驻足于一口水井旁,往下面望了望,朝身边问道。
留守这里的老兵答道:“禀中郎将,开元八年,这里便没有再来过府兵了。”
“都二十年了?”武庆感叹道:
“修时难,废时易,可惜了。”
李琩的身份,留守在这里的老兵都知道了,但也仅限于中郎将,他们不知道李琩是隋王,因为他们虽然隶属于左卫,但已经不用上番了,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守在这里。
他们这些人里面最年轻的,今年都五十岁了。
至于李琩腰上的紫金鱼袋,他们认不出来,以为是香囊或者玉袋一类的玩意。
这种现象很正常,级别太低,是没有办法接近高级长官的。
李琩望着大营后面开垦的几亩良田,心知是这些留守老兵的口粮地,于是问道:
“我见水井里面尚有水,大营里像这样的水井,还有多少?”
“回郎将,只有三口井,都有水,”老兵答道。
李琩点了点头。
这座废弃的大营,说它没用,它是没用,说它有用,却也有大用。
营房的设计,以防御为主,又夹在山峦之中,进退有路,若是攻打长安,这个地方无疑是个很好的落脚之处。
安胖子虽然是从长安东边打过来的,但也是用的上的。
李琩是不能在外停留太久的,一旁的严衡和王卓已经着急了。
因为从前李琩离开十王宅出长安,是要跟曹日昇报备的,眼下没有跟任何人报备就出来了。
李琩自然也要掌握分寸,他和基哥的博弈,就是在这方寸之间,要掌握好度。
傍晚时分,回到王府的李琩,见到了李迎月。
这位人妻今天是自己来的,已经和郭淑在一块聊了一整天,本来无精打采的她,见到李琩的一瞬间,容光焕发。
郭淑越来越觉得她不对劲。
“我今天来可是有正事,阿兄何故如此冷落?”
李迎月发觉李琩见到她之后,情绪不高,还冷着个脸,不服气道:
“正事,真的是正事。”
郭淑没好气的瞪了她一眼,你都来了一天了,也没跟我说你有要紧正事,怎么?跟我不能说?
李琩呵呵一笑,让人准备晚饭,他中午的时候在大营,只是吃了些干粮,早就饿了。
“说吧,什么正事?”李琩伸开双臂,任由郭湘为他更衣。
李迎月坐下后,说道:
“因为帮你的忙,所以这几天我总是回平康坊,昨天阿爷散值早,见到我之后,让我问你一件事情。”
李琩皱了皱眉:“什么事?”
“一共就五个字,京兆武功县,”李迎月一摊手:
“阿爷就是个习惯,说话总是云里雾里的。”
“这叫什么问题?”郭淑好奇道。
李琩则是低头一笑,心知苏震的事情,已经被李林甫看穿了,或者说,是宫内某个大监,泄漏给李林甫的。
当然了,这也算人家李林甫的能力范畴。
毕竟李琩为苏震谋划,是通过曹日昇和高力士的日常汇报,影响到李隆基的。
这种事情知道的人绝对有限,也绝不可能是杨洄泄露的,这小子口风很紧的。
京兆武功县,听起来是在说地名,实际上是指京兆少尹长安县令和苏震。
李迎月带着这个问题来,说明苏震出任长安县令的事情,基本上稳了,所以李林甫才有这个问题。
这不是问题,而是告诉李琩,你举荐的人,我批准了,你欠我一个人情。
李迎月盯着李琩,耐心的等待着,他以为李琩在猜谜,实际上李琩在想着怎么回复。
人家名义上叫做问题,那么你就需要一个答复。
李林甫希望从自己这里知道什么答复呢?
李琩忽的一愣。
卢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