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蜀地
第95章 蜀地
【多次打击,让赵光义的倾向完全转变,他不再想要收复故土,而只想要稳定内治。
在之前的外忧内患一话后,淳化四年十一月,赵光义在与宰相吕蒙正谈论时,说了这么一句话:“治国在乎修德尔,四夷当置之度外。”这句话可以说是宋朝后来整体风格的一个写照。
但是,这有什么用呢?修德,四夷置之度外,就能够天下太平了?
你们是忘了当年周桓王时期,楚武王伐随时面对随国国君“我无罪”的回答了吗?
“我蛮夷也”】
秦朝。
嬴政看着天幕提起早先时期的诸侯国战争,不由内心微哂,这都是多早时候才会发生的情况了。
那时,诸侯国的脸皮还没有撕下来,出征还要讲求一个师出有名、不打不义之战,楚武王的话自当是惊世骇俗。
可后来呢?后来,谁又会去管什么你有罪与否?谁又会在乎有没有什么逻辑完满的出兵理由?之前用那套规矩指责的国家,只要是还存活的,也纷纷加入了争斗的行列。而最有眼光的国家,也纷纷施行变法以图强。
“当处在一个纷争的环境中,又不思进取,结果就已经注定了。”
汉朝初年。
刘邦笑着念了一句楚武王的名言,心想,那乃公该怎么说呢?我布衣也!
乃公可不想遵循什么以前贵族们的政治规则,只想维护好一手打下来的汉家天下。
辽朝,
承天太后咀嚼着这句话,笑了,笑容中满是自信:“我大辽虽从北方而来,但我们才是真正的中原正统。”蛮夷又如何?就如楚国,地处南方,其他诸侯国在先前也多有议论。可是后来呢?就算楚武王自己说“我蛮夷也”,又有哪个国家再以“蛮夷”说事?
更何况,及至今日,又有谁会说当年的楚国、现下楚国所处的地方是蛮夷之地——没错,就是说宋朝的那些人,总是议论大辽。
那么,他们大辽又为何不能是正统呢?
【话说回来,赵光义说要专心搞内政、治理天下,他搞好了吗?
没有。
淳化四年,在川蜀之地,积压了多年的矛盾终于爆发,就此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是给赵光义一直宣扬的太平盛世,德政治国来了狠狠一巴掌。
其实之前也有不少农民起义,就比如淳化四年年初,因为旱灾,江淮两浙以及陕西就曾经有过小规模的动乱。总之,自开国以来,农民的问题就有不少。
只不过,川蜀的规模尤为广大罢了。】
宋朝,开宝元年。
“川蜀?!”赵匡胤有些恍神,之前平灭后蜀,就曾经闹出过不小的乱子。
当时派去攻打后蜀的,除了曹彬和刘廷让,还有王全斌等人。可与曹刘二人约束部下不同,王全斌不仅放任士卒渔夺百姓,还治军不严、不恤军士、嗜杀好贪,结果就导致了蜀人兵变。
当时叛军推举了原蜀将全师雄为首领,这正是安抚之时,结果王全斌派过去的人脑子并不清醒、且残暴又贪财好色,不仅没有安抚,反倒“尽灭师雄之族,纳其爱女及橐装”。
自此,全师雄与宋朝彻底决裂,而随后蜀地十七州都发生了兵变,结果王全斌还杀掉了三万名后蜀降兵,搞得民怨沸腾,情况更加恶化。
本来宋朝已经平定了后蜀,结果这一场叛乱,又生生拖了一年多才结束。
为此,他一方面处置责任人,一方面声明参与叛乱的蜀兵家属没有罪过,安抚原蜀国官僚将士,一方面又数次发令减免蜀中赋税,只为了招揽人心。
但是天幕的意思是……“朕没有成功消除蜀地的矛盾?没有让蜀人认同大宋的统治?”不然,为什么会是多年矛盾呢?
“不一定,爹爹。”赵德昭对先前后蜀叛乱也有所了解,“说不定你制定了好的命令,结果派去治理蜀地的人又阳奉阴违盘剥百姓了,就像当时王全斌没有按您的要求约束军纪、安抚百姓一样。”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猛地醒了神,淳化四年?那不就是今年吗?
蜀地要起义了?还是大规模起义?
他打起精神,吩咐宰执们:“必须尽快派人去蜀地查访,若有私自加税、鱼肉百姓、贪赃枉法之人,朕定不会放过!”另外,还得派个靠谱的将领带上一支军队在附近驻守,以防不测。
殿内亦有大臣面色有些不好,毕竟蜀地的情况,到底不是完全没有人知晓。
【蜀地的矛盾在宋朝建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唐末,黄巢大起义转战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却没有扫荡到四川,而唐僖宗曾率领大批世族官僚逃窜到四川。唐朝灭亡后的五代时期,原先唐朝的“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
因此,蜀地的世族大族、官僚地主数量极多,在蜀地不断兼并土地,剥削当地百姓。直到宋初,这个地区还保留着唐以前那种比较落后的生产关系,土地兼并比中原地区更为突出。
而赵匡胤平灭后蜀后,也并没有改变当地的情况,只是维持了原状。
这就导致原本蜀地就存在的矛盾并没有像从前的王朝初立一样,获得一些改善,反而依旧在积累。
这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土地严重兼并导致的“旁户”问题。
旁户实际上就是佃户,但之所以单独起一个名字,是因为蜀地的旁户与蜀地外的佃户仍有不同。
在宋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佃户对地主(主户)的人身依附关系已经减弱,不少都有了迁徙和退租的自由,而部分地区的定额租又让佃户可以空闲时间从事其他职业,还有佃户可以升级为主户。
但这些,川蜀地区的旁户都没有。】
宋朝,开宝元年。看到此处,赵匡胤皱眉:“朕确实并未对蜀地大族做出什么改变,但是朕当时因为蜀地叛乱也难以随意对他们下手。”当时收复蜀地,因为宋军的问题产生了叛乱,他平定叛乱、安抚人心还来不及,怎么会想到要没事儿对这些盘踞当地的大族下手?况且,他要安定蜀地,还需要这些人的帮助。
再者,他也没有打下一地就清理当地豪强的习惯!清理的都是那些不愿顺服大宋的,愿意臣服的,自然都是安抚为上,怎么会非要清理掉对方?——改变对方的土地和佃户情况,对这些豪族而言和清理有什么区别?
最关键的是,他还是没有想到这些原来就有的东西,能够带来多大的不良后果。
在他看来,他收复了土地,当地大族也归顺宋朝,他也施展了见面赋税徭役等一系列安抚人心的政策,这就稳妥了。
赵匡胤根本没有想过,蜀地会这么快就爆发大规模起义——淳化四年,赵光义在位期间,大约也不超过四十余年,还是和这早就存在的东西有关!
赵光美也发愁:“可是蜀地的豪族也不好轻易动手啊。”别说会不会造成蜀地的动荡了,就怕其他地方的大族看了开始自危,进而采取各种动作,那宋朝又会如何?
毕竟,宋朝至今才建立八年而已,天下不乏有一些思动之人。
可是不改,又会如何?
唐朝,贞观三年。
“农民起义啊。”众人纷纷感叹,纵观历朝历代,毁于农民起义的可不在少数,虽然最后未必是农民起义获得成功,但多半是农民起义拉开衰败的帷幕。
不过这宋朝毕竟开国不久,对农民起义镇压应当还是没有问题的。况且,之前不是说他们有个募兵制度,其中还专门收纳流民吗?
倒是他们唐朝自己的事情值得讨论一番。
“黄巢起义,朕真没想到,会是这般的黄巢起义。”李世民神色凝重,显然黄巢起义的规模超过了他之前的设想。
之前天幕只是提到,但谁也没有想到,黄巢一个人带起来的起义会有这么大的规模——黄河、淮河、长江、珠江,这几乎要把大唐繁华区域都囊括进去了!
而唐僖宗带着世族百官出奔到蜀地,这倒是不让人意外,毕竟之前就知道了国都……天子……,唐僖宗也不过其中之一罢了。
而以往的农民起义,一个人往往不会有太大规模,真正大规模的是多地并举。
“这黄巢,当真是个人才,”杜如晦有些赞赏,随即话锋一转,讨论起了唐朝的问题所在,“但能够养出如此大规模的起义,大唐恐怕早已百病丛生,奄奄一息了。臣关注的是,天幕中提到‘唐以前那种比较落后的生产关系’,既然蜀地的‘生产关系’与唐朝相似,而蜀地又爆发起义,这是否与大唐起义有关?”
就算没有关联,都被评为“落后”了,大唐能否进行一些调整?
李世民点头:“多半脱离不开赋役政策的问题,当百姓生活无以为继,就有可能选择铤而走险。不过,像这宋朝一样的租佃……”
见他意动,大臣们也纷纷开始思考起来,他们大唐的情况能否更进一步。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有些恍然:“是因为这些原因才爆发起义的吗?若是如此,朕也可以帮助蜀地改善一些情况的。”
【蜀地的旁户是什么情况呢?他们不能迁移,往往随土地买卖而转移,客户及其妻女都遭受主人的奴役,世家豪族对待他们如同对待奴隶一般。
而旁户的数量也极多,少的一家占有数十户,多的动辄三五百户、甚至数千户。如此一来,川蜀地区的旁户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八十甚至九十。
这些旁户既要向主户缴纳地租,还要承担朝廷的赋税徭役,只能艰难生存。
这么多被压迫剥削,背负沉重负担的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火药桶,当其引线被点燃,爆炸时必然会造成大规模的起义。而这个火药桶的引线,迟早都会点燃。】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沉默地听着天幕讲述,并不发表意见。
确实,从前他都没有太过重视这些“旁户”问题,左右他也不打算抑制土地兼并,那出现佃户就是必然,这有什么好说的?
而且,他为了稳定社稷、避免大量流民,也特意给募兵制开了个口子,日后可以利用军队收容一部分流民,也不至于让他们一定要与朝廷敌对到底。
但是大族……
“稍稍调整一下应该没什么问题,然后一点一点来就行了。”赵匡胤下了决心。
汉朝,元狩四年。
“陛下,是火药!”霍去病一下子找到了自己最关心的内容。
“是啊,是火药。”刘彻也眼睛亮了,应了一句后,转头吩咐侍从,“快,把关于火药的话原封不动地转述给负责火药研究的匠人们,让他们看看,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
明朝,洪武年。
朱元璋可以说是对这几段话最有感触的人之一了,他脸上充满回忆的神情:“农民啊,其实只要还有一口吃的,他们就能安安分分地活下去,没有那么多欲望,也没有那么多要求,只是想要活下去而已。咱当年也是一样,和爹娘兄长他们只是想要有口饭吃。”至于其他的,什么皇帝是谁,朝廷如何,是异族还是汉人,其实都没有那么在意。
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说着,他的神色转变,从追忆变成了愤恨:“可恨那些地主官员老爷们,一条活路都不愿意给,就像这旁户一样,恨不得把咱的骨血都压榨干净,敲骨吸髓,最后什么都不给农民!”
殿内颇有几位和朱元璋一同打天下的老臣们也眼含热泪,他们也都出身底层,朱元璋说的,他们也都懂。
说着,朱元璋看着自己的儿子们,郑重嘱咐:“你们一定要好好对待农民,万不可胡作非为,压榨百姓。”
【由于剥削和压迫,蜀地的农民们并不能单靠种地养活自己和家人,“协稼不足以给”,于是他们还在剩余时间进行纺织、采茶等工作。
但是就连这样的副业,他们也没能保住。】
听到这里,不少人精神一振,完了,这多半和朝廷有关,如此一来,爆发起义也是必然之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