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77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第77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八百里加急……”
    所谓的“八百里加急”只有在大军出征,主帅阵亡的时候,才会出现。
    但真正能做到的其实也就六百里加急。
    可到了崇祯朝,连六百里加急都无法保证了。
    官道上,军马飞驰,夜不收士兵胯下的军马已经口吐白沫,他眼睛通红的拍着马的脖子,“再坚持一下,马上就是驿站了。”
    夜不收士兵已经跑了一个白天一个晚上,中间不敢有丝毫的停歇,神情紧绷、身心已经快到极限。
    白天他跑了七百里,
    这一晚上他跑了五百里,还有一百多里,就可以到京师了。
    “八百里加急!”可等他摇摇欲坠地终于赶到下一个驿站的时候,水都顾不上喝一口,状若疯癫的跑了进去。
    赫然发现驿站所有的房间竟然锁着门,里面一个人都没有,更别说有军马。
    “人呢?草特么的人哪儿去了?”夜不收士兵使劲的踹着大门,眼睛通红,哭着骂道:“八百里紧急军情,紧急军情……你们这群没良心的东西。”
    一个七尺高的汉子,哭的稀里哗啦,一屁股坐在地上,蹬挫着地上的土,“八百里加急……”
    无他,驿站被裁撤了。
    他裤子是湿的,之所以湿的,是因为一路上都舍不得尿一泡,实在憋不住的时候,就在马上解决。
    如今却因为这原因被阻断在了这里?
    ……
    大明朝的驿站制度,是从明太祖时期延用下来的,朱元璋下令,“非军事重镇不许立驿”,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律法来约束驿站制度的发展。
    但是事与愿违,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原有的律令和规定开始慢慢变质和松动。
    到了大明朝中后期,大明朝的驿站遍布各大交通要道,各种官老爷以各种名目从驿站中那闹出,于是驿站就成了为各级老爷服务的特权单位,不仅官员,就连官员的亲戚朋友也从驿站里面拿好处费。
    从大明开国,到崇祯裁撤驿站,马匹食量增加了五倍,也就是说官老爷的胃口大了五倍。
    但这并不能说驿站制度没有任何意义,至少在物资运送和信息送达上还保留着原本功能的。
    万历朝首辅张居正曾对于驿站制度做过改革,不削减驿站的经费,而是从限制官员特权的角度来解决驿站问题。
    还将驿站的管理划入了省一级单位的管理核查中,从而使驿站的行政方式更加规范。
    使得公款吃喝的官老爷减少不少,地方的百姓也不必再承担高额的税赋,但随着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对于张居正的态度转变,一切又故态萌发。
    崇祯急功近利,直接大刀阔斧的改革,几个月时间直接干掉六成的驿站,超过两万驿卒失去谋生资本,变成流民,其中有一个人,名字叫李自成。
    崇祯的这次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驿站制度,官老爷们照样大吃大喝,但驿站最重要的功能却已经停摆,那就是传递消息。
    在大明朝,信息的缺失,将会使军队变成聋子、瞎子。比如倭寇袭破福建兴华城,这个万分紧急的消息,在路上经历了一个月才传到京师。
    大明朝的驿站原本每隔20里一个驿站,但随着崇祯裁撤驿站,李自成就是这样被裁撤下去的。
    ……
    “不行,我不能停在这里!”夜不收的小兵从地上起来,打了一桶水给马喝了,然后又从驿站的后面,拿出来一点干草让马儿吃了。
    然后再次翻身上马,状若疯癫的用鞭子死命的抽打军马,整个人似乎进入了一种亢奋的状态之中,嘶吼道:“八百里加急……”
    马儿也使出了他所有的力气,朝着前方继续狂奔。
    可跑着跑着,马浑身抽搐,猛地栽倒在地。
    夜不收的小兵也被摔飞出去,整个人沾满尘土,额头上、脸上尽是血,他却浑然不顾,纯粹凭借着那股子毅力支撑,步行继续跑着前面跑。
    “百八里加急……”
    他就这么一直朝着前面跑着,足足跑了两个时辰,天色越来越亮,视线却越来越恍惚。
    隐约中看到有一群人马朝着自己这边过来。
    夜不收小兵强提胸膛中的一口气,举着手中的军报,朝着前面狂吼道:“八百里加急……”
    终于,那些人被他给吸引了过来,“大明锦衣卫,前方何人?”
    夜不收小兵眼睛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芒,再次嘶吼道:“八百里加急,辽东急报……”
    说完这句话,“噗”的喷出一口污血,整个人直直地倒下,头颅砸在地上,扬起大片的灰尘。
    可即便摔倒了,他的手里还在高举着急报,趴在地上呢喃着:“八百里加急,辽东急报……”
    锦衣卫一名千户从马上跳下来,“同袍,醒过来。”
    一边说着,一边使劲的推着他的后背,“快,水!”
    他手下的人连忙拿过来一个水袋,千户双手颤抖的将水灌入他的口中,然后将将他扶上自己的马,随即再次吼道:“同袍,前面就是京城了,撑住!”
    “陛下在等你,大明在等你……”
    夜不收的小兵听到这个字眼,紧闭的双眼再次睁开,从怀里取出来一封急报,塞进锦衣卫千户的手里,“我不行了,快,快将这封急报送呈兵部。”
    说完,头重重的垂了下去。
    锦衣卫千户看着已经倒下的小兵,双眼通红,饱含热泪的将夜不收的小兵交给手下,自己翻身上马,再接过来绑在自己身上,才大声嘶吼道:“八百里加急,辽东急报!”
    战马嘶鸣,冲向京城。
    此时,京城的宵禁尚未结束,城门关着,但锦衣卫千户却是没有丝毫的顾忌,朝着城楼咆哮,“八百里加急,辽东急报!”
    “咔咔咔~”
    随着城门的大开,锦衣卫千户再次策马狂奔。
    他的身后绑着一名夜不收小兵,守城门的将士们看的分明。
    人已经死了,是被绑在锦衣卫千户身上的。
    所有人不约而同的行注目礼,长街寂静无声。
    ……
    太和殿上,朱常淦再次睁开眼的时候,他发现崇祯还是上早朝了。
    所谓的不上早朝,也只是这一次而已。
    是在报复自己,昨日杀了国丈吗?
    整个早朝,透露着一股诡异的气氛,不少大臣不时的抬起头余光观察皇帝。
    朱常淦看着殿内的衮衮诸公,目光冷冽,显然昨日嘉定伯之死,牵动了所有人的心神。
    现在早朝正好进入边关急报的环节。
    兵部尚书杨嗣昌站出来,“陛下,剿匪所需的剿饷还没有到位……”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就听着外面有马蹄声响,有宦官在外面高喝,“何人胆敢纵马入皇宫?!”
    整个太和殿前一道如雷般的嘶吼响彻,“八百里加急,辽东急报!”
    ……
    王承恩刚准备出去,却见皇帝已经起身,朝着外面跑去。
    然后快步的走出皇宫,一路走到了那名‘夜不收’小兵的面前,听着锦衣卫千户所说。眼眶发红地将对方的眼睛给合上。
    朱常淦看着已经冰凉的‘夜不收’士卒,眼睛通红,“王承恩,以朕的名义,厚葬之,抚慰金百两,着其子入锦衣卫,赏副千户职。”
    喃喃的说道:“大明有愧于伱们这样的人。
    但也正因为你们,说明大明还有救!”
    对于夜不收这支部队,朱常淦一直想将其收归部下,但眼下皇帝的手还够不到辽东那边,所以还没有纳入日程,想不到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还有军情的传递。
    这次如果不是锦衣卫将自己的情报网给撒出去,恐怕这紧急军情说不定什么时候才能传到自己手中。
    猛然扭头看向高宇顺,“给朕查,无论牵涉到谁,严惩不贷!”
    “是,陛下!”
    王承恩则从锦衣卫千户的手中接过急报,朱常淦看着上面的内容,眼睛冒火,宛若钉子一般将手中的急报甩在此刻已经也随着皇帝出来的几个兵部的人面前。
    “这就是你们和朕打保票的长城毁边墙已经修建妥当,满清大军已经无法再次入关?”
    几人连忙将急报展开,顿时脑子‘嗡’的一声。
    兵部之前对于满清入关事宜进行了多次的研判,边城的将领上报已经将长城毁掉的边城修建妥当,可现在……
    “朕回头再和你们算账。”朱常淦攥着手指回到太和殿,“先说一下眼下该怎么办?”
    满朝的文臣武将顿时一个个面如土色,骇然无比。
    刚刚还老神在在的文官们此刻也全都动了起来,跪下恳求道。
    “陛下,京师乃大明国之根本,岂能在此沦陷于战火?”
    “是啊,京师乃大明之象征,岂能再起战端?”
    “陛下,臣以为,当让宣大总督卢象升进京勤王。”
    “陛下,臣以为,洪承畴和孙传庭也当进京勤王……”
    “臣附议!”
    “……”
    朱常淦看着满朝的文武百官,心里却是冷笑不已。
    在这些文官、勋贵的眼中,京城自然是不允许陷于战火之中的,不仅仅因为这是大明的国都,是光甲的相称,更因为京城官僚集团的利益所在。
    鞑子一旦抵达京城,烧杀抢掠,破坏的都是他们占据的庄园和土地。
    他们自然不愿意遭受这样的巨额损失,袁崇焕之死,当初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己巳之变,在这些文官利益集团看来,既然袁崇焕无法保证他们的财产安全,那就不如换掉。
    所以面对崇祯的震怒,他们不仅没有替袁崇焕辩解,反而一封封的上奏疏,落井下石。
    “嘭~”
    一声巨响。
    如一道惊雷,将朝堂上乱糟糟的声音给斩断。
    却是朱常淦将砚台给扔了出去,他从御座之上直起身子,冲着衮衮诸公骂道:“朕曾记得成祖说过一句话,天子守国门。”
    “《礼记》之中有另外一句,国君死社稷。”
    “朕今日就将这两句话给连起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朕都不怕,你们怕什么?”
    说完,转身离去。
    “这……”满朝文武一个个目瞪口呆地看着皇帝,难以置信地目送皇帝离开。
    有人嗓子发干,下巴都快掉下来了。
    也有人胸膛起伏,呆立在当场,不知道该怎么办。
    还有一部分人,如吏部尚书孙承宗、京营提督李邦华等人,则是目光如炬,眼底光芒闪烁。
    ……
    从早朝下来,
    吏部左侍郎田维嘉、吏部左侍郎薛国观等人则是拦住了兵部尚书杨嗣昌,“杨尚书,陛下这是何意啊?”
    杨嗣昌刚想说话,却有人问道:“陛下不会是不想洪承畴、孙传庭进京勤王,准备用勇卫营和京营和后金拼杀吧?”
    嗯?
    众人的目光不由猛地闪烁,这人问的也正是他们想问的。
    杨嗣昌摇了摇头,“诸位,我现在也不知道陛下所想,陛下刚刚让王公公过来递话,现在要见陛下。”
    ……
    乾清宫,朱常淦脸色难看的看着孙承宗、李邦华、杨嗣昌等人。
    早朝上那么多人,是不可能讨论出所以然的,反倒是不如几个人能做出决断。
    “陛下,洪承畴和孙传庭……”
    “不妥!”朱常淦直接给他们定了基调,不能调洪承畴、孙传庭等回京勤王,“那样正合了皇太极的心意,大明朝的反贼借此东风,如火燎原,一发不可收拾。”
    历史上皇太极应该是在明年才再次大军入关的,这次竟然提前了一年?
    想来和自己查抄范永斗等晋商有关,本来想着用和谈多拖一下时间,可对方也不是傻子,在面对利益损失的情况下,他们终究还是忍不住了。
    “那宣大总督卢象升呢?”
    “他暂且不能动!”
    孙承宗、杨嗣昌等人听着皇帝说的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动。
    “陛下是想以京营、勇卫营和满清碰一下?”杨嗣昌终究还是提出了这个憋在心里的问题。
    朱常淦猛地扭头看向他,“怎么?在你看来,此举异想天开?”
    “臣不敢。”杨嗣昌脸上的肌肉抽搐,满头大汗,“陛下,如此太过凶险了,京师重地,万一……”
    其他地方还好说,如大同、宁远、锦州这些地方,可以借城死守,哪怕城里被打成了稀巴烂,只要守住,就是大功一件。
    可京城,这地方若是遭受战火……指望皇帝担责?
    扯淡!
    最后还得落到他这个兵部尚书头上,他能不怕吗?
    老臣孙承宗眯了一下眼睛,“陛下的想法是?”
    朱常淦目光坚定地看着几人,“朕已经让锦衣卫去给密云总督吴阿衡传旨,让他不必死战,将满清大军放进来。”
    “朕明着告诉你们,就是要用勇卫营、京营和他们碰一碰。”
    就在这时,一个小黄门从外面跑了进来,“陛下,秦总兵带着两万白杆兵已到城外,递来奏疏,请求觐见。”
    “哦?“朱常淦的眼睛猛地一亮,“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