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133章 屈原

      第133章 屈原
    【屈原在《离骚》中,往上追溯到帝喾的事迹,近世赞扬齐桓的伟业,中间叙述商汤、周武的德政,以此来批评时政。阐明道德内容的广博深远,治乱兴衰的因果必然,这些都讲得非常详尽。
    其语言简约精炼,其内容却托意深微,其情志高洁,其品行廉正,其文句虽写的是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其所举的虽然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而所寄托的意义却极其深远。
    其情志高洁,所以喜欢用香草作譬喻。其品行廉正,所以至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身处污泥浊水之中而能洗涤干净,就像蝉能从混浊污秽中解脱出来一样,在尘埃之外浮游,不被世俗的混浊所玷污,清白高洁,出污泥而不染。
    推论其高尚情志,就是说与日月争辉也是恰宜的。
    屈原被贬退之后,秦国想发兵攻打齐国,可是齐国与楚国有合纵的盟约,秦惠王对此很是担忧,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到楚国表示臣服,说:“秦国非常痛恨齐国,但齐国和楚国有合纵的盟约,若是楚国能和齐国断交,那么秦国愿意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土地。”
    楚怀王贪图得到土地而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并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
    张仪欺骗了楚国,对使者说:“我和楚王约定的是六里,没听说过有什么六百里。”
    楚国使者非常生气地去,回到楚国把这事告诉了怀王。
    楚怀王勃然大怒,大规模起兵攻打秦国。
    秦国也派兵迎击,在丹水、淅水一带大破楚军,并斩杀八万人,俘虏了楚将屈匀,接着又攻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地域。于是楚怀王动员了全国的军队,深入进军,攻打秦国,在蓝田大战。
    魏国得知此事,派兵偷袭楚国,到达邓地。楚兵非常害怕,不得不从秦国撤军回国。而齐国很痛恨怀王背弃盟约,不肯派兵救助楚国,楚国的处境非常艰难。
    第二年,秦国提出割让汉中一带土地和楚国讲和,但楚怀王说:“我不希望得到土地,只想得到张仪就甘心了。”
    张仪听到这话,就说:“用我一个张仪来抵汉中之地,请大王答应我去楚国。”
    张仪到楚国之后,又给楚国掌权的大臣靳尚送上厚礼,并用言巧语欺骗怀王的宠姬郑袖,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把张仪又给放跑了。
    这时屈原已被他疏远,不再担任重要官职,刚被派到齐国出使,回来之后,向怀王进谏说:“大王您为什么不杀了张仪呢?”
    怀王感到很后悔,派人去追赶,但已经来不及了。
    在此之后,各诸侯国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了楚国大将唐眛。】
    唐朝,贞观
    李世民感慨道:“屈子真是生不逢时啊!若是在我大唐,定不会走到后来那般的结局。”
    “屈夫子的爱国之心令人钦佩!我想这也是为何千年后的人依旧如此敬仰他的原因吧!”长孙无忌道。
    【当时秦昭王和楚国结为姻亲,想和楚怀王见见面,楚怀王想要前往,屈原劝谏说:“秦国是虎狼一般贪暴的国家,是不能信任的,还是不去为好。”
    可是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去,他说:“为什么要断绝了秦王的好意呢?”
    怀王最终还是去了。但他刚一进武关,秦朝的伏兵就斩断了他的归路,把怀王扣留,为的是让他答应割让土地。
    怀王大怒,不肯应允。逃到赵国,但赵国拒绝接纳。然后又来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任命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因子兰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死在秦国,楚国人都把此事的责任归罪于子兰。
    屈原对子兰的所作所为,也非常痛恨。虽然身遭放逐,却依然眷恋楚国,怀念怀王,时刻惦记着能重返朝廷,总是希望国王能突然觉悟,不良习俗也为之改变。他总是不忘怀念君王,复兴国家,扭转局势,所以在一篇作品中多而是次流露此种心情。
    然而终究无可奈何,所以也不可能再返朝廷,于此也可见怀王最终也没有醒悟。
    作为国君,不管他聪明还是愚蠢,有才还是无才,都希望找到忠臣和贤士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然而亡国破家之事却不断发生,而圣明之君、太平之国却好多世代都未曾一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所谓忠臣并不忠,其所谓贤士并不贤。
    楚怀王因不知晓忠臣之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结果使军队惨败,国土被侵占,失去了六郡地盘,自己还流落他乡,客死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是由于不知人所造成的灾祸。
    《易经》上说:“井已经疏浚干净,却没人来喝水,这是令人难过的事。国君若是圣明,大家都可以得到幸福。”
    而怀王是如此不明,那里配得到幸福啊!
    令尹子兰听到以上情况勃然大怒,最终还是让上官大夫去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一生气,就把屈原又被放逐了。】
    [荆楚从春秋到战国皆雄霸天下,后面的发展令人唏嘘。]
    [秦国大势所趋,不可逆也!]
    [屈子真是生不逢时啊!]
    【屈原来到江边,披头散发在荒野草泽上一边走,一边悲愤长吟。脸色憔悴,形体干瘦。
    一位渔翁看到他,就问道:“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这里来呢?”
    屈原道:“全社会的人都污浊而只有我是干净的,大家都昏沉大醉而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才被放逐了。”
    渔翁说:“一个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能随着世俗风气而转移,全社会的人都污浊,你为什么不在其中随波逐流?大家都昏沉大醉,你为什么不在其中吃点残羹剩酒呢?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般的品德,而使,自己讨了个被流放的下场呢?”
    屈原回答说:““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成。
    屈原从来不惧怕死亡,从始至终他都是那个初心未变。
    公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端午节,用纸笔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不愧是屈夫子!]
    [这一杯,敬屈子!]
    【说道屈原了那就要说说端午节的故事,
    在七百多年后,南朝梁人吴均写了一本书《续齐谐记》。
    书中写东汉汉光武帝刘秀治下的建武年间,有一个人在街上遇见了屈原。
    屈原说你们以竹筒贮米祭奠我,我很喜欢,但都被河里的蛟龙偷吃了,下次记得用叶子包上,用彩色丝带系上,蛟龙就不敢偷吃了。
    从此之后每年五月五日,纪念屈原成为了一种习惯。
    端为月初,因此通常将这一习俗称为“仲夏端五”。
    到了唐代玄宗时期,唐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为了避讳将端五改为了端午。
    五月五日视为端午节,在唐代,端午节正式成为了官方认可的节日。
    其实屈原本人也过端午,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在屈原去世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比如粽子最开始是拿来模仿牛角的形状,用作祭祀的,划龙舟是为了在春夏之交祛病防疫,祭祀图腾。】
    位于安史之乱后的人们,看着天幕上的画面,痛哭流涕。
    “那才是我心目中的大唐啊!”
    “那里是我们的大唐吗?”【前面也说了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
    他是我国第一位真正的文学家,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诗人。
    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他的作品或许我们最熟悉的还是那首我们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离骚》。
    但就这一首,就上榜了高中最难背的课文榜首,虽然我们能够理解其措辞构造,但全文背诵默写实属困难,与之并列的就是庄子的《逍遥游》了。
    但除了《离骚》外,他的作品还有《天问》一篇,《九歌》十一篇,《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
    值得高兴的是,这些我们都不用背。】
    春秋时期
    庄周听到自己所作的《逍遥游》流传后世,还要学习背诵,很是高兴。
    不过听到与《离骚》并列为最难背的,就有些不太理解了。
    “《逍遥游》难背吗?”
    唐朝,贞观
    “《离骚》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名篇!”李世民说,“不过那个高中是什么?”
    “这高中应该是私塾学堂之类的。”魏征说。
    李世民也觉得有这个可能:“真想知道后世的学堂是什么模样的。”
    【后来,诗仙李白在《江上吟》里写:“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宋朝的苏轼也说:“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
    教员更是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这么多年下来,屈原他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
    二零二零年我们的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新名称正是源自屈原的长诗《天问》。
    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如今我们过端午吃粽子,背《离骚》逛屈庙。
    夫子若泉下有之,想必也会很欣慰。
    他的理想,如今已经实现。
    他的精神,也将永远鼓舞着世人。】
    天幕里出现,火箭升天。
    吃着粽子的男男女女笑容洋溢,江上龙舟竞赛热闹非凡,围观人群密密麻麻。
    明亮的教室里的学生们背诵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祠里,屈原的雕像高高立在那里,结伴而行的游客们纷纷驻足凝望。
    这样的景象,让古人们都惊呆了。
    “那就是后世吗?”
    “他们一定过得很好,看那些孩子笑得多开心!”
    “那是个什么东西,居然飞上天了!”
    “好多粽子啊!那龙舟划得可真快,还有江边都围满了人,真是热闹啊!”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过上那样的日子?”
    “……”
    春秋时期
    孔子看着后世热闹的景象,还有明亮的学堂,忽然笑了。
    “那里就是大同社会吧!”
    唐朝,玄宗时期
    杜甫听到李白的名字,非常激动:“诗仙,太白,你是诗仙,我就知道,你定会青史留名的!”
    “比起诗仙之称,我倒是对那后世的东西更为感兴趣,那个飞上天被称为‘天问一号’的东西是做什么的?”李白好奇地问。
    杜甫说:“取名天问,应该是探寻天空的。”
    宋朝,仁宗时期
    苏辙拍了一下旁边的苏轼:“哥,那天幕上好像说了你的名字。”
    “我听见了,我确实不及屈子!”苏轼说,“不过那粽子看着挺好吃的,要不我们弄点尝尝?”
    “粽子,可是现在端午节早过了,我们上哪儿去买粽子?”苏辙问。
    苏轼想了想:“既然买不到就自己做,粽子还是非常简单的!”
    “我们这次来赶考的,不是来吃喝玩乐的。”
    苏轼笑着道:“顺便,不影响。”
    各朝各代古人第一次看到未来的样子都羡慕不已。
    特殊时期
    “看同志们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为了我们后代过上天幕未来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坚持血战到最后一滴血!华夏万岁!!!”
    【本期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