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93章 李继迁

      第93章 李继迁
    【太平兴国三年,李光睿死亡,其子李继筠继位。而李继筠在位仅两年就去世,其子年幼,于是就由李继筠的弟弟李继捧继承职位。
    可想而知,这一传递极大地激化了李氏内部矛盾。先主子嗣年幼,其弟继位——为什么李继捧可以继位?我们不服!
    李继捧并不能服众,加之李氏本为党项贵族,族内的贵族们仍旧有着一定权力,所以李继捧上位后位置一直都没有坐稳。
    有的人甚至带兵袭击夏州,而还有人上表赵光义,认为李继捧“不当袭职,恐生变乱”,要求废除李继捧的职位,另选他人,此人正是李继捧的叔父、时任绥州刺史的李克文。
    面对种种情况,李继捧很清楚自己没有办法坐稳位置,同时收到李克文上表的赵光义也派了使臣持诏命自己入朝。既然如此,那不如干脆归了宋朝,自己还能富贵荣华下去。
    于是太平兴国七年,李继捧携带家属奔赴京城,献上了定难五州之地,表示归顺朝廷。
    赵光义觉得这是消除割据的大好时机,于是改封李继捧为彰德节度使,同时要求李氏宗族的近亲都迁到京城,并派官员直接管辖定难。】
    宋朝,开宝元年。
    “这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啊,”赵德昭疑惑,“借助李氏内部矛盾,引导扩大他们的分裂,削弱其力量,趁其内部混乱,顺势收回定难五州,这没错啊。”况且,李继捧献土还是他自己干的,说出去也不是宋朝逼的。
    “李继捧归顺了我宋朝,那看来日后的西夏就是出在和李继捧意见不和的这些李氏族人手中。”尤其是赵光义诏令李氏宗族迁移,必定有人不愿,也必是趁此时机脱离控制的。
    不过,赵光义派的什么人去接受定难五州、护送李氏族人迁移的?
    汉朝,元狩四年。
    与宋初众人仿佛,大部分人也不觉得这种做法有何问题。
    桑弘羊精于财政,他提出了另一个角度:“这种做法本身或许没有问题,但他们低估了李氏和定难五州的情况。先前就提到自平夏部迁移到此,就一直定居在这里,而到了唐僖宗时期,更是名正言顺地统辖定难五州,而其后五代十国,能以此形容一个时期,时间怕是也有数十年,再到宋朝……李氏家族治理定难起码也有百余年了。”
    而两百年,足够让当地百姓都习惯了他们的统治,加上当地恐怕不少都是党项人,也更愿意归于李氏旗下,就算是普通百姓,恐怕也不太愿意突然改变。
    另一名大臣突然想起来:“对,而且他们治理估计也比较好,之前说百姓颇为拥护。”
    如此一来,宋朝收归土地和人心的难度更加高了。
    桑弘羊点点头,见刘彻没有打断的意思,于是继续道:“而且既然李氏只是名义上归属于宋朝,实际依旧自治,那他们的税收政策、贸易政策大约也与宋朝不同。而宋朝,收归了土地,必然要推行自己的税收贸易政策,”说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他更加自信,“毕竟,对于一个国家,税收财政是重中之重。而此时,当地百姓能够立刻就接受新的、与他们数百年都不一样的条例吗?”
    他摇摇头:“很难。倘若宋朝与当地的政策大为不同,那接受起来的难度可不小。而若是相较于先前更加轻松,可能还快些。怕就怕,相较之前,反倒更加繁重……”
    卫青接着分析了下去:“百姓必然愿意支持李氏,就算不直接支持,也会反复反抗。加之李氏有人不愿失去独立地位,宋朝未能收回土地、反倒出现西夏也是自然而然。”
    “而且,他们的朝廷并不太支持军队力量啊!”霍去病又提到了宋朝自身的根本问题。
    【赵光义的行为无可厚非,但对于李氏其余人而言,可谓是李继捧卖地求荣,赵光义也不做人事。
    此时,宋朝的问题再度暴露——对外情报系统不完善,缺乏足够的正确的信息,以及自傲心理。
    这些问题在之前攻打幽州的时候就已经造成了不小的不良后果,但宋朝上下并没有认识到,此时,在对李氏定州的事情上,这些问题再度让宋朝跌了跟头。
    宋朝派人去接管定难五州后,没有给出足够的过渡时间,而是直接对这片地方施行了宋朝的赋役制度,但是,宋朝的赋役制度是比较苛刻的,而当地百姓对宋朝原来也没有多少归属感。如此一来,宋朝对五州的统治实际上没有巩固、宛如空中楼阁。
    而同时,在知道要迁走李氏宗族后,李继捧的族弟、时任定难军都知藩落使的李继迁心生反叛之意,对自己的亲信表示:“自先祖至今,我们经营此地三百余年,而如今若迁徙京师,生死皆由他人,李氏的割据就要断绝了。”
    李继迁就是日后的西夏太祖。
    最后,经过商议,他决定“走避漠北,安立家室,联络豪右,卷土重来”。
    为了避免屯驻宋军的阻截,李继迁伪称为乳母发丧,令部下数十人将兵器藏于灵柩之中,伪装成送葬队伍,出城以后就直奔地斤泽。
    这里离夏州三百余里,水草丰美,是沙漠中的绿洲,是块儿建立基地的好地方。李继迁便以此为根据地,利用李氏家族的影响力、以及宋朝未能稳固统治的漏洞,集结党项诸部,壮大自己力量。】
    宋朝,开宝元年。
    “……原来如此。”赵匡胤缓缓吐出一口气,“宋朝自身对外情报不完善,又过于自傲了吗?”
    确实,辽朝就连基本的情报都没有搞清楚,而定难五州这里,也没有完全搞清楚。
    再加上自傲心理,先不说李继迁这个人,朝中难道不知道定难五州风俗制度都与宋朝不同吗?不知道当地多有其他民族吗?不知道当地人早已习惯自治吗?情报再不完善,这些也该是知道的。
    但他们都没有放在眼里。
    宋朝,中原正统,圣人之国,朝野中都自恃于此,对辽朝都有几分轻慢,更何况一个看起来小的不能再小的定难五州呢?
    说不定,当时的赵光义和大臣们都觉得施行宋朝的税赋天经地义,定难五州反而应该欢天喜地地庆祝自己回归了中原怀抱。
    他有些怅惘,宋朝毕竟算是一统了,自然就会有人滋生出傲慢心理,他自己难道就一丁点都没有吗?
    “你们觉得,国朝近些年,朝野内外是否都开始有了自傲心理?”他看向赵光美三人。那肯定有啊!三人仔细回想了一下,得出了结论。
    但话不能这么说,赵光美道:“确实有此等情形。但随着大宋统一,治下繁华,必然会产生这种心理。呃,完全禁止是不太可行的,我们应当要求官员在面对国家大事的时候谨慎行事……”
    赵匡胤点点头,他还要再想想,就提了提另一个问题:“关于情报一事,朕先前建立了武德司,但现在看来还缺乏一个专门对外的情报系统。”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摇摇头:“能够趁内乱占便宜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有时候便宜也不是好占的啊,你总得做好准备才是。”就像神迹说的,自傲心理,宋朝这是自信过头了,也被这个从天而降的便宜糊了眼。
    至于李继迁假借奔丧为名趁机出奔,他看了看卫青和霍去病,在这方面他们二人更加专业。
    霍去病直接道:“观天幕所言,地斤泽是个不错的根据地,李继迁带人跑到这里,又有定难五州民心不稳,他必定会有人支持,而此时宋军主力都在准备攻辽或者正在攻辽,对辽战败后的宋军也未必能够节制住他。”暗戳戳地鄙视了一番宋朝的战斗力。
    卫青则道:“李继迁能够当机立断出奔,可见是个既有野心,又有果敢之人。此等人……绝不会轻易停下。”讲完李继迁,他还想到了宋朝所处的环境,“况且,就算李继迁一人势力不足,他未尝不可寻求辽朝的帮助。”
    总之,最后西夏是立国了,李继迁还是太祖。
    宋朝,太平兴国三年。
    赵光义深深地记住了李继迁这个名字,就是他让朕颜面扫地,率领定难五州反叛大宋,日后还独自立国……
    他看了看群臣,按捺了自己蠢蠢欲动的心思,打算等天幕结束后就派人去定难五州那里,把李继迁神不知鬼不觉地干掉。若是不行,就先把他带回京城来。
    至于李继捧,也是个无能的家伙。
    【从太平兴国七年年底开始,逐步有了一支力量的李继迁就不断地袭击被宋军驻守的河西诸州。但他基本一直都在进行小型作战,且多是败绩。
    特别是到了雍熙元年,他率众袭掠夏州王庭镇,俘虏万计,是反宋以来的首次胜利。
    但他还没来得及高兴多久,宋朝知夏州尹宪和都巡检使曹光实派出精骑,连续两夜奇袭地斤泽,李继迁和弟弟李继冲突围而出,其母、妻都被俘,幕帐损失四百余座、牛羊损失数以万计。
    但是,虽然李继迁屡屡战败,可他的支持者却并未减少,反而越聚越多,这也是宋朝低估了李继迁的一方面。
    为什么李继迁反而逐渐强大?
    一方面,是利益牵引,边疆民族对宋朝不满、想要更大利益的不只有李继迁,还有比如党项咩嵬族等,加上李继迁与各个部族联姻,稳固了各方的联结;
    另一方面,就是李氏的遗泽,“李氏世著恩德”,河西之地的百姓豪族对李氏多有感怀,时常有赈济、归附之意。】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沉默地看着天幕中,李继迁屡败屡战,愈挫愈勇,并聚集起更多人,引动河西之地的民心:“李氏遗泽啊,这种东西,确实是赵光义他和他的朝臣们低估了。”
    恩泽这种东西,就是在赌一把人心,有时候未必有人愿意念旧时恩泽,但一旦长久的恩泽能够发挥作用,那将会是令敌人最头疼的一种力量,特别是发自大量百姓的感念之意,那是民心!
    虽然五代十国,你来我往,都是手中掌兵之人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但这些人只要懂情况的,哪一个不注意民心?就算没有对百姓太好,也不会非要把人都赶到敌人手中。
    当然,那些一味残暴的不在讨论之列。
    宋朝,熙宁四年。
    宋神宗赵顼坐在上首,宰执重臣们也纷纷在座。
    李继迁的事情,在座众人都有所了解,赵顼也不例外。不过,他先前确实也没有细究过李氏家族百年经营下百姓们的心理。
    此时看到这里,感觉似是找到了一个证据:“百姓是记得恩泽的,李继迁也正是有了这番助力,才能支持下来,众卿以为如何?”
    以文彦博为首的宰执们却都摇头叹息:“官家,这些都是不服王化的刁民啊!他们帮助李继迁,就是在资助我大宋的敌人,怎么可以说他们是好的呢?”
    百姓记得恩泽又如何,大宋是与士大夫共天下,而不是百姓!
    【随后,李继迁攻克了银州,又深感自己实力弱小,就派张浦出使辽朝,表示归附。
    面对一个可能将河西拉到自己这边的机会,辽圣宗虽然认为李继迁其心不诚,最终答应了他,封他为定难军节度使,并下嫁宗室女义成公主。
    面对李继迁和辽朝的结盟,以及始终无法消灭李继迁的烦躁,宋朝在此时干了一件随后看来起到了不小反作用的事情。
    淳化五年,宋朝对夏州地区施行严禁“青白盐”入境的经济封锁。
    以畜牧为业的党项人,其粮食主要以当地天然丰产的池盐与边民交换所得。
    赵光义的盐禁政策旨在引起党项族的粮食危机,但实际上影响的却不只是与宋朝敌对、追随李继迁的人。
    宋朝关陇边民因食盐断绝而骚然不安,而其余未曾跟随李继迁的游牧部族因粮食恐慌而相率扰边,反而为李继迁推波助澜,甚至壮大了李继迁的力量,最后宋朝只得撤销禁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