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和谈
第645章 和谈
“我没想到,你会亲自来见我。”长孙静虚坐于主位,约见十四于明堂。
淮南道的冬天并不像北方那样冷,且堂内的炭火烧得足,所以他只着暗紫长袍,指上戴着他送给肖墨又被十四送还给他的碧玉扳指。
仆从撩起竹帘,一身月白长袍的十四负手而入,身后跟着肖砚、梅知雪和银朱,除此之外再无旁人。梅知雪见到兄长,笑容满面。
长孙静虚和坐于侧旁的梅行之一同起身迎接。
“朋友一场,怎么不能见?”十四面上有淡淡的笑容,一片和煦。
“朋友?”长孙静虚问,“说的是我还是他?”
“你们俩。”也不用人让,十四直接找了位置坐下。自顾自端起案上的茶盏,饮了一口:“淮南之茶天下闻名,其中霍山茶独占鳌首。如今一品,果真名不虚传。”
“霍山茶是贡品,当朝皇后还品不到吗?”
长孙静虚的话颇带着些阴阳怪气,堂内人都听得出来。
唯独十四“迟钝”,将茶盏放回案上,道:“在战场上吃了两年沙子,早忘了茶是什么味儿了。”
房内一时寂静下来,梅行之适时接话道:“淮南道除寿州霍山之外,还有光州、义阳郡、舒州、蕲州和黄州,都盛产茶叶。大帅若是得空,可在淮南道多留几日,慢慢细品。”
“品茶的功夫还是有的,就看你们王爷舍不舍得了。”
“……几杯茶,淮南道还是供得起的。”长孙静虚语气略有缓和,“就看你敢不敢留。”
“哈。”十四笑道,“叔父这话说的,我为什么不敢留?”
“……你这次过来,是为了什么?”长孙静虚首先将正题引入。
“仗打完了,过来感谢叔父于家国为难之际舍私仇报大义,我代表大历朝廷以及天下百姓,对你道一声谢。”十四端起茶盏,“先以茶代酒,敬叔父。”
“我本是大历人,自然不会让外族欺压我大历子民,践踏大历国土。”长孙静虚知道十四还没说实话,或者说还没把实话完全说出来,“无愧于心罢了,不需要你来谢我。”
他态度冷硬,十四也不恼。喝了口茶,将茶盏重新放下。然后道:“此外,还有一件事要跟叔父商谈。”
堂内人皆知,这才是正题。
“连续打了两年的仗,大历百姓需要休养生息,都不希望再有战争发生了。”十四道,“所以我此次前来,要跟叔父谈的就是这件事。”
“朝廷希望与淮南王府握手言和。”
“言和?”长孙静虚问,“怎么言和?”
“叔父仍旧是淮南王,和从前一样,淮南道的兵马、经济、百姓皆由你统辖。”十四道,“王位世袭罔替朝廷不插手,全部由叔父自己做主。”
“呵。”长孙静虚闻言冷笑,“这就是你们的诚意?”
“不言和,我如今坐拥三道。按照你说的办法言和,便只剩下淮南一道。这样的买卖,傻子会做吗?”
“非也。”十四却道,“叔父,账不是这么算的。”
“那请皇后娘娘告诉我,要怎么算?”
“淮南道、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三道的兵力加起来,不过二十万。”十四道,“刚刚结束一场战争,三军将士气势正盛。朝廷只是不想打了,而非不能打。”
听着十四的话,长孙静虚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叔父自己算一算,若是这二十万军队对上朝廷大军,能撑过几时?”
“啪。”长孙静虚手边的茶盏被打翻,声响撞破了堂内的沉寂。
“当然。”十四再次开口,道,“叔父不希望看到生灵涂炭,朝廷亦不希望,全天下的人都想要平稳安乐的生活。所以我现在才会坐在这里,跟师父商讨,如何实现大家共同的愿望。”
长孙静虚望着十四,未言语。
“当初祖母让我当着她的面立誓,不论将来发生什么,都要善待长孙氏与左丘氏二族之人。”十四接着道,“叔父,你我和平相处,也是她老人家的愿望。”
提到女帝,长孙静虚紧抿的嘴角出现略微的松动,神情也跟着松缓下来。
“当初叔父提前离开神都,祖母驾崩,应该不在你的意料之中。”十四这句话自然是猜测。
长孙静虚此人,虽算不上重情重义,但对于将他抚养成人的女帝,孺慕之情是发自真心的。他当初提前离开神都返回淮南道,放了一个替身在那里,自然是听了长孙召儿的建议。
可是他应该也没有想到,同样是跟在女帝身边长大的长孙召儿,能下得去狠手,直接在宫变中逼死了女帝。
“言和可以,但既然是双方商谈,我也有条件。”沉默良久之后,长孙静虚说道。
“叔父请说。”
“山南东道本就是先帝在世时封给本我的辖地,隶属淮南王府。山南西道可以给你们,但淮南道和山南东道仍归淮南王府管辖。”
“祖母当时这么做,是为了压制藩镇权柄,稳固朝廷。”十四道,“如今天下大定,藩镇割据再无可能。叔父,将淮南一道全权交由你来掌控,朝廷已经做出让步了。”
“帮你们打了一仗,你们夫妇二人将凸勒、赤面收入囊中,本王的封地却减少大半。”长孙静虚的脸色很不好,“皇后娘娘此举,与强盗行径何异?”
“叔父此言差矣,你不是为我们打仗,而是在保卫自己的家国。”十四道,“而将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收回,则是为了天下安定。秩序统一,天下才能大定,这个道理想必无须我来提醒,叔父就能明白。”
……
和淮南王府的谈判一共持续了十天,这十天里,十四和肖砚除了要应付长孙静虚,还要和淮南王府一众能臣唇枪舌战。
不过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挣扎都是枉然。十四手里有刚刚从战场上退下来的近百万大军,便是她最大的底气。
最终,淮南王府做出妥协,一切都按照十四最初说的那样进行。长孙静虚对朝廷称臣,还做他的淮南王。梅行之等一众辅臣,仍旧是淮南王府的辅臣,由长孙静虚自行安排。
这一日,是元亨十年十二月初五。至此,天下终于大定,四海终得归一。
十四骑上快马,踏上归途。
今天早一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