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信用货币
第403章 信用货币
“今天讨论的解决资金问题的方法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资金的问题.”朱厚烇说道。田诚心里一动,连忙说道:“殿下的意思是”
“我认为我们可以考虑发行纸币了.”朱厚烇的眼神变得锐利了起来。
田诚心中一阵狂喜,他压抑住心中的激动说道:“殿下认为时机成熟了吗?”
他和朱厚烇在很早以前就聊过发行纸币的事情,但朱厚烇一直认为发行纸币的时机还没有成熟.
“也许已经成熟了,我不太确定,但我认为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已经受到货币不足的影响了,我们得去做一下这种尝试了”朱厚烇沉吟了一下说道。
对于发行纸币,发行信用货币这件事,朱厚烇是无比的慎重的.
不慎重也不行啊,臭名昭著的大明宝钞还在大明市场上流通着呢,大明朝廷的金融信用也因为大明宝钞已经低的不能再低了.
也是因为如此,大明百姓们对纸币也非常的敏感,接受能力也很差.
所以朱厚烇必须要慎重,不慎重的话那就是第二个大明宝钞,他的机会只有一次。
至于朱厚烇为什么要发行信用货币,那是因为他抵抗不住货币超发的诱惑,而且他也认为大明需要进行货币超发了
三年前他发行银币的时候认为大明是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三年后的今天他仍然认为大明是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而且状态比三年前还要更差一点.
朱厚烇创立大明皇家银行,给出两成的利率,引出了很多“沉淀”的银子,然后还发行了银币,成锭的银子被铸造成了银币,大明流通的货币的价值凭空多了两成五,都这样了为什么大明还是通货紧缩状态?
那是因为有皇家集团的存在,让大明的经济得到了更大的增长,皇家集团的存在也缔造出了一批有消费能力的群体,再加上铁路在华北平原上的全面铺开,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和商业成本,让大明这几年的经济活动更加的繁荣了.
简单来说就是大明这几年的经济增长量要高于两成五,所以通过铸造银币增加的货币价值在这个增长量面前就不够看了
就是货币发行量跟不上经济增长了.
但大明皇家银行却没办法增加银币的发行量了,这就是贵金属货币的局限性,发行量受所拥有的贵金属量的限制,没有那么贵金属就是发行不出来那么多的货币.
不仅是京城te区的建设,朱厚烇的之后的一系列改革政策都是需要一个比较宽松的货币环境的,目前货币紧缩的状态一些政策根本推行不下去
朱厚烇以后是想推行类似于一条鞭法的那样的改革政策的,原因很简单,实物税太落后了,是没有前途的,而且已经开始有要崩解的预兆了.
大明百姓真正的负担,根本就不是那点税,哪怕是在税收最重的江南地区,朝廷正规的征税也不算是多么沉重的压迫。
真正的大头是税收上来的仓储成本、运输成本,乃至于管理成本。把一石大米从江南运送到京城的成本足以江南买好几石大米了,这些都是老百姓要去承担的(民收民解)。
大明要想更好的发展,税收这个东西必须货币化,这样对朝廷也好,也能降低百姓的负担。
当然前提是有一个宽松的货币环境,有充足的货币供应,不然的话地方的地主士绅就可以人为制造货币的稀缺,去剥削急于交税的百姓。
要想解决货币的问题,朱厚烇发现自己的选择并不多.
大明缺银少铜,几乎不产白银,而且两宋时赣铜已经被开采殆尽了,滇铜却仍旧控制在西南土司手里。
这是朱厚烇监国后的新发现,大明不是不想发行铜钱,实在是拿不出铸造铜钱的铜.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一个好政策,但一条鞭法解决不了货币短缺的问题。
没有银子就是没有银子,铜钱也不会自己在货架上刷新
这不是一条鞭法的锅,而是大明自己先天不足,自明之前有赣铜,自明之后有滇铜,大明正好卡在一个青黄不接的时间节点上.
清朝之所以能让一条鞭法落地施行,还顺手推行了摊丁入亩,除了雍正的的铁腕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物质基础就是清朝控制了滇铜,滇铜从明末的年产十五万斤,暴增到一千多万斤,使清朝有了足够的货币供应.
朱厚烇最近一直站在大明统治者的角度上去梳理大明的问题,心中竟然生出了一个奇怪的想法:
那个回家叫门的男人。
如果这货没有有御驾亲征,而是把这些钱和力量都砸在王公公打的麓川之战上,强行完成西南的改土归流,直接拿到滇铜,那大明的货币问题就解决了,货币的问题解决之后,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也就没有后来张居正什么事了.
可惜大明那个有可能干完这件事的人跑去叫门了.
所以朱元璋搞出了大明宝钞这个东西,但又不懂经济学原理,导致宝钞一个劲贬值.
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三代试图用香料来给大明宝钞背书,但也只是减缓了大明宝钞信用彻底破产的速度而已。
朱厚烇这个时间点,南美洲的白银流入发明的速度还没到达巅峰,大明白银最大的来源地还是日本的石见银山,但这些白银都不会免费送给朱厚烇,朱厚烇要想拿到足够多的白银,也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所以他也拿不到足够的白银。
朱厚烇也考虑过支持朱厚照去拿下滇铜,但仔细想想还是太慢了,等滇铜产的铜能解决大明的货币问题,那也得是二三十年后了,朱厚烇真等不起。
所以朱厚烇只有发行纸币,发行信用货币这一个选择
朱厚烇这次发行纸币,也不准备拿朝廷的信用为背书,因为朝廷根本没有金融信用了.
他拿的是他在大明经商八年,主持皇家集团三年的信用再加上朱厚照的战功作为背书.
即便如此,朱厚烇也准备一开始在皇家集团内部做一个小范围的试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