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45章 五陇阪之战

      第45章 五陇阪之战
    汉朝初年。
    “李渊这样的表态,对于李世民还是有影响的。”张良道,且不说感情上是否受到打击,纯粹从政治角度上,李渊就是在展示自己的立场敲打李世民同时也敲打朝臣们。
    大约就是:朕才是皇帝,你们都应该跟着朕走!
    刘邦却笑:“按照天幕所言,各地的行台本就是独立的政治系统了,加上唐朝之前的战乱状态,当地州县听李世民的也不奇怪。”就是李渊,你到底为什么要给你儿子这么一个系统?
    【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
    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横行霸道,秦王府属官杜如晦骑马经过门前,他家的家仆们就把杜如晦从马上拉下来殴打,“汝是何人,敢经我门而不下马!”
    尹阿鼠怕李世民告状,就告诉了尹德妃,于是尹德妃抢先告状:“李世民的属下都很凶恶残暴,还欺负了我父亲。”
    李渊又开始生气,责骂李世民:“你的属下连我的妃嫔都敢欺负,普通百姓不知道会遭遇什么样的惨状!”
    李世民虽然尽力辩解,但并没有什么用。】
    明朝,洪武年。
    朱元璋思路拐弯,再次拐到了子孙和谐的事情上:“你们都给咱听好了,一定要友爱兄弟手足,爱护子孙,不能出现什么欺压陷害、残害亲人的事情!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及时说开的?”
    提到自己最在意的子孙家族之事,朱元璋神色肃然,狠狠地盯着一群儿子们。
    朱标等人都诚恳应是,又各自发誓,才让老爹的目光收回去。
    宋朝,开宝元年。
    赵德昭试着找李渊这么明确表态、多次表态的理由:“其实唐高祖有如此作为也不奇怪。唐朝承接南北朝和隋朝,而这数个王朝时期皇室内斗的情况极为普遍,唐高祖大约也是为了唐朝稳定着想。”还有他自己的权力与性命。
    提到那数个王朝的皇室内斗,在场几人都是叹气。
    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
    这句话虽然是写在《魏书·岛夷刘裕传》中,但能够被这句话形容的何止一个刘宋?
    在刘宋之后的萧齐同样如此,在萧齐灭亡后,宗亲残杀虽然有所收敛,但也一直存在。而隋朝和唐朝,虽然已经一统,但百余年的南北朝造成的影响并不容易消除。
    李渊大约也是有这样的担忧,就如他大方接受隋朝皇室、各地降臣而没有明面上直接大肆屠杀的做法,也是想要立下一个宽和之风。
    【对于李世民逐渐增多的功绩,除去与后宫妃嫔结盟,李建成还做了什么准备?
    一方面,他也尝试增加自己的军功,如消灭刘黑闼;另一方面,他不断增添自己在长安城内的力量。
    他私下召集各地的骁勇之辈,又召集了长安恶少年,共计两千余人,把这些人作为自己的私兵,分别驻扎在左右长林门,称作长林兵。
    长安恶少年可谓是历史悠久的一个群体,汉朝就曾经征召长安以及各郡国的恶少年们去往边疆,到了唐朝,这一群体依旧活跃。
    但是,建立私兵的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
    帮助李建成召集各地骁勇的人中,有一个叫做杨文干,是庆州总管,曾经担任李建成的宿卫。
    武德七年六月初三,李渊准备去仁智宫休养,留下了李建成居守长安。】
    汉朝,元狩四年。
    霍去病道:“要出事了。”虽然他专职于军事,但通过天幕特意的强调也不难看出来,李渊这一走,留下了不小的空档,本就已经摩擦白热化的李世民和李建成在这期间必然会出现事端。
    “大约是谋反。”刘彻下了定论,组建私兵,但却不一帆风顺,能够引申的不就是危害李渊吗?而对李渊最有威胁的,就是谋反了。
    至于是真是假?当然有可能是真的,毕竟当时太子和秦王的斗争已经非常激烈;当然也有可能存疑,但那重要吗?只要李渊认为确实需要处理就够了。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正如汉朝君臣所想,此时的大清太子胤礽显然对李建成能够握有军权、在京城内驻扎军队分外羡慕。
    要是我能够掌握真正的一支军队,那还何必整日为了这些情况担忧不安?
    与他同样想法的其实还有另一位大清太子,也就是日后的嘉庆帝。
    【到了仁智宫的李渊还没有快乐几天,他就突然接到了一个消息:李建成要谋反了!
    大概情况是这样的:在杨文干不断募集壮勇到李建成手下的过程中,恰逢李渊到了仁智宫,于是李建成派了郎将尔朱焕、校尉桥公山送去武器赐给杨文干,命令他起兵配合接应。
    但尔朱焕、桥公山知道了这样的事情,心头惴惴,到了豳乡就跑去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李渊。
    知道这件事情后,李渊没有声张,而是亲手写下诏书用其他理由命李建成到仁智宫。等到李建成到了仁智宫,李渊大怒,李建成不断叩头认罪,几近断气。
    当晚,李渊把李建成放在了帐幕,让殿中监陈万福守卫仁智宫,而杨文干还是起兵叛变了。】
    秦朝。
    看着情况不断变化,嬴政面色不变,在他看来,这一次并不会对李建成造成过大的、不能承受的损失,也就是李渊绝对不会在此时改立太子的。
    虽然李建成这次起兵看起来很有可能是真的,但真的又如何?
    李渊想要的是朝堂的稳定和制衡,李建成在这个时候不能倒下;何况,这件事的根本在于李建成有私兵,或者说能够调动军队。而私兵或者军权这种事情,按神迹中唐朝的情况来看,是一件大家都有的东西。
    李世民有没有?有。李建成没有了长林兵,手中就完全动不了军队了吗?不,他也能。就连李元吉,同样有一定的权力,起码他的亲卫是可以调动的。
    但是李渊会把这些都削掉吗?目前看来,他不会,就算会,也是日后。
    【随后,李渊又叫来了李世民,商议平息叛乱的事情。
    李世民认为杨文干不足为虑,派一名将领就足够。但是李渊不这么看,他认为李世民应该亲自去一趟:“文干事连建成,恐应之者众。”毕竟和太子有关,你这个秦王亲自去我才能放心。
    而且,“吾不能效隋文帝诛杀骨肉,废建成封作蜀王,地既僻小易制”,这样,日后要是李建成不听你的话,你处理他也很方便。没错,在这里李渊向李世民说了一句话:“还,立汝为太子。”等你平定杨文干,你就是太子。
    不论李渊到底怎么想,李世民此时出发了。
    而随后,站在李建成一边的李元吉和后宫妃嫔纷纷帮李建成求情,封伦封德彝也在一边敲边鼓,于是李渊又打消了改立储君的想法,自己继续在仁智宫休养,让李建成接着回长安留守。】
    汉朝,元狩四年。
    “李渊在开始就未必多想改立太子。”刘彻冷嗤,作为他爹的太子,还是改立的太子,他对这种事情清楚得很。要是一个皇帝真的想要改立太子,怎么会是被人一劝、求情就能改变主意的?
    哪怕劝说的人再多也不会管用的,最多只是让皇帝知道这件事情不好办罢了。
    毕竟,太子也不是第一天招兵买马、拓展自己在长安和各处的势力了,李渊作为开国皇帝,就算不清楚细节,但有这样的事情总是能够知道的。
    他既然之前选择了放任,此时又怎会追究。
    隋朝,开皇十八年。
    被隔空踩了一脚的杨坚非常不高兴:“朕诛杀骨肉?李渊你哪来的脸用朕来作对比!”
    你自己的李唐还一屁股烂事儿,怎么就说我父子不和、诛杀骨肉了?你自己看看,你的大儿子二儿子四儿子,三个嫡子已经斗成什么样子了!
    这之中固然有着个人野心的问题,但你就没有一点错误吗?我诛杀骨肉,你的放任难道不也是在诛杀骨肉吗!
    【既然不打算追究李建成,这件谋反之事,最后便以李渊责备“兄弟不能相容”,并归罪于太子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及天策兵曹杜淹等,把他们流放到巂州作为结束。
    顺带一提,在这件事情中,出现的新人物封伦封德彝,也是一个颇负盛名之人,很有故事。】
    宋朝,开宝元年。
    赵光美点评这件事的结果:“挺草率的,虽然知道唐高祖自有考量。”
    不过这也算是唐朝的一个特色了,很多时候皇室内部的事情都千丝万缕、乱七八糟,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实实在在地谋反了也只是贬为庶人流放,唐玄宗的太子李瑛却被赐死……
    总之,唐朝的情况真的有些与众不同。
    至于封德彝……提到此人,确实很有故事。
    “天幕促狭了。”赵匡胤笑道,只说封德彝颇负盛名,却不说究竟是何种盛名,又是什么样的故事。“不过此人确实有些才能,只是不算正途。”
    【而兄弟之间的斗争经过这一次事件后,愈发激烈。
    武德七年秋天,突厥再次入侵关中,由突利可汗和颉利可汗带队。
    面对匈奴的屡屡侵扰,以及唐朝此时并不十分强壮的情况,李渊开始召集朝臣商讨究竟该如何处理突厥的问题。
    于是有人建议:暂时打不过,咱们还跑不过吗?
    持有这一观点的大臣认为,突厥之所以屡屡侵袭关中,就是因为长安富庶,他们是为了求财以及粮草。那么只要我们把长安烧毁、不在此定都,突厥就不会再来关中侵袭了。
    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李渊就派中书侍郎宇文士及到终南山以南的樊州、邓州巡视,找一个适合当做新都城的地方。
    但终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一方法,萧瑀等人就觉得此举不妥,但毕竟李渊还没有正式开口要迁都,他们这些大臣也不好直言反驳。
    李世民也不认为迁都是个好方法,于是他站了出来婉言劝说李渊,并表示自己绝不会让突厥能够威胁唐朝。】
    汉朝初年。
    刘邦活动了活动身体,换了个姿势,思索道:“李渊选择迁都,这本身只是一种选择,倒没什么。但是,他选择迁都的原因中,突厥占比多大?而其他原因又占比多大?”
    毕竟此时的突厥确实看起来比较强大,而唐朝方才完成一统没有几年,此时发动一场全面战争并不是最好的时机。避祸这件事本身没什么。
    但其实迁都本身确实不是最佳的选择——在还有其他可能的前提下,长安终究还是有着不小的政治意义的;而且,还是那句话,唐朝一统不久,此时迁都是否会动摇国内的信心?
    萧何等人也认为迁都这个选择并非最佳,而李渊确实也没有真正迁都,只是考察地点、不迁也无所谓。但他能够做出这样的姿态,其中是否有关于朝堂势力整顿、以及三个儿子争斗的原因也不好说。
    刘邦叹了口气:“信息还是不够啊。”天幕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具体说过李渊在基本统一、太子秦王争斗的时候做了什么。
    东汉,建安年间。
    曹操眯了眯眼:“李世民就算不在乎迁都,只出于他的功绩多为军功,就不能支持迁都。”
    他必须打!虽然没有得到具体的信息,但天策府既然能够开府设官,再加上陕东道大行台的属官,可以推断出李世民身边应当聚集有一些开国时期的功臣。
    这些人,也必然是支持不退缩、迎战突厥的一员。
    【李渊并没有立刻被说服,相反,他对有人驳斥自己的命令很不高兴,就派李世民带着三十多个骑兵到关中巡视,让他拟定击退突厥的计划。
    大约李渊是想让李世民看看唐朝的现状,让他认识到迁都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李世民并没有改变想法,巡视完回来后,李世民依旧坚决上奏不可迁都,最终李渊还是打消了念头。
    随后,就派遣李世民和李元吉去抵御突厥,也就是五陇阪之战,这一战,虽然唐军势弱,但李世民通过突利可汗和颉利可汗之间的矛盾,打消了突厥继续入侵唐朝的打算,暂时立下了盟约。
    同时,各地的唐军坚决抵抗并反击匈奴,并且获胜,也进一步打消了突厥想要入侵中原的想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