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50章 百年遗题

      第50章 百年遗题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李渊退位,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登基,大赦天下。
    但危机接踵而至。
    十九日,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入侵泾州。二十日,入侵武功,京师戒严。二十四日,入侵高陵,距离长安仅八十里。
    二十六日,行军总管尉迟敬德与突厥在泾阳大战,大破突厥,斩首级一千多。但这并没有让突厥停下脚步。二十八日,颉利可汗到达渭水。
    尉迟敬德的大胜,虽然没有让颉利可汗停下脚步,但也动摇了他坚持进攻的决心,加上他实际上对唐朝情报的缺失,这让他在到达渭水长安城下的时候,没有接着进攻,而是派了自己的心腹大将执失思力觐见李世民。】
    汉朝,元狩四年。
    霍去病皱眉:“唐朝的防守是怎么回事?”就像他大汉,虽然在反攻匈奴之前,屡有侵扰之事,但大汉在边疆的防守也算可以,起码没有出现过匈奴深入腹地的事情。
    哪怕在大汉最虚弱的时候都没有。
    刘彻笑笑,这明显和唐朝当时的政局变动脱不开关系。
    一朝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身死、子嗣尽灭,那么他们分散在各地的旧部该当如何?虽然李世民确实说这些人都无罪,但总有人心怀忐忑,也总有想要以打压这些旧部来邀功请赏的人,说不定还有忠于旧主、想要给李世民一个教训的人。
    【执失思力自恃突厥强盛,虽是觐见,却以言语恐吓李世民等人。但同样是他的话,暴露出一个关键问题:颉利可汗对唐朝的具体情况缺乏了解。
    或者说颉利可汗知道唐朝此时政局变换,知道长安可能兵力不多,但他并不确定,也没有掌握具体情报。
    而唐朝此时的情况究竟如何?一方面,长安城内虽然兵马不多,但仍有数万精兵;另一方面,各地的勤王兵马,包括被誉为军神的李靖率领的兵马也已经准备对长安进行支援。
    而最关键的,在于李世民本人,作为打下唐朝基业的人,又是一个时常搞以少打多的将领,他对于当前的局面同样做好了准备。
    他没有听执失思力的种种恐吓,反而将他囚禁了起来,随后他做出了极为大胆、又至关重要的一步。
    李世民带着房玄龄、高士廉等六骑,总共七人亲自赶到渭水,与颉利可汗隔着渭水对话,指责颉利背弃盟约。见到李世民单骑仅带数人,颉利开始心生忧惧。
    随后,城内的唐军陆续到来,旌旗飘飘,军容整肃,颉利可汗本就不是非常坚定的心更加动摇,又知道执失思力被扣,顿时失去了继续作战的心思,开始想要和李世民议和。
    李世民对此当然同意,能够通过议和换取时间,对唐朝可谓是最好的选择。
    八月三十,李世民再次来到渭水上的便桥,与颉利可汗杀白马订立盟约,随后突厥退兵。】
    汉朝初年。
    看到突厥进逼长安,刘邦其实是有些共同语言的:“这与我大汉有些相似啊……”说完,他摇摇头,不管这一次盟约李世民到底付出了多少,但有一点是与大汉绝不相同的,“不过,以唐朝此时的军队和国力,想要报渭水之盟的仇,大约不用如我大汉一般,等待良久。”
    大汉实在是国力空虚,民力凋敝,百废待兴,即使有了白登之围的仇恨,却也难以在一两代内就复仇匈奴。
    可唐朝情况并不完全相同,若是能够碰到突厥出现问题,复仇的时间还会更短。
    唐朝,武德八年。
    李元吉的骂声已经停止,竟有些闭口结舌。
    李建成一言不发,他看着突厥长驱直入,又被他的二弟巧计逼退,感到了莫大的惶惑和无力。
    虽然,突厥的入侵确实与唐朝的变动有关,但他能够保证,若是当时他干掉了李世民、突厥就不会入侵长安吗?
    他不能。
    那他能够像李世民一样不费一兵一卒,与突厥订立盟约,让突厥退兵吗?
    他不是不懂军事,但正因为他懂,所以他不敢确定。
    唐朝,贞观三年。
    虽然还有一个玄武门继承法选在头上,但殿内的气氛已经缓和了许多。
    特别是看到过去发生的突厥入侵长安一事,李世民和众臣在气愤之余,则有些大仇得报的快慰感——很快,突厥就要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了。
    【突厥的威胁已经退去,而在不远的未来,也将彻底失去威胁唐朝的能力。那时,颉利可汗将成功加入长安歌舞团,并且荣获舞王的荣誉。
    但李世民最大的挑战,却并不在突厥,也不在任何外患;或者说,对于这个阶段的唐朝,任何外患最终也都会被消灭。
    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唐朝本身。
    而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稳定和统一,二是方针理念。
    讲述这个问题,就要明确一件事情,那就是唐朝所处的历史情况。
    虽然唐朝是承接了隋朝,也就是隋朝已经对中原完成了一统,但它维持的时间太短了,短的就像一个偶然。
    而之前的历史常态是什么?是分裂,是动荡。
    自东汉末年,三国并立开始,中原就陷入了长达三百余年的分裂混乱中,不仅中原汉人王朝自身混乱不堪,更有北方外族持续入侵,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在这一时期,之前讲到的冶铁等方面确实有所发展,军队的组织和作战也持续进步,但另一方面,同样持续发展的是各地百姓的血泪,各个王朝的快速更迭。
    三百多年,十几代人,足以把所有人脑中的,曾经大汉王朝辉煌统一的记忆消磨的一干二净,留下的只有理所当然的分裂与改朝换代。
    也足以把过往强汉那“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的无比骄傲、无所畏惧的强大自信深埋土中,留下的只有山河破碎的虚弱与衰微。
    而隋朝,确实统一了,但时间短暂,很快又是一次改朝换代,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让人们相信统一才是持久的呢?何况,统一不过二世的隋炀帝又在雁门关被突厥围攻,这让“强大”也难以为人所相信。
    特别是,继任的唐朝,又发生了玄武门之变。】
    唐朝,贞观三年。李世民沉默,这确实是切实存在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
    况且,确实,三百多年啊!三百多年前,即使各地烽火硝烟,但汉朝依旧存在于百姓心中,同样存在于各个势力所有者的心中——不论他们是否打算自立称帝。
    而晋朝之后呢?短暂地统一了一下,但还没有如何发展,华夏就迎来了剧烈的转折……他出身贵族,但这并不代表他不能理解普通百姓的困苦,不清楚百姓们对唐朝的疑惑。
    很难,很麻烦,要改变这样的情况,需要辉煌的功绩给人信心,也需要长久的稳定给人安心。而这样,或许都还不够,还需要运气……
    但他并不沮丧,或许有些对于重担在身的谨慎,可李世民内心的自信足以支撑起他去担当所有的重任,而非因为畏惧裹足不前。
    而且,李世民并不后悔玄武门的选择,他始终认为,这样的问题,还是交到自己的手上处理更好。
    殿内隐隐传来高高低低的几声叹息,那是在众位重臣中年岁较长的几位大臣。虽然他们最长也不过隋文帝时期出生,并未见过南北朝下的悲惨动荡,但总归还是多经历了几分,也对天幕的话更有感悟。
    明朝,洪武年。
    朱元璋一时间想起了自己幼时的经历,没有钱,没有地,父母都是生生饿死,却还没有地方埋葬。这是元朝!是人间地狱!
    可根据史书上的寥寥几笔,南北朝的乱世,要比元朝末年的混乱不知可怕多少倍,“江海涌溢,平地水深八尺”的天灾不断,“贼盗蜂起,司冀大饥,人相食”的人祸更是从未停止。
    “南北朝的百姓太惨了……”他只能深深叹息,唯一能够庆幸的,就是唐太宗是一位千古明君,能够处理这些烂摊子了。
    汉朝,元狩四年。
    对于大汉的夸赞,刘彻是非常高兴的,更让他高兴的是,从这几句夸赞中透露出的关于大汉的辉煌:“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哈哈哈哈哈,好啊!太好了!”他的毕生梦想难道不就是这吗?
    虽然他也确实喜欢修奇观,但更爱的还是开疆拓土,让大汉的光辉洒遍世界上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国家的黔首都能感受到大汉皇帝的恩德。
    这两年,大汉已经打残了匈奴,接下来,就是让西域感受到大汉的无上荣光。
    为了更好地“皆为汉土”,不如,这两年的园林宫殿修筑上先缓一缓?刘彻暗自琢磨着。
    不过,大汉后面的那几个朝代也太废物了吧,三百多年,都没有完成过统一,还让北边的外族搞得中原生灵涂炭?
    【后来的明朝,面对的同样有分裂问题,特别是南北分裂,而那个问题是宋朝留下的巨坑。
    如今,唐朝面对的同样是一个天坑,而这个天坑,是在过往三百多年间那些不思进取、只知道争权夺利的王朝们留下的恶果。
    尽管有隋文帝杨坚的奋发图强,在物理统一后又尽可能弥合天下,广大帝也在收拢江南上做出了一些贡献,但时间太短,太短。
    唐太宗李世民又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
    何况唐朝还要同时面对另一重质疑:你能够稳定存在下去吗?不会又来个三四代就没了吧?】
    隋朝,开皇十八年。
    杨坚和独孤伽罗苦笑。
    是啊,他们统一了天下,但天下的人心可并没有真正统一!为了能够弥合人心,他们尝试了多少种方法?
    别的不说,杨广娶妻萧氏,无疑有着安抚收拢江南人心的原因在。
    而他们夫妻崇信佛教,并且大力推广,除去因为自身信仰,同样也是希望能够通过佛教统合人心。只是,这个方法,看起来并没有太过成功。
    这个历史遗留的坑,太大了!
    【除去统一与稳定的问题,问题二的方针理念同样至关重要。
    如果能够有一个足以切实推行到天下的方针理念,对于维持统一和问题、弥合人心会起到极为有效的帮助。
    而这个问题,同样是三百余年留下来的大坑。
    在唐朝之前,汉朝之后,有过一个能够稳定施行、所有人都认可的方针理念吗?
    没有。
    汉武帝时期,通过董仲舒糅合各方,以儒家为名,打造出了一套“天命”之说——为什么刘家的人一代一代当皇帝?因为这是天命!太祖高皇帝就是赤帝子!为什么要天下一统?因为这是天命!
    这虽然有着天灾皇帝要下罪己诏的副作用,但确实维护了皇帝和王朝的神圣光环。两汉四百年,这一套理论持续运转。
    但这一套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更替,已经彻底失效了。曹魏末代皇帝被当街杀死,司马家登上皇位;司马家死死伤伤,新的家族登上皇位……
    南北朝王朝更替频繁,皇室内斗不断,没有人再发自内心地认同天命的说法。
    此后,天命、神鬼、宗教多方混战,你来我往,所有人都沉浸其中,推崇各种信仰已经成了一种常态,甚至出现了四度出家、被大臣和朝廷用钱赎回的梁武帝萧衍这样的皇帝。
    这样的混乱一直持续到了唐朝,唐高祖李渊尊崇道教,试图通过李家和老子的联系为唐朝加上一层光环。
    面对这样的情况,李世民终于从天命、神鬼、宗教中挣脱而出,在汉室的天命不再奏效,而南北朝加上隋朝已经亲身试验过神鬼和宗教,证明同样无效后,终于,李世民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汉朝,元狩四年。
    董仲舒手持丝帛,时不时奋笔疾书。对于这段内容,他可太关心、太感兴趣了。
    他创立的说法,他自然清楚,这套理论从根本上讲,是在为如今的皇帝陛下服务,只是在能够被皇帝认同的基础上,他尝试在其中加入了种种儒家观点。
    如此一来,儒家终究是得到了天子的认可,得以在百家中独占鳌头、夺得最终的胜利。
    而这样的理论,能够持续四百年,确实足够了。但是他希望能够更长久一些。
    那么,这位唐太宗陛下,又能从哪里走出一条新的道路?董仲舒开始思考,除去天命、神鬼、宗教,还有什么?
    “人,还有人!”他喃喃道,不论是天命,还是神鬼,亦或者宗教,终究是“天”,而与“天”相对的,只有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