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126.第125章 后继之人,连昬接晨

      第125章 后继之人,连昬接晨
    日光微斜,人影渐长。
    今日,二人一番君臣交心下来,东华门外南熏坊的锡蜡胡同,再添雅居一所,入住忠臣一位。
    皇帝亲自将王世贞送到东华门外,甚至站在原地,目送这位文坛盟主离宫。
    在人前可谓是给足了王世贞颜面。
    公忠体国之辈嘛,就应该要有这种待遇。
    朱翊钧静静看着王世贞离去的背影,回忆着这位盟主方才所有的应对和反应,对照脑海中的史料,剖析着王盟主的心理。
    说句实诚话,就王世贞那性格与为人,自己并不放心。
    跟徐阁老、殷阁老这种返聘的老油条不同。
    王世贞还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生物,做不到只凭利弊来行事。
    否则其人也不会跟张居正闹翻了。
    甚至于此人还有些小家子气。
    历史上王、张二人通信频繁,张居正作为首辅,哪怕一直被王世贞抹黑,还是仍将自己曾经写给王世贞的十五封信,都收录进了自家文集,引为知己好友。
    王世贞却截然相反,文集中绝口不提与张居正的交往。
    甚至只留下了唯一一封写给张居正的信,也就是为父求情平反的那封。
    心胸实在说不上宽广。
    这种人,最是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
    哪怕朱翊钧又是托付兰台,又是造坟安葬其父的恩情,恐怕也管不了几年。
    但也没办法,毕竟有这个才学的人不少,但有这个声望的实在不多——舆论上的事,除了经典造诣,还得会拉帮结派,呼朋唤友。
    汪道昆还差火候,没个三五年功夫都扶持不起来。
    董其昌更不用说了,现在不过是个十九岁的区区举人罢了。
    只能说勉为其难用用,等不趁手的时候再换人。
    缺人呐。
    朱翊钧一边想着,转过身,便往回走。
    余光看到郑宗学,一手拿着起居注,一手提着笔,正在奋笔疾书。
    朱翊钧莫名起了玩心,凑过去伸脑袋问道:“郑卿,写朕什么坏话呢?”
    郑宗学正聚精会神,闻言吓得一抖。
    见是皇帝凑过来,连忙侧过身去,躲开皇帝的窥探,闷闷道:“陛下,您上次才答应内阁跟兰台,不会偷看的。”
    朱翊钧呵然一笑,不再逗弄。
    开玩笑,真以为朕看不到?你怎么不想想,为什么几个写起居注的,现在就剩你跟沈鲤了?
    他摆了摆手,不再调笑,又随口拉起家常:“这次湖广的事,郑卿家里有影响吗?”
    虽然说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但朱翊钧对身边近人,只是偶有敲打,更多的还是施恩。
    像这样跟中书舍人拉家常,已是常态。
    跟张居正一样,郑宗学也是军户。
    当然,后者的家境,相对而言还要更差一些,算是村里出身的草鸡。
    加之这位中书舍人十分年轻,如今才二十八岁。
    可谓是朱翊钧最喜欢的一类进士。
    小郑是湖广武昌府兴国州人,朱翊钧顺便关心一下臣下家里的情况,也是侧面了解湖广的事,有无影响民生。
    郑宗学先是谢恩,随后恭谨道:“陛下挂碍,臣惶恐。禀陛下,臣家中不曾有来信,理当是没受波及。”
    他看起来颇有憨态,缺乏世家子那种,留有退路,随时可以致仕的从容。
    并且身形也不高,小皇帝跟他走在一块,只有半个头的身高差。
    现在是未时,将近申时,太阳略微收敛了些声势。
    一行人没有直接回西苑,只因皇帝今日还要去宣治门习武——虽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但好歹也保证了一月下来,能锻炼二十个时辰左右。
    朱翊钧走在前头,有一搭没一搭说着话。
    嘱咐郑宗学当值不要太晚,注意保养体魄,孤身在京不妨结交一些好友云云。
    小郑村里出来的,参加工作也就这两三年的事情。
    每次遇到皇帝这般礼贤下士的做派,都直呼招架不住,千恩万谢。
    突然间,朱翊钧没由来地来了一句:“郑卿,方才朕跟王世贞的奏对,你全程在场。”
    “可有什么想法?”
    郑宗学下意识就要推脱:“陛下,臣不敢……”
    朱翊钧直接打断了他:“郑卿,跟朕说句心里话,伱怎么看?”
    别看小郑一脸憨态,要真是蠢人,朱翊钧也不会放在身边做中书舍人了。
    郑宗学出身一般,却能以二十五岁之龄,乡试八月中举,次年赴京会试,三月便高中进士,甚至此生就考过这二次科举。
    虽然在后世没什么名声,却也绝对算得上人中龙凤。
    老头固然好用,但这种年轻的班底,也要大力培养——如今万寿宫的中书舍人,邓以赞、郑宗学、于慎行等,几乎都是二十多岁三十出头。
    朱翊钧不在乎老头们有没有二心,反正只要好用就行,但年轻班底不一样,得考虑思想同频、脚步同调。
    经常交心,做思想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最重要的是,这些年轻一辈的进士,对此事的想法,也至关重要!
    郑宗学颇有些为难,主要还是近臣议政,容易被弹劾。
    稍不注意就是一个“幸近之辈,妄议大政”的帽子扣在头上。
    但既然皇帝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他也不好再推脱。
    郑宗学告罪一声,斟酌起来。
    过了一会,才缓缓道:“臣出身微末,才学浅薄,只有庸人之言,请陛下姑妄听之。”
    说罢,又行了一礼。
    朱翊钧随意嗯了一声,颇有些懒得听套话的不耐烦。
    郑宗学见状,神态愈发恭谨,沉吟道:“陛下,我母崇佛,臣受了些耳濡目染。”
    “佛门经典《大般湼槃经》,曾记载佛祖语,曰……”
    “我般湼槃七百岁后,是魔波旬渐当坏乱我之正法。”
    “譬如猎师身服法衣,魔王波旬亦复如是,作比丘像、比丘尼像、优婆塞像、优婆夷像,亦复化作须陀洹身,乃至化作阿罗汉身及佛色身。魔王以此有漏之形作无漏身,坏我正法。”
    郑宗学并未给皇帝解释其中的意思,只是自顾自说着。
    毕竟如今已然没人再将皇帝视为小儿,更何况郑宗学这种给皇帝作起居注的近人。
    朱翊钧自然是听得懂的。
    甚至因为李太后好佛的缘故,这本《大般湼槃经》,他还略微翻阅过一二。
    这话是说,佛祖即将圆寂,魔王波旬会化身千万,僧人、居士、诸果圣者,乃至佛陀。
    来秽乱佛门果位,篡改佛门经义,勾引佛门信众,败坏佛门名声。
    郑宗学显然是意有所指。
    朱翊钧饶有兴致地看向郑宗学,眼神示意他继续说。
    郑宗学顿了片刻,显然有些犹豫。
    过了一会,他才缓缓开口,声音放得极低,几如蚊呐:“陛下,先师孔子圆寂二千年了!”
    “今,遍地波旬矣!”
    朱翊钧挥手让内臣离远些,这才转身沉默看向郑宗学。
    好一会,朱翊钧才露出展颜一笑,问道:“所以呢?”
    郑宗学目露真挚,言辞恳切道:“陛下,臣的出身,别说寒门,连门都没有,不过是大明朝芸芸读书人之一,亦如佛门普通信众。”
    “王盟主、徐少师那等文坛魁首,经学泰斗,便如各寺主持、方丈。”
    “臣感悟佛祖功德,敬仰深藏在心,在外,却是向来是见庙就拜,向来不管是否波旬化身,只为图个行走方便。”
    “如今陛下为了天庭与三界众生,无论是要伐山破庙也好,另立大雷音寺也罢,佛祖与佛门净土,始终在诸多信众心中,不想不动。”
    “陛下……”
    “先师的大功德、大果业,在于制礼诸国,开化蛮荒,些许错漏,仍不损万世之功。”
    郑宗学一番话说完,既是畅快,又觉忐忑。
    一抬头,就见皇帝直勾勾盯着自己。
    他吓了一跳,越发不安,就要请罪。
    谁料,皇帝突然叹了一口气,拍了拍自己肩膀:“郑卿,要不说你年轻呢,这种事,也就你这个年龄,才敢直来直往,而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朱翊钧是真心有些感慨。
    郑宗学小年轻,自己方才一副推心置腹的模样,让他说说心里话。
    结果他还真说啊!
    也不怕自己口是心非。
    郑宗学很崇敬孔子,但却认为孔子是“先师”,而不是“圣人”。
    孔子的功德是基于制礼诸国,而不是天生就有无漏金身。
    所以,皇帝挑出了《礼记》的错误,郑宗学觉得无所谓,他认为孔子是人,犯错也正常。
    只要孔子制礼诸国的“大礼”没错,其他都是细枝末节,功德不减,仍是他指引人生的老师。
    而重新解释礼记,争夺经典的话语权,只不过是波旬化身之间,互相打架罢了。
    甚至于,孔子已经死了两千年了,就像佛法一样,只活在他心中。
    其他的什么经学流派,徐阶师承王阳明的心学也好,王世贞想另起炉灶的复古派也罢,乃至更往前的公羊学派乱七八糟的。
    都是借着孔圣的由头,为自己阐道,为自己谋利。
    这,就是他郑宗学的态度,也是为皇帝所提供的寒门学子视角——皇帝想做的事,他们这些没个出身的士林学子,并不在乎,圣人的礼制,只在自己心中。郑宗学听了皇帝的话,不由摇了摇头:“陛下,臣才二十八,本来就年轻。”
    朱翊钧实在有些欣赏这气质:“只望你二十年后,还是这性子。”
    郑宗学突然笑了起来:“届时臣若是变了性子,陛下也可以像对王盟主那般,对我‘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朱翊钧跟着笑了起来。
    狠狠地拍了拍这小子的肩膀。
    “不说了,你回万寿宫值班罢,朕要去宣治门习武了。”
    说罢,朱翊钧便招呼了一声内臣,便要舍下郑宗学离去。
    “陛下!”
    朱翊钧刚要离开之际,只听郑宗学叫住了自己。
    他疑惑回头,就看到郑宗学下拜行礼:“陛下为国事殚精竭虑,还不忘嘱咐臣保养体魄。”
    “臣也斗胆,请陛下将养龙体,茁壮成长……早日大婚!”
    朱翊钧笑了笑,这次没再说话。
    只摆了摆手,便领着一干宫人离去。
    直到皇帝消失在郑宗学的视野中,这位中书舍人才突然有所感慨。
    他用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喃喃道:“陛下志在三界,若是能功德圆满,天庭之光耀,又岂弱于佛土。”
    ……
    “陛下,剑术不是您这样胡乱劈砍的。”
    “所谓阴阳要转,两手要直,前脚要曲,后脚要直。”
    “一打一揭,遍身着力,步步进前,天下无敌!”
    兵部武库司郎中兼管京卫武学主事林绍怀,言传身教,亲身给皇帝纠正着剑法要领。
    皇帝的御马、射箭,历经大半年,总算是入了门,可以自行练习了。
    随后便又加了剑法一道。
    虽说天子自有天子剑,包以四夷,裹以四时,不该来学习这种生杀之器。
    但,太祖、成祖在先,往后还有英宗、武宗,一干祖宗成法,小皇帝学学剑,外人也不好说三道四。
    甚至勋贵、京营上下,乃至内阁,都是支持的态度。
    尤其是张居正——陛下早晚要校阅京营的,多学点架子挺好的。
    当初穆宗阅兵,一副被敲骨吸髓的模样,着甲都费劲,实在镇不住兵痞。
    这话一出,高仪也想起穆宗的样子,转而也支持了起来。
    当然,皇帝练剑,兵刃自然是没开封的。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朱翊钧练了快一个月了,都还没个大致样子。
    小皇帝不免有些恼羞成怒:“林主事,不要把文书工作的习惯,带到武学上来。”
    “这是哪来的顺口溜糊弄朕?就是你这态度,才耽搁了朕习武的进度。”
    林绍怀闻得这话,欲言又止。
    一旁的骆思恭见状,好意解释道:“陛下,这是出自俞大猷所著的兵书《韬钤续篇》,剑经一百四十目之首。”
    话音刚落,两人齐齐瞪了骆思恭一眼。
    林绍怀赔笑看向小皇帝。
    咳。
    朱翊钧轻咳一声,掩饰尴尬。
    他随手将未开刃的长剑,递给骆思恭。
    “既然提到兵法,正好休息一下,说说正事。”
    朱翊钧不经意转移话题,看向林绍怀:“林卿,上次让你调京卫武学那几名学子的案卷呢?”
    林绍怀就坡下驴,躬身行礼:“陛下,就在值房,臣这就去取。”
    朱翊钧点了点头,示意他赶紧去,不然大家都为刚才的事尴尬。
    林绍怀转眼就跑没影了。
    好一会功夫。
    林绍怀才再度归返,怀里抱着几本案卷,气喘吁吁地小跑了回来。
    朱翊钧从他手上拿过案卷,仔细翻阅起来。
    皇帝习武,自然少不了一群陪练,偶尔学习同一科目,或者是比赛对练。
    大多是从京卫武学中挑选,譬如骆思恭。
    这群京卫武学的学子,大多是勋贵、官吏之后,天然就通过了政审,能亲近皇帝。
    而朱翊钧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发掘一些能用之人。
    虽然还是老样子,废物占据大多,但好在基数大,淘汰频繁点,总能淘出一些好货。
    一年下来,朱翊钧的近卫、京营军官储备,都在心里有了人选。
    等大致翻阅一遍之后,朱翊钧将人分成两份。
    他将其中一部分递给身旁的蒋克谦,吩咐道:“这些人,充作近卫。”
    蒋克谦接过后,恭谨应声。
    朱翊钧再度看向林绍怀,开口道:“林卿,兵部上月去函四镇总督戚继光处,说要遣送一批京营军官前去进修,戚继光有回信了吗?”
    林绍怀好歹是兵部郎中,这点业务还是熟悉的。
    他连忙回道:“回禀陛下,月初就回信了,与兵部定额在四十七人。”
    进修也得要有官职安排,戚继光那里只能腾这么多临时的官职出来。
    朱翊钧点了点头,将另一部分案卷递给林绍怀:“将这部分京卫武学的学子,随京营兵官,一同遣送戚继光处。”
    林绍怀躬身应是。
    正要伸手去接,突然又见小皇帝将其收了回去。
    只听小皇帝似乎想起什么,摆了摆手:“你明天去司礼监取罢。”
    林绍怀不明就里,只好默默起身,站到一旁。
    朱翊钧想了想,看向骆思恭,缓缓开口道:“骆指挥,去告诉这些人的家长,就说……”
    “此次进修,若是世家子习性难改的话,必然会被明正典刑。”
    “为防他们事后找戚继光的茬,朕提前与他们说清楚。
    “明日之前反悔,还来得及,待到兵部将案卷取走后,便万无说情反悔的余地。”
    骆思恭默默点头,转身离去。
    朱翊钧随手将手中的案卷,交给了张宏。
    话说到这个地步了,就是要劝退一些政治投机份子。
    他此举,几乎就是明着开绿灯,辟了一条武序捷径。
    没办法,总不能一直熬老头。
    文官要有年轻班底,武官自然也得未雨绸缪。
    培养一批跟皇帝一起习过武、挨过打的良家子,放在各营卫中坚位置上,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否则,哪天他要是振臂一呼,不仅无人响应,还被人捅死在街上,岂不是追悔莫及?
    所以,绿灯开了归开了,门槛不能太低。
    要是连生命危险都不敢冒,又凭什么让你政治投机呢?
    现在是去蓟辽,往后还要去宣大,去东南,大浪淘沙,回京才能在京营重用!
    朱翊钧休息得差不多,起身伸了个懒腰。
    就招呼林绍怀,让他继续教自己练剑。
    便在这时,众人就见司礼监秉笔太监魏朝匆匆赶来。
    林绍怀情知有事,站定身子,没靠拢皇帝。
    魏朝见皇帝空闲,本要将奏疏交给司礼监掌印张宏的,立马起了心思,凑到了皇帝身边。
    朱翊钧将这些小心思看在眼里,也不阻止——这本来就是他故意设置的司礼监格局。
    他看了一眼张宏,低眉顺眼,无动于衷,不由满意地点了点头。
    朱翊钧看向魏朝,主动开口问道:“什么事?”
    魏朝连忙拿出一份奏疏,小心翼翼道:“陛下,张四维疏情致仕,要回乡丁忧,内阁已经拟票了,还让咱们司礼监尽快处置。”
    尽快处置,自然是让司礼监别送去两宫那里,而是直接来找皇帝。
    这些都是皇帝未亲政时,所达成的默契黑话。
    朱翊钧面无表情,接过奏疏,扫了一眼。
    言语用词倒是中规中矩,丝毫看不出心怀怨怼,看来是老实了。
    他将奏疏合上,递给张宏,吩咐道:“批红吧,允他致仕,按例赐车马相送。”
    魏朝看了一眼自己手里出去的奏疏,又去到了张宏手中,不由泄气。
    皇帝一举一动,当真是令人百爪挠心。
    正难受着,突然想起还有一事。
    他收了收心神,再度开口道:“陛下,除此之外,张四维今日还递了条子。”
    “要求见陛下。”
    “不过陛下今日接见王世贞,事先有吩咐,内臣便给他拒了。”
    说罢,刚一抬头,就看到皇帝的目光扫来,意味难明。
    好一会过去。
    才听到皇帝的声音,语气淡淡:“让他明日临行前来万寿宫见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