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126章 九章算术

      第126章 九章算术
    汉朝初年。
    刘邦看着天幕放出来的晁错的几篇文章,不由大叹:“此等人才!”这样的文章!
    国士也。
    没有一句是空话,没有一句离开实际,也没有一句不是在为大汉着想。而内容又并非什么阴暗举措,反而正大壮阔,这不是好文章,还有什么是好文章?
    这几篇文章,不论是放在如今,还是刘恒时期,亦或是日后的任何时间,都不过时。
    只是,以文观人,直白深刻,没有任何婉转迂回;再结合晁错自身的背景:虽然又学了儒家,但法家才是他最根本的内核。
    这样的人,放在当时大汉那样需要各处平衡的政治环境下,想来是难得善终的。
    因为,他最终必然会走向大汉当时的核心问题:诸王、功臣。而一旦时机不够成熟,这样的举动又堪称变法——晁错的结局已经注定。
    【刘恒登基后,在原本的官员体制中,插入了一项新的内容:举贤良孝廉。这一项在武帝时期也成为了一项明确的常态化的选官制度。
    十五年,刘恒让大臣们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被推举为贤良。随后,由刘恒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问题,提出征询。晁错的回答在百余人中为最好,深得刘恒欣赏,就由太子家令升为中大夫。
    自此,晁错开始直至汉朝的中央地方问题,曾数次上书,建议刘恒削诸侯、改法令。
    刘恒经过考虑,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依旧十分欣赏他的才能;而刘启则是非常赞同晁错的建议;至于同僚如袁盎等人,许是因为晁错的主张,也或许也因为他的性格,都非常不喜欢他。
    刘恒在位期间,晁错一直担任中大夫,直到刘启登基后,升任他为内史。晁错的抱负也迎来了的实现的机会。】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从中嗅到了一股不太妙的气息:“启儿,你在什么时候对诸侯王动的手?”他并不在意刘启会对诸侯王动手,相反,要是刘启不对诸侯王动手,他才要忧愁。
    但是,他担忧的在于刘启动手的时间。一旦时间不对,纵使中央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皇帝难免会受限于那些还有些势力的军功集团。
    刘启沉默,不得不说,刘恒此时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因为刘启仔细一想,觉得自己还真说不定登基没多久就会开始对诸侯王动手:“大约并没有几年。”他又补充了一句,“父皇不用担心,儿臣不会有问题的。”
    刘恒:“……”刘恒确实不是很担心自己这个太子的问题,毕竟,以他对刘启和那些功臣集团的了解,就算诸侯王出了什么问题,刘启也不过是一时受制,功臣集团毕竟不能随意废立皇帝。况且,刘启也不是没有手段之人。
    只是,不担心归不担心,要是能够选个好时机当然更好。
    “晁错,可惜了。”最终,刘恒也只能感慨一句。不过,晁错的牺牲不会是白费的,这就够了。不是吗?
    汉朝初年。
    “这个选官方法,”刘邦摸摸胡须,陷入了思考。
    【除去贾谊与晁错两人,张苍也是一个重要人物。
    张苍的关键不在于他的政治主张,而在于历法算学。
    “张苍为计相时,绪正律历”。他在度量衡等方面制定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并提议使用《颛顼历》;而在算学方面,更是参与了影响深远的一件事——对《九章算术》的修订。
    自《九章算术》问世,中原的一切算学都无法脱离这一本书。其中的不少数学成就远超同时代的其他地区,如负数、分数计算等就要比欧洲领先一千余年。】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还没怎样为此而高兴,刘恒就从中分析出了关键问题:《九章算术》确实伟大,领先那欧洲千余年,又让整个中原王朝的算学都无法脱离其中;但,之后呢?
    《九章算术》之后的算学呢?领先一千年后,当《九章算术》不再领先后,中原和欧洲又是怎样的情况?
    秦汉年间,虽然算学也并非显学,诸子百家中的几大学派也并非将算学当做各自的核心要点,但到底还处于一个整体上思想活跃、各有千秋的环境下,算学也还是一门堂堂正道。
    不像后世王朝,特别是科举制彻底稳固后的王朝,士人们往往只追求各类经史子集,一门心思“钻研”儒家大道,算学也变成了小道,不过有所了解就够了——甚至部分官员都无法自行处理和算学有关的政务,而是专门培养了下属代替自己。
    从天幕特意列举了张苍和《九章算术》,嬴政、刘邦等人还是意识到了与他们的认知有些不同的方面:天幕,仿佛对算学非常重视;而看起来,算学在不知多久之后的未来,似乎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这一发现让这些人都陷入了思考。
    算学,有那么重要吗?
    若当真非常重要,那他们是否应该趁势将算学的重要性提上一提?
    左右,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个人威望和权力,想要提一提算学,并非难事。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倒是对算学并不陌生,毕竟出身布衣,他还是很清楚算学在基层的作用的。
    若是百姓懂得算学,那些衙役官员们也就不能在土地分配、赋税征收上欺瞒百姓;官员则更是要懂得算学,不然,不论是州县面对地方上的积年老吏,还是中央面对各地的油滑官员,都得被他们瞒天过海,生生地丢掉他老朱的钱财。
    但是更多的算学内容或者地位,他也并不在意。
    算学,只是算学而已。这可以说是当下基本所有人的共同认知。
    能学好自然好,差不多也行,左右又不指望孩子依靠算学去当个账房先生,又何必强求?
    对于基本的算学的学习都是如此,他们就更不可能想着去深刻研究算学、进一步发展算学了。
    只是现在看来……
    朱元璋的眉宇有些冷冽,一个算学,怎么又扯上别的国家了?
    汉朝至今早已过了千年,按照天幕的意思,就是如今他们大明的算学已经开始落后于那些番邦了?!
    这怎么能行!
    就算不为了天幕中透露出的算学的重要性,只为了堂堂上国的辉煌和尊严,他朱元璋就绝不会让自己的王朝落后于那些番邦!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前朝不知道外国的情况,作为大清皇帝的康熙还是非常清楚的。
    欧洲那块地方,如今的算学发展确实不错,不止算学,还有天文历法、枪械等,以及其他一些在大清看来根本没什么价值、甚至有违圣人之道的奇技淫巧。而康熙自己又多有阅读外国书籍,相较其他人,他这个皇帝反倒对那些国家的情况更为了解。他知道,有些未必是奇技淫巧,但他也并不打算向大清推广,而是只打算留在皇室内部,供皇帝和皇子们阅览。
    如今的科举、儒学有什么不好吗?
    而且,大清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天下,需要拉拢那些汉人士族,那又何必改变这一切?再加上,若是这些东西落入了那些成日里要反清的贼子手中,可未必是好事。
    康熙微微阖目,他没兴趣改变,也不觉得改变,现在的大清就很好,繁荣昌盛,统治稳固。
    再说了,他目光略过在场的朝臣和皇子,又重新放回天幕上,再说了,如今的朝堂,可不适合大动干戈。
    【除了这些,刘恒在位期间,同样有一件事一直存在,那就是伴随整个汉朝的外戚问题。
    自然,这个外戚不是吕家,也并非如今尚为皇后的窦皇后的窦家,而是太后薄姬的薄家。
    汉朝的所有外戚,大致能够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身有权有势,手掌实权,可以参与朝政——包括在皇帝授意、掌控下的,以及越过皇帝的;
    另一类就是或许荣宠加身、受封爵位、风头无两,但并不能真正掌握实权。
    当然,这两类还可以再细分,如第一类就可以细分为听从、尊奉皇帝的,和独揽大权、架空皇帝的;第二类也可以分为低调老实、勤勤恳恳的,以及飞扬跋扈、骄纵傲慢的……
    而薄家,属于哪一类呢?
    先前提到过,大臣们选择拥立刘恒,就是因为当时的薄家无甚势力,又乖顺不惹事。
    而等到薄家真正成为外戚后,就变成了第二类,再细分的话是骄纵傲慢、跋扈无礼的那一类。】
    汉朝初年。
    刘邦一面思考关于算学的问题,一面分出一般心神继续听天幕讲述。
    听到外戚问题“伴随整个汉朝”后,他并不十分在意,外戚嘛,皇后的娘家,或者太后的娘家,这些人都和皇帝本人是无法分割的,而他们的势力的来源,起码有一半都要来源于登上皇位的皇帝。
    因此,很多时候,他们的利益和皇帝的根本利益还是一致的:皇帝必须是皇帝。
    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他这个老祖宗,难道还要下一道命令,让后代禁止皇后太后的娘家人受封爵位、登临高位吗?
    笑话!
    不说别的,若是幼主登基,比起其他人,自己的母族反而是更值得信任的人手,至于同姓王侯、前朝大臣,基本上起到的是制衡作用。
    而且,就算自己留下旨意,他们难道就会遵守吗?
    他们或许不会想让自己的儿子受制于外戚,但绝不会介意自己在位时任用外戚。
    就连他自己,也是同样的想法。
    现在看来,薄家,是真的不如吕家,哪怕吕家日后有为的男丁都去世了——天幕特意指出刘恒的外戚问题,不就是薄家还是出了事儿吗。
    刘邦毫不在意地想着,大约,是刘恒的那个舅舅薄昭,嗯,被他干掉了。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和旁边的大儿子对视一眼,父子都没有说什么。
    对于他们而言,吕家、薄家都是已经过去的事情了,这段话中,最有用的倒是那个“并非窦家”,能够专门甄别,只能说明窦家在日后也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外戚。
    外戚就外戚吧,刘恒没有过多纠结,左右他现在虽然宠爱慎夫人,也没有想要改立皇后。而且,窦氏是启儿的母族,变成外戚也很正常。
    倒是薄家……刘恒看了看好大儿,觉得他这个太子很有可能在日后废掉了如今的太子妃薄氏。
    废就废吧,只要不妨碍他的武帝好孙孙就好。
    【薄家和刘恒的关系如何?应当还是比较好的。
    一方面,刘恒和薄姬的感情不错,刘邦不管,又早早到了封地,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另一方面,薄家并无多少势力,谨小慎微,在代地的时候也没做出过什么让刘恒为难的事情。
    从刘恒登基的路上,派了舅舅薄昭去试探,也能看出他对于薄家、或者说舅舅薄昭的信任程度。
    刘恒登基,薄昭为轵侯,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情。
    直到周勃下狱,薄昭收受了周勃大笔贿赂,帮周勃说话,还将事情传到了薄姬的耳中。
    刘恒当时将周勃逮捕,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考虑。
    而薄昭大肆收受贿赂、又直接站队周勃,还让薄姬帮着说话的行为,很大可能已经让刘恒心生嫌隙。】
    汉朝初年。
    刘邦懒洋洋,只觉得这薄昭实在是不够聪明,没有头脑。
    “轵侯,轵地,是个好地方啊。”轵地在河内郡,把这么一块地方作为薄昭的封地,显然当时的刘恒还是很亲近自己的舅舅的,再加上与功臣诸王抗衡的原因……
    但是,你作为外戚,除去和皇帝的亲缘、感情关系外,一大作用就是用来牵制抗衡诸侯和功臣集团——哪怕薄家作为外戚实力不强,但强不强是一回事,有没有是一回事——结果,在皇帝因为政治原因处理一个功臣集团领头羊的时候,你却公然站了功臣的立场?
    不排除刘恒授意薄昭的可能,但到底不合适。
    吕雉平静道:“刘恒追求节俭。”为此,作为皇帝不修露台,宠妃的衣裙不能垂地,他的坚持和决心可想而知。
    刘邦点头,没错啊,虽然大汉确实有着不少用金厚赠的风俗,但薄昭直接受了,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