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1060章 李首富

      第1060章 李首富
    某报社,总编办公室。
    “王总编,我还知道李建昆一些事,他搞过盗版磁带!”
    坐在红漆五屉桌后面的中年男人,瞥一眼戳在对面的女人,皱眉道:“这算得了什么,你去街上逛一圈,能买到一盘正版磁带,都算你厉害。”
    “他还倒卖古董!”
    “你行了吧你,真当我们是吃白饭的?搞古玩的那个是他发小,叫王山河,人家光明正大做生意,有工商执照的,他现在还是颇有影响力的非官方古玩协会的负责人,在积极帮忙筹备首都第一家拍卖行。”
    “他——”
    “停!刘同志,咱们打开窗户说亮话吧,我们不可能成为你报复他人的工具。关于李建昆的新闻,该报道的都报道过,你现在扯的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我们毫无兴趣。请便吧。”
    “诶你这人怎么这样,翻脸不认人?以前要新闻时对我客客气气,现在——”
    “那是因为我以前不知道,你是个什么人。”
    “我是什么人?”
    “小人。”
    “你!”
    “请你离开我的办公室!走走走……”
    啪!
    刘薇被轰出办公室,气得跳脚骂娘。
    然而,报社里没一个人搭理她。
    多半人望向她的眼神里,还充满鄙夷。
    如同王总编一样,这家报社由于最先报道“李建昆事件”,对此挖掘得也更深。
    现在,报社里的人发现一个事实:
    李建昆这个人,真没什么好黑的。
    他早年发迹时,或许有些行为跳脱,但后面证明,他干的那些个事,政策逐渐都允许了。
    比如个人创办公司。
    现在全国的民办公司还少吗?
    而相比起这些如今已算不上犯错的行为,他做过太多太多贡献。
    王总编昨天受邀去了趟科协,科协的人同他闭门交流了一番,回来后,再提起李建昆这个名字时,王总编的态度迥然不同。
    报社里嗅觉灵敏的人,甚至能捕捉到一抹敬意。
    相反的是,对于刘薇这个人,现在报社里的人也知根知底了。
    有案底,曾设计陷害过李建昆。
    教养出一个杀人狂魔儿子。
    此番她的行为,不用多想,显然是故技重施。
    报社里的人都因被她当枪使过,而感到恶心和后悔。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刘薇跌跌撞撞,犹如行尸走肉般走出报社大门,喃喃自语。
    她倒也没指望过,能将李建昆弄死。
    但按照她原本的设想,李建昆高低要被带走调查,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
    前一阵子她好几次在睡梦中笑醒。
    这样或许比弄死他,更令人解气。
    然而,刘薇万万没想到,最后屁事没有。
    上面没看见有所动作。
    人民群众面对这样一个大资本家,竟也没生出太多怨气。
    她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
    年傻子只是个百万富翁,况且被调查多次。
    刘薇抬头望天,满脸憎恨,觉得老天爷太不公平,骂咧咧几句后,声音越骂越大,像个神经病似的。
    又被报社院门口的保安给轰出去。
    她自然愤懑,戳在报社门前的人行道上,破口大骂。
    引来不少路人围观。
    “有病?”
    “穿的还挺体面。”
    “一点素质没有。”
    刘薇终于活成了她以前最看不起的一种人——泼妇。
    在望海县时,每年尤其是开学季,总会遇见一些乡下来的愚妇,埋怨这埋怨那的。
    “你说谁没素质?!”
    刘薇望向一个挎着菜篮子的中年妇女,喝问。
    她向来认为自己是一个有学识、高素质的人。
    “说你怎么了,现在都提倡讲文明,这可是大街上,什么脏话都骂呀。”
    “关你屁事!”
    “看看看,大家伙看看,我说错了吗?”
    眼见围观群众中不少人附和,刘薇恼羞成怒,冲上去对挎菜篮子的女人,又揪头发又踢打。
    然而,她忽略了一件事:
    在京城,她只是个外乡人。
    人家挎篮子出来买菜,显然家住不远。
    单是围观的群众里面,认识挎菜篮的女人、甚至是沾亲带故的人,便有好几个。
    砰!
    啪!
    咚!
    几人一起冲上来帮忙,三下五除二将刘薇打得鼻青脸肿,干趴在地。
    刘薇大概率被打懵了。
    蓬头垢面坐在人行道上,怔怔发呆。
    委屈的眼泪不断淌下。
    她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纵然被人打,她似乎什么也干不了。
    她唯一的儿子,死了。
    丈夫和她离婚了。
    她不再是高官太太。
    她没有工作,也不可能找到工作。
    她还有案底在身。
    她……好苦啊!
    “啊——啊——呜呜呜……”
    刘薇放声嘶喊,嚎啕大哭。
    可谓见者犹怜。
    不过刚才的一切,已让人们知道她是个什么德行。
    完全没人理会。
    ……
    ……
    娘娘庙胡同的李宅,终究没能隐瞒住。
    消息逐渐散播出去,结果可想而知。
    这几天娘娘庙胡同险些没被挤爆,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现在舆论的风向一边倒。
    大家也不是过来闹事的,纯粹只是想瞻仰一下首富的风采。不是李建昆不给机会啊。
    这门它也没法开。
    他甚至在考虑着,要不要挪个窝。
    除了吃瓜群众外,还有不少记者在胡同里蹲点。
    老李家大门不开,胡同里的左右邻里,倒一下子成了香饽饽。
    每家每户都有人拜访。
    “小李那孩子呀,知书达理的,是个好后生哩。”
    “大爷,你就叫他……小李?”
    “这话说的,你问他见到我,要不要喊声‘大爷’?”
    邻居曾大爷,在院里招待几名记者,昂着脑瓜,拍着胸脯道:“不过,这事如果不闹明了,别说你们,连我都想不到,小李都成世界首富了。
    “你们是不知道,这孩子低调得很,有时候穿条大裤衩、一双人字拖,就在胡同里晃荡起来。
    “半点架子都没。
    “见到谁都笑呵呵的,遇到抽烟的街坊邻居,都会上前递一根。”
    沙沙沙……
    几名记者埋头速记。
    隔壁,老涂家。
    院子里的场景差不多。
    涂大娘坐在马扎上,没想到这辈子还能接受记者采访,兴致高昂,有问必答。
    记者:“大娘,您和李建昆熟吗?”
    涂大娘:“他妈喊我‘老姐姐’,你说呢?”
    记者(大喜):“您觉得李建昆是个什么样的人?”
    涂大娘:“好娃呀。他家日子不是过得好么,当然了,街坊邻居以前都不知道他家这么有钱,臭小子藏得还挺深。
    “逢年过节时,他家总有不少好东西,你像去年中秋,他家那好月饼喽,吃都吃不完,全给街坊邻居分了。
    “胡同里谁家有个急事,手上又没活钱,去他家借,总能借到。
    “记得……前年吧,老钟家的小孙子得了个什么病,说只有上海能治,他家平时靠蹬三蹦子养活,能有个什么钱?路费都凑不齐。
    “后面不是找到老李家么,恰好小李在家,二话没说,问要多少,老钟说借一千,最后给了三千。
    “这钱可救了命。
    “总的来说,李老家虽说是后面搬来的,相处没几年,但胡同里的街坊邻里都认这家人……”
    话题越扯越远。
    不过记者们也不打断。
    沙沙沙……
    奋笔速记。
    高低是素材。
    ……
    ……
    报纸上陆续出现一些关于李建昆个人,以及家庭生活方面的新闻。
    譬如这样的标题:
    《邻居口中的李首富》。
    《是首富,也是大男孩》。
    《李首富一家》。
    《山窝里飞出来的首富》。
    …
    反正,只要带类似标题的报纸,销量都格外好。
    凑热闹是人的天性。
    我国冒出个世界首富,简直比大熊猫还要稀罕。
    人民群众对于这个人,好奇到心眼里。
    该说不说,关于他放的是什么屁,有些人都想知道。
    眼下在这个国家,还不知道“李建昆”这个名字的,真不多。
    成为公众人物,有好有坏。
    好处便是,从此李建昆不需要再藏拙。
    坏处……这不,眼前就是,都不好出门了。
    李建昆得感谢海淀所。
    当娘娘庙胡同彻底堵得水泄不通后,海淀所派来一队大檐帽,疏通加劝退,在胡同里驻守一个礼拜,才渐渐恢复往日的宁静。
    不过,比人民群众更有耐心的是记者。
    现在胡同不再乱哄哄后,他们都敢上门敲门了。
    看情形,不让他们采一个,他们是不会死心的。
    索性今天。
    老李家院门大开。
    将记者们全放进来。
    李建昆准备给他们一次性解决了。
    日头正好。
    小院里人满为患——有些是得知消息后,后面火急火燎赶来的。
    李建昆已将话说清楚,仅此一次,往后如无要事,不会再接受这样的采访。
    某记者:“请问李同志,您认为创造财富的秘籍是什么?”
    李建昆:“没有秘籍,做买卖就那么回事,一个人是否能将生意做大,取决于性格、认知、付出,机遇等等因素,存在许多偶然性。”
    某记者:“您怎么看待现在很多人热衷于倒货这件事?”
    李建昆:“低买高卖,是一种原始的贸易行为。真想在商海打拼的人,我建议还是放弃这种方式,贸易想做大做强,必须拥有稳定的货源,只靠倒货,无法满足这个条件。不如先奋斗出一家工厂,以实业作为根基。实业也能兴邦,两全其美。”
    …
    采访一直持续到下午两点。
    春草早将饭烧好,但肯定不够这么多人吃。
    玉英婆娘待在屋子里,蛮心疼儿子,让贵飞懒汉去说说,差不多行了。
    至于贵飞懒汉,今儿特地穿上一套松垮垮的黑色西装,系大红色领带,这辈子连结婚时都没这么体面过。
    配合着让记者们,狠拍走一些照片。
    院里,李建昆抬起手腕瞥一眼后,道:“时候不早了,想必各位也饿了,家里灶小,烧不了这么多饭,还请见谅。”
    某记者(站起来):“李首富,最后一个问题!”
    李建昆:“行吧,说好了,真最后一个。”
    记者:“您上次接受《首都青年报》采访时说过,想做很多有意义的事,现在您的身份也公开了,您的话会兑现吗?”
    李建昆:“恕我冒昧,我不喜欢‘兑现’这个词。
    “我会做我该做的。
    “不劳烦任何人来监督,也不需要任何人来宣扬。”
    ps:还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