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246.第246章 绣衣御史

      第246章 绣衣御史
    卜府。
    卜家虽然赐爵关内侯,可家族底蕴差些,又是刚迁来长安城没几年,断然挤不进尚冠里那等拔尖的贵胄聚集区。
    勉强在北第靠北处置办了一座宅子。
    “父亲。”
    卜式迈入后堂时,次子卜梁出门来迎,见父亲只是点点头,面色平淡,卜梁察觉到不对,挥手驱走下人。
    “父亲,可是陛下御驾亲征出了事?”
    他问话时神情紧张,卜式却很泰然,入了内堂坐定,随后才平静道:“陛下无事,匈奴退兵了。”
    卜梁心中稍安,脸上疑惑却未退去。
    “那……”
    既然无事,父亲为何这番作态?
    向来以和善富家翁示人的卜式,今天却显得心事重重,不复往日笑颜,脸上功夫都懒得做了。
    “唉。”
    端坐在榻上的卜式又叹一声,“为父非是忧心战事,而是忧心齐王啊。”
    卜梁脸色微变,纵然四下无人,他仍旧不自觉的放低声音,好似在谈论某种禁忌一般,“父亲何出此言?”
    “……据我观察,有过上次监国的经历,这次太子雷厉风行了很多,有些说一不二的味道了。”
    说到这儿。
    卜式眼神阴郁下来,“长此以往,谁还能记得陛下尚有他子?”
    跪坐一旁的卜梁听懂了,也沉默了。
    自己父亲如今官居御史大夫,可他的立场、处境,与当下的丞相石庆一模一样。
    石庆曾任太子太傅,教导太子多年,这层身份放在那儿,无论他以后调任何职,哪怕是三公之首。
    旁人也永远都会记着他身上的印记——
    前太子太傅!
    而卜式的境遇与石庆类似,甚至绑定的更深,卜式先任齐国国相,辅佐齐王,后任齐王太傅,教导齐王。
    始终绕不开一个‘齐’字!
    这等关联之下,你入了京,担任了御史大夫,旁人难道会忘了你之前的履历吗?
    不会。
    反而由于众多目光的注视,被钉得死死的!
    卜式很无奈,他知晓这一切都是谁在幕后推动,正所谓:天子让你争,你不争也得争!
    圣意在前,藏于内心深处的野望在后。
    卜式争了。
    太子宫与猗兰殿冲突时,他不仅坐山观虎斗,还推波助澜,效果很不错,李家失势,皇四子一系元气大伤。
    但也止步于此了,齐王最大的对手——太子宫,卜式多次尝试触碰,全都无功而返。
    此刻又见太子声威大涨,他岂能不急?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父亲,储君一事急不得。”卜梁替父亲斟上一杯茶,缓缓道。
    他心性年轻些,遭遇挫败反而比自己父亲更乐观些,也可以说是——
    少敬畏,多野心!
    “来日方长,一步步谋划,总能水滴石穿。”
    听到次子这话,卜式心中颓然稍减,回想起先前宣室殿内的情形,神情慢慢郑重几分。
    “吾儿说的是,急不得,有些事慢慢来。”
    “科举已经定制,将来两年一次,下次……”他看向自己次子,“你温一温科举所考经义,下一次也参加吧。”
    卜梁疑声道:“父亲不是说还需观望吗?”
    “局势明朗了。”
    卜式摇头,到现在这个程度,足以让他下注了,不止是卜家,朝堂很多大员之后估计也会跟进。
    朝廷第一次开科取士里,寒士占绝大多数,登科录取的进士也多是寒家子出身。
    但这并不意味着是皇帝操纵的黑幕太大,至少光禄寺在初考第一遍评卷时,是严格按照才学来评的。
    之所以寒门进士多,究其根本,是参加第一次科举的寒门子弟基数大!
    换言之。
    参考的名门子弟,很少。
    刘德能来,是宗室按照皇帝的意思,在捧场;东方敬会去,是他父亲东方朔要求的,同样是捧场。
    由太子献策,朝廷推动的第一次开科取士中,像刘德、东方敬此类考生,有,但不多。
    走科举,与走察举、征辟的道路不一样,又是第一次,前途很不明朗。
    即便是东方朔,不也只派了次子参加?
    大汉公卿之家,二千石、千石之家,他们族中后辈入仕的途径很多,对其而言,没必要跟一群泥腿子争条不安稳的路。
    再者。
    放到卜式个人身上,他也不愿意让自家子弟去给太子捧场……
    但此一时彼一时。
    赵过、刘德等人的优厚待遇一出,科举选士不明朗的前途,现在明朗了,卜式不介意让自己次子试一试。
    “研墨吧。”
    父子两人交谈一阵,卜式揽袖提笔,卜梁也不问父亲要做什么,应声研墨。
    不一会儿,卜式边思边写,将朝堂近况、后期谋划一一落于纸上,待吹干墨迹,装入信封,他将信递给次子。
    “你亲自送去齐国,要么交到你兄长手上,要么交给齐王,不要假于他人之手。”
    卜梁慎重接过,“唯!”
    卜家长子,现任齐王内史……
    ……
    太子宫,甲观殿楼台。
    两位良娣动作娴熟的在旁收送奏疏,刘据伏案垂首。
    御史大夫确实没看错,有过一次监国经历后,这一回刘据游刃有余了很多,再不复上次的忙乱。
    这时,阁楼里传来脚步声,魏小公公缓步靠近,呈上一份文书,“殿下,丞相遣人送来了告缗事宜的卷宗。”
    刘据接过。
    尚未翻开细看,他便问道:“丞相怎么说?”
    魏小公公恭声道:“据传送卷宗的丞相长史代言,丞相与公卿们议了议,认为告缗与时局不妥,理应废除。”
    “嗯……”
    刘据一边应、一边看手上的册子,其上记着因告缗引发的地方骚乱,他只是扫了一遍,便将其放下。
    “回复丞相,就按他们说的办吧。”
    “是。”
    魏小公公躬身告退,不过他刚下去一会儿又折返回来,“殿下,金厩长求见。”
    听到这个名号,刘据身旁的两位良娣款款起身,与小太监一同出了阁楼。
    片刻后。
    “殿下,来犯匈奴查清了。”金日磾立于桌案前,沉声道:“结合朔方战报和草原送来的消息,可以确定是乌维!”
    乌维单于?
    刘据闻言放下手上奏疏,示意金日磾继续。“根据渠毕的消息,乌维自从与左贤王分裂后,他所处势力范围被其他两部夹在中央,举步维艰。”
    “这才冒险南下寇边,想借此提振己方士气,拉拢草原其他部落。”金日磾言道。
    刘据蹙眉一阵,叮嘱道:“往乌维王庭和左部王庭加派人手,再有下次寇边,朝廷起码得收到些风声。”
    金日磾面露狠厉,“殿下,臣请命亲自去一趟漠北!”
    “……小心点。”
    “喏!”
    金日磾重重施完一礼,大踏步离去。
    刘据望着他离开的方向,凝视片刻,旋即收回视线,只是他刚低下头,脚步声又起,这一次略显急促。
    魏小公公快步爬上阁楼,行到太子身侧,低声道:“并州、朔方传来消息,陛下归途中,河东、陇西、北地三郡太守应对不利,先后自杀。”
    “牵连官员不计其数!”
    刘据眉头微挑,他之前有预料过类似场面,毕竟皇帝含恨一拳打出去,没打到匈奴人,难道真打空气?
    总得有人为此负责。
    不过让刘据略微惊讶的是,替自己皇帝老爹的愤怒买单的人,有点多,也有点惨……
    自杀的三位太守中,河东郡在长安东边,陇西郡在长安西边,北地郡在长安北边。
    为了杀到人,皇帝过长安而不入,愣是兜了一个大圈!
    从此处看。
    皇帝杀心之盛,属实强烈,三位太守死的不冤……
    在陇西郡‘请’最后一位太守自杀后,皇帝率领南、北二军从右扶风返回了长安,一路风风火火。
    回京后,皇帝的怒气似乎没有消尽,返回未央宫的当日便将公卿召来,刘彻对众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朕欲效仿吴起简募良材,招募一支常备兵力!”
    宣室殿内。
    众人还面面相觑之际,刘彻甚至戎装未解、连龙塌都没坐上,尚立在大殿中央,便转头看向卫青,直接问:
    “大将军,你认为可不可行?”
    “回陛下,招募常备兵力于军队来讲,并无难处,难点在于财政。”皇帝此刻情绪不对劲,卫青言简意赅。
    “好。”
    确定了这头没问题,刘彻当即转头看向桑弘羊,眼神直勾勾的,“大司农,国库有没有难处?”
    “额……”
    桑弘羊被盯的发毛,拱手道:“陛下,募兵与服兵役不同,需要朝廷支付粮饷,数量如果……”
    “你直接说!”
    刘彻粗暴的打断他,“有没有难处!?”
    看着皇帝那吃人的眼神,桑弘羊躬身一礼,咬紧牙关道:“回陛下,数量少可行,数量多朝廷绝难支撑!”
    话到此处。
    殿内气氛早已凝固,谁也不知皇帝去了一趟北边,到底看到、遇到了些什么,以至于愤慨至此。
    同样立在殿内的刘据双手负前,朝左侧甲胄在身的表兄霍去病使了个眼色:‘怎么了?’
    霍去病神情冷峻的朝上挑了挑眉,嘴唇示意:‘北方边防糜烂。’
    “嘭!”
    “一群庸臣,肆无忌惮!”
    此时,皇帝积蓄在胸中、导致情绪怪异的那口怒气,终于爆发,他扔了马鞭,踢了案几,双手叉腰,咆哮着:
    “这才几年?几年不打仗,都一个个躺进温柔乡了?”
    “边关告急,战报送来,朕连夜发出军令,他们倒好,有抱着女人呼呼大睡对军报置之不理的,有惊慌失措的。”
    “还有……还有…”
    皇帝说到这儿,眼珠发红,猛地抽出太子剑,奋力朝脚边一张案几劈去,“给朕诛了他全族——!”
    廷尉王温舒凛然,转身朝与皇帝一同返京的将军们看去,李敢略显鄙夷道:
    “河东郡守知晓前线战报后,畏缩不前,故意落马受伤,拖延进兵时间。”
    听到这话。
    王温舒沉下脸,转身向皇帝一拱手,“贻误战机,当斩,臣立刻去办。”
    说完,他便转身出殿。
    到了这时,皇帝要发泄的也发泄了,或者说,是压制了,他提剑迈上御阶,也不坐回龙塌,只来回踱步。
    同时嘴里冷声道:“大司马府即日起,派出使臣往边关巡视,凡是边防懈怠者,严惩!”
    “喏。”卫青应道。
    刘彻眯眼思索一阵,补充道:“御史大夫下新增绣衣府,置绣衣御史,持节杖、虎符,同巡地方!”
    此言一出。
    殿内无论文武皆是一惊,可脊背发凉之际,群臣也不敢擅自出言劝阻。
    因为那绣衣御史明显是个幌子,是陛下安插自己耳目的由头,那些耳目,在场众人虽未到谈之色变的地步,但也敬而远之。
    然而。
    节杖代表如朕亲临,虎符则能调动军队,皇帝划给绣衣的权力,未免太大了吧?
    只是李敢的余音尚未消散,河东郡守的蠢招在那摆着,皇帝劈砍的案几也近在眼前……
    劝阻的话怎么说出口?
    众人犹豫之际,刘彻却好似没有察觉到异样,继续自顾自吩咐道:“骠骑将军。”
    “臣在。”
    “着你挑选勇猛之士,汉人可,匈奴人也可,甚至羌人、乌桓人都可,只要忠于大汉,皆可招募!”
    皇帝看向霍去病,肃声道:“朕要一支随时随地候命的精锐,下次匈奴人再来,朕不希望无兵可用。”
    “喏!”霍去病沉声应道。
    怎么募兵,募多少兵,给什么编制,置于何人麾下,其实在皇帝返京途中,已经和身边将领商议过。
    此刻……
    不过是在说给其他大臣听。
    皇帝又看向台下两人,“大司农,少府,即日起朝廷一切用度,能省则省。”
    命令仿佛只说了一半,缺少了为何这么做的原因,但无需皇帝说明,桑弘羊和赵禹听完,殿内众臣听完,不言自明。
    大家都明白为何这么做。
    此情此景,不过是往日情景再现罢了,皇帝再一次进入了捞钱、打仗,打仗、捞钱的循环往复中……
    先前对南越、东越的征伐,也发过兵没错,但在皇帝、在朝廷、在大汉的眼中,那不叫动兵。
    跟大汉的心腹大患匈奴开战,才叫动兵!
    才值得皇帝大张旗鼓!
    匈奴南下一次,唤醒了一位一生都充斥着‘武’字的男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