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水淹十万
邺城对岸的漳水北岸,鼓声与喊声声震天交错。
作为武城侯大计划的一部分,今日秦军攻势之猛烈,让吴广军士卒压力巨大。
两军将士全都埋头于厮杀,在战场环境的影响下,他们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
杀!杀!杀!
除此外,一切都是虚妄。
故而当大地开始颤抖,异响自漳水上游传来的时候,许多人并没有反应过来,第一感觉还以为是鼓声变大了。
轰!
轰隆!
直到轰鸣声越来越大,一串接一串的尖叫声响起,一个接一个兵卒的侧首西望,才将越来越多的人从杀戮中惊醒。
他们一脸迷茫的望过去。
然后嘴巴大张,眼中满是惊恐骇然。
“天啦,那是什么?
……
漳水上有船只来往,信使不停将前线战况送至后方。
作为十万大军的统帅,王离不会到最前方去指挥,那是下面诸将该做的事情。
帅者,居中指挥也。
他只需站在邺城北墙,居高临下,眺望远处战局,并时而根据短兵送上的战场情况下达相应命令就够了。
正因为站得高,看得远。
所以当那条黄色巨龙从西边上游处张牙舞爪扑来的时候,王离看得非常清楚。
“君侯!君侯!快看上游!”
郭雍的尖叫声在耳畔响彻。
王离双眼大睁,愣愣的看着远处巨大的洪流铺天盖地涌来。
其势之猛,如山崩,如雷震。
先是漳水河道上巨浪汹涌,一艘艘小船转眼就被这滔天浪花吞没,连带着上面的兵卒眨眼间不见踪影。
紧接着浊黄色的巨浪携带着无情的力量横扫漳水南北,向着黑甲秦军奔涌而来。
北岸有数万秦军正在奋力攻城。
南岸邺城周围的原野上则是连绵不绝的营垒军帐。
“大水,快逃!”
“进邺城!快入城!”
“逃啊!”
邺城附近的秦卒都还好,见到大水来袭,有一部分机灵的兵卒立刻撒开腿往最近的城池奔来。
北岸的数万秦军可就没有这个机会了,转瞬之间,就被滔滔浊流一扫而没。
沿途的大树在冲击下被连根拔起,一个个黑色身影在这浪涛前如蚂蚁一般,毫无抵抗能力的被卷动消失。
天地之力面前,人不过如蝼蚁。
无数的尖叫声中,黑旗、黑甲,尽数被浊流湮灭。
王离呆呆的看着这一幕。
天旋地转,仿佛整个世界都弃他而去。
周围的声音他已经听不见丝毫。
他只知道一切都没了,一切都完了。
“啊啊啊!”
王离仰天嘶吼,跪在地上,哭吼道:“十万大军!”
“我的十万大军啊!”
……
“水火无情,天地之力果然凶猛。”
吴广走上城塞高处,看向长城外的景象,虽然心中早有准备,可他依旧被前方景象所惊骇。
蓄势已久的漳水将怒气在今日彻底爆发出来。
洪浪涛涛,将整个漳水两岸尽数淹没。
目视之处只见浊黄一片,水面上有漂浮的树木、动物的尸体,偶尔还能看到黑点一起一伏顺流而下,也不知是什么东西。
浊黄色的水流冲击在长城垣壁上,虽然无力破开墙垣,但那水气氤氲上升,还是让吴广打了个寒颤。
不仅是他,周围众人也都脸露惊色,半天没有言语。
还是葛婴安排好守城事项后走过来,用他的大嗓门打破沉默。
“君上你来迟了,没见到刚才大水冲过来将秦军卷走的场景。就那么轰的一下,我的老母耶,一下就全没了!”
葛婴兴奋的挥动手臂,模拟大水冲过来时将数万秦军一扫而光的场景,他叫嚷道:“当时那些正趴在梯子上的秦人疯了一样的往上爬,被我军将士一脚一个全踢进了水里,噗通一声就没了,哈哈哈。”
相比于吴广坐镇城后,站在城头第一线指挥的葛婴目睹了整场洪水冲击秦军的全过程,炫耀似的为众人讲述当时的恐怖场景。
哪怕没有亲眼目睹,但在葛婴的讲述下,加上城外洪浪流淌的场景,众人也大略能想象出当时的场景有多么的骇人。
所有人脑海中都在第一时间冒出一个念头。
幸亏有长城!
长城厚实的墙垣如同防水堤坝,将这涛涛洪浪挡在外面,没有对后方区域形成波及。
其实在此之前吴广和麾下谋士做过若是墙垣被洪水冲垮后,该如何办的准备。
他们的军营驻扎在后方高地上,同时还准备了许多船只补给,哪怕真出了问题,也有解决的策略。
长城外的秦军却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于河岸两侧平原沃野上遭遇了这场洪流冲击,那下场自然可以预见。
“一战而破十万秦军,君上之名号必将震惊天下矣!”
蒯彻率先拍起了马屁,心悦诚服的看向吴广。
不服不行,因为这水淹秦军之计正是吴广想出来的。
葛婴亦涨红着脸道:“然也,君上这囊土壅水之计,真是为所未闻。能想出此破敌之计,我葛婴佩服啊!”
其余人等皆纷纷称赞。
吴广微笑不语。
正如葛婴所言,他能以水攻大破王离,其实是占了一个信息上的大便宜。
兵书中有水攻之说,历史上也有智伯水淹晋阳,白起水淹鄢郢等案例,甚至王离之父王贲就是靠水攻破了大梁。
可在韩信水淹龙且前,这些水攻案例几乎都是由攻方进行主导的掘河灌城,将城池包围起来,然后挖渠引附近河水灌溉城池,以此来破敌。
从来没有将领在原野交战时使用水攻。
直到韩信的潍水之战。
所谓囊土壅水,韩信之权。
这是韩信的专属,此等战法正是从他开始,在此之前王离见都没见过,自是无法想象出这种战术。
秦军占尽了野战优势,压着对面打了几个月,王离又在极度愤怒中想着以奇袭破敌,怎么可能去防备一个前人从未见过的战法?
更遑论吴广军是在四月二十五日开始蓄水,借用当时上游下雨进行储备,一直到四月二十七日放水,只花了不到两日的时间。在此之前上游一切正常,吴广军赶制沙袋都是在长城后方,在正式动手前哪怕王离派人前去现场查看,也发现不了任何端倪。
加上此时并非汛期,吴广军也无掘沟渠的迹象,所有动作都与世人所知的水攻战法不符合,谁又能想到呢?
王离若想发现吴广水攻之计,就只能在四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七日之间派人抵达上游特定地点方才能知晓情况,而彼时上游正在下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有人在这时候冒雨查探上游那么长的区域。
王离又没有开先知视角,满脑子都还想着自己的奇谋,哪会有所准备。
所以这一战打的就是出其不意,闻所未闻。
吴广望着向远处。
他早前派到淮阴去的使者并未找到韩信,据周边人说是天下乱局一起,韩信就佩剑外出去寻求机缘了。
这很符合韩信渴求建功立业的性格,四方乱起,自是要仗剑从军,不可能在原地等待。
吴广心中暗叹一声。
他转头看向葛婴等人,吩咐道:“前线并未见到王离帅旗,彼辈想来是坐镇邺城。此番水攻或许伤不到他,待到水停后,立刻出兵攻邺,若能得王离首级者,赏千金,为一地封君。”
“唯,吾等定为君上得王离首级!”
葛婴兴奋大叫。
赏千金也就罢了,封君之位他可是觊觎很久了!
等到诸将领命下去后。
吴广闭上眼,长长的吐了口气。
水淹秦军,大局已定,他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
天色渐昏,邺城中哀嚎遍地,绝望笼罩了这种被洪水淹没的城池。
“君侯,我军还剩八千之众。”
涉间满身泥渍,走到墙垣前,语气低沉。
大水来临时,他正在城外调动兵力,同样被卷入水中。好在涉间身边有短兵护卫,又离邺城不远,在短兵的拼死救护下,浮着木板爬上了邺城高地,这才保全了一条性命。
只是他和王离虽然侥幸逃命,整整十万秦军却只剩下八千人,真正的十不存一。
这还是因为有许多兵卒在城中驻扎,第一时间能爬上城墙的缘故,要是在平原上,多半就是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王离缩在墙下角落,头上鹖冠歪歪扭扭,脸色蜡黄一片。
他喃喃道:“败了……败了……”
十万大军,转眼之间就只剩下了八千人。
这样的打击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
虽然王离暂时不清楚吴广是怎么引发这场大水的,但从其以女装和战书激怒自己聚兵一处来看,定然是吴广搞得鬼!
水攻啊!
王离之父王贲就是靠着水攻之法立下灭国大功,今天他这个当儿子的却在河北被人以水攻大破。
奇耻大辱!
天下之耻辱者,莫过于此!
最耻辱的是,他王离堂堂大秦武城侯,世代将门出身的大军统帅,竟然中了反贼的计,惨遭如此大败。
“我辱没门楣,丧朝廷大军。对不起大父和父亲,对不起皇帝,对不起蒙将军啊!我当以死谢罪!”
八千人的数字刺激到了王离,他豁然起身,伸手握住剑柄,欲要拔剑自刎以谢罪。
“君侯,不要!”
郭雍尖叫着扑上来,一把抱住王离,让他不得动作。
涉间也大惊失色,忙叫道:“君侯不可!今日吾等虽败,然并非君侯之错,乃是吴贼狡猾,借用水势,此非人力能够抗衡也。”
“昔日穆公时,孟西白三人有崤山之败,全军尽殁,只以身免。然则三人以此为激励,又得君主信任,屡败屡战,最终击败晋军,封尸崤山,以成一段佳话。”
“今君侯被吴贼所破,然漳南、河内之地尚有数万兵力,太行一侧亦有偏师上万,并非无兵可用。君侯只需撤回河内,收兵备战,等到朝廷来援,尚有复仇之机会,莫要因此而自损其身,如此王氏之名才是真正辱没矣!”
涉间声音高昂,瞪着王离,以昔日孟西白三人的事迹来激励他。
王离身子一颤。
是的,秦国和楚国不一样,楚人覆军杀将,以战败为耻辱。
而秦国自古以来败将亦可用,君主也会给他们重新洗刷耻辱的机会。
古有秦穆公时,孟西白三人屡败屡战,终一雪前耻。
近有始皇帝时,李信楚地大败,之后依旧参与了灭燕、齐之战。
对秦将来说,战败不可怕,重新打一场胜仗就是了。
特别是涉间最后一句话最打动王离的心。
“涉将军说的是,我若在此死去,则王氏之名自我堕矣。唯有忍辱负重,聚兵再来与吴广死战,方是洗刷此番耻辱的机会。”
王离咬着牙,放下了手中佩剑。
他走到墙垣处,看向黑夜下的城外水波。
“我要复仇!”
然则王离的复仇之火尚未燃烧炽烈,到了第二日水势变浅,洪水退去后,北岸的吴广军大肆出动,以长城内打造的舟船渡河,向邺城扑来。
王离、涉间不敢抵挡,弃城而南逃。
可惜因为城外骑兵、马匹尽数被洪水冲走的缘故。
八千秦军只能靠着双脚逃蹿,仓皇战败之卒哪比得上养精蓄锐的吴军战士,没过多久,便被追上。
“南侧十余里便是洹水北岸,那里渡口有我军兵卒把守,君侯速去,我为君侯挡住追兵!”
当此危机之时,涉间揽下阻挡追兵的责任。
王离神色复杂,欲要再说,后方喊杀声已经响起。
“君侯,没时间了!”
郭雍尖叫。
王离看了涉间一眼,向他躬身一礼。
“涉将军,保重。”
看着王离转身离去。
涉间深吸口气,转身望向后方。
“二三子,与我一同杀敌!为了大秦!”
涉间拔剑而上,冲入厮杀战阵。
当日,八千秦卒战殁大半,余众投降。
秦二世二年四月。
吴广水淹秦军十万,杀秦将涉间于漳南。
武城侯王离只以百人而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