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147章 大师包国维才十七岁?

      第147章 大师包国维才十七岁?
    常凯申本是要为包国维发放嘉奖的,特别是表彰他关于杭城瘟疫的贡献。
    甚至想要为他发一个奖章,以用来彰显国府对于此类事件的“重视”。
    可是在看他的《活着》之后,常凯申便改变主意了。
    “这个该死的包国维,本以为他和其他文人不同,如今我看来,跟他师父章太炎乃是一丘之貉,该死!”
    常凯申将《小说月刊》扔在地上,在他看来,这种小说都是有偏向,此类小说故事只会对他的统治造成麻烦。
    粗略扫一扫,里面除了对于主角福贵的悲情故事描述之外,便是对于时代背景的批判。
    满清腐朽封建统治下,困苦的百姓忍无可忍,喊出的那句。
    “满清满清,满天下当倾覆之!”
    这样的怒吼。
    还有对于时局马匪、兵乱的各类批判,对于封建地主还有买办资本的无情披露。
    对于满清的批判,常凯申乐于见之,不过是一具时代的残尸罢了。
    孙先生在国府之时,甚至还告祭过明太祖朱元璋,彰显对于满清的批判。
    马匪、兵乱也无可厚非。
    可这些地主老财还有买办资本,可是他的根子啊!
    包国维这个家伙,是在刨他的根子,这怎么能忍耐?
    这和那些布尔什维克有什么区别?
    常凯申怒不可遏,他一拍桌子说道。
    “抓了!马上把这个家伙抓了!”
    陈训恩微微低头,随后逐字逐句地说道。
    “怕是不行,首先这个包国维对于瘟疫防治有功,在民间颇有威望,影响力遍布电影界、音乐界、文学界,甚至于许多学生都是他的拥趸,许多名人大师都是他的支持者。”
    他吸了一口气,似乎还有很多理由,但只是捡简略的说说。
    “况且如今这本小说虽只有一万多字,但受到各方文人墨客的追捧,不仅仅是赤派,甚至有一些外国人都对此评价颇高。”
    “还有人说.”陈训恩顿了顿,观察了一下常凯申的表情,这才继续说道。
    “包国维能够取得国内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什么?”常凯申的瞳孔缩了一下,对于外国人的评价,他自然是要重视的。
    若是包国维在外国人之中很有声望,作品也颇受国际欢迎。
    那他整治包国维,岂不是背道而驰?
    若是只在一个领域有相当的影响力,常凯申尚且可以用铁腕镇压。
    从前他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游行又不是没有见过?
    但如果是各个领域的大能,还有学生百姓都爆发呢?
    常凯申深深地呼出一口气,这会儿觉得,自己好像没有那么生气了。
    一时间,有一些感慨。
    包国维。
    这个家伙,竟然到了这个地步?
    常凯申喝了一口桌上的绿茶,让自己渐渐平静下来,随后想到了什么。
    朝着陈训恩问道。
    “这个包国维,如今几岁了。”
    后者思索了一番,回答说道。
    “他如今是高二,今年应该刚刚满十七岁!”
    “嘶~”
    常凯申重重吸了一口凉气,一时间竟然有些感慨了。
    他看着窗外说道。
    “若是此人能为我所用就好了。”
    陈训恩的眼眸一抬起来,校长似乎有意要招揽这个包国维?
    这倒也不奇怪,校长也是一个爱惜人才的人。
    他随即问道。
    “那咱们该如何处置《活着》这部小说?”
    常凯申思考了一会儿,用杯子在桌子上敲了敲。
    随后脸上又露出冷厉说道。
    “一码归一码,先封了《活着》,所有内容必须经过删改之后,才能重新刊登!”
    包国维的书火了。
    这次不仅仅局限于南方之江省地区,上到达北平津门地区,下到岭南地区,都纷纷将包国维的这部作品出世,作为了头版头条。
    因为前次的志愿者活动,再加上杭城冲突,他的名声本已经被打响。
    又有几篇佳作酝酿,如今包国维这个名字,就代表了报纸的销量。
    各地的媒体甚至都没有其他人的推波助澜,自发的便为包国维宣传起来。
    茶馆、酒楼乃至于街头巷尾,无不在讨论《活着》这部作品。
    甚至连不识字的底层百姓,都来凑凑热闹。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包国维吸取了之前的创作经验,对于《活着》的文字,不以词藻华美为标准。
    而是尽量平直,贴近底层人的生活用语习惯,更是加入了不少市井的俚语方言。
    许多民众听人讲起来,也更加明白贴切,对于其中针对老爷们的批判,平民们更是拍手叫好。
    津门市。
    这里的茶楼文化一直很浓郁,自从清代开始,最为主要的戏曲演出场所,便是在茶园之中。
    后续演变出说书、相声、大鼓等各类形式,成为津门市百姓茶余饭后的重要娱乐、社交场所。
    有钱的老爷自然都是去袜子胡同、北口路、金桥这些地方的著名茶园。
    普通人去不了,但也能在普通酒家之中,点上几个小菜,便可以听上几段说书、相声。
    当然这赏钱也是不能少的。
    今日,庆元茶楼人满为患,今日有先生说书,说得便是包国维的新作。
    《活着》
    桌上,一位戴着瓜皮帽的中年人说道。
    “今日下工,倒是可以来找找乐子,听说没有?杭城那边甚至都为包先生立起了供奉的祠堂!”
    另外一名穿着长衫的男人说道:“按我来说啊,这位先生就该立一个生祠,写出了防控瘟疫故事这样的文章,如今还有一篇活着,特别是救助了杭城千千万万的百姓,这在古代乃是圣人一般的存在嘞。”
    民间总喜欢夸大其词,特别是在谈天说地的时候,不把人说个目瞪口呆,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对桌有个男人转过来接茬说道:“听说这个包先生还是一个高中生呢?”
    瓜皮帽中年人连连摇头,一本正经地说道。
    “这怎么可能,你听岔了,我听的版本是包国维乃是南方某位大师的同门师弟,这些年出山,就是看不下去这肮脏的世道咯!”
    “竟是如此?”
    “嘿!莫要说了,你瞧瞧说书先生要来咯!”
    话音刚落,在锣鼓声之中,一名身穿长衫的老先生走上台。
    他缓缓地摊开一本手抄的册子,吊着嗓子说道。
    “各位看官细听分说,今日乃是继续为各位讲述由一代文学大师包国维先生所作的《活着》。”
    “前次大家伙应该都听过一些,但未免有新听众没有听过的,我在这里介绍一下。”
    “本故事讲得乃是之江某个村落之中,落魄地主少爷福贵的故事”
    “上次讲到福贵少爷遇到了马匪,那好家伙.”
    这边全国各地正在读《活着》呢,而在沪市则是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封禁工作。
    带头的便是现任沪市国府wei员,科教组织的一把手。
    陈德征。
    这位也是一个奇人。
    在历史上,刚刚掌握权利便新官上任三把火,怼天怼地。
    他贯彻常凯申的命令,对于胡适之、徐志摩这样的新派文人疯狂打压,痛骂抓捕。
    甚至逼得迅哥儿逃离到租界避难。
    但他也是一个极端反曰的名人,写出的反曰作品比起迅哥儿来毫不逊色。
    可他也很能搞事情,在执掌报纸的时候。
    他突发奇想,发起了一次“民意调查”,选举出当今“国人的心目中的第一偶像”。
    不选不要紧,一选将他自己选成了第一名,常凯申还排在后面,屈居第二。
    常凯申这暴脾气哪里能忍啊?
    当即给他押解到金陵,在牢里蹲了几个月,并且下令“永不得叙用”,可谓是戏剧性非凡。
    而此刻,这件事情还没有发生,陈德征还依旧是手握权柄。
    “都给我把书收咯!除了《活着》还有另外几部记录在册,统统没收!”
    陈德征一脚踹在新月书屋的大门,手一挥出,一群身穿制服的男子便冲进了书店之中,开始胡乱翻开,弄得店里的顾客全部逃离,柜子被推倒了好几个。
    他们各个手里都拿着麻袋,见到有符合的书籍,全部装入麻袋之中,像是一群强盗一般。
    “你们这些家伙!给我住手!伱们凭什么封禁《活着》?这都是各位先生看好的,还有其他书你们也不能带走,你们有什么证据?”
    戴望舒今日刚好在书屋之内,他见到如狼似虎的国府队伍,各类书籍被随意损毁,心如刀割一般。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有的时候看待书比命还重要。
    好在,好友施蛰存一直拦着他,才没有和这些人起了冲突。
    陈德征身材瘦小,面容也塌进去,戴着一副黑框眼睛。
    脸上面露得意之色,将一张盖着红印的纸张排在面前。
    “这是金陵送来的禁书,我告诉你,不仅仅是这里的书要封禁,整个沪市乃至各地,所有的《活着》还有名单上的书,全部都得封禁,没得商量!”
    看到怒不可遏的戴望舒,他扯了扯嘴角,自顾自地找了一摞书,结结实实地坐在了屁股下面。
    自此,国府开启了对于《活着》的调查,并且发了一份通知告诫包国维,让他今后谨言慎行。
    而《活着》可以出版,要在删改审核内容之后,才可以重新问世。
    但包国维对于此的态度是.
    “去你妈的!!!”
    若是删改了,活着还能是活着吗?他拒死不从,甚至还放出话去,让常凯申尽管来抓捕自己。
    包国维自然猜测到,常凯申并不敢动自己,对方并不是肆意妄为的西北军阀。
    常凯申的脑袋虽然秃,但他有脑子。
    如今的包国维就像是刺猬,一口咬上去他自己也会沾满一嘴巴的刺。
    某种意义,包国维甚至比章太炎还难动。
    因为这个人,很得民心。
    结果不出所料,对于包国维的调查不了了之,全国运动会在即,杭城不能再搞出什么大乱子了。
    但对于《活着》的禁止,却是一刻也不停歇。
    常凯申下令收缴现有的所有版本,便连茶楼酒馆也不能够传播。
    他本以为会像是从前禁止其他书一般,有所反弹,但很快便可以压下去。
    可剿着剿着,底下的马仔,如陈德征之流,甚至把腿都跑断了。
    这《活着》怎么还在传播啊?
    收缴完旧的又出了新的,特别是沪市的学生群体,还成立了专门的地下抄录会,地下油墨印刷厂。
    每天都会有工人学生,油印了新章节满大街分发。
    那时候每个人都会偷偷留着这些油印章节,与其他人私下交换观看。
    更加离谱的是,因为国府的禁止,《活着》这本书影响力还有扩大的趋势。
    一些不知道这本书的普通人,听说了轰轰烈烈的禁止事件以后,便生起了好奇心。
    常凯申都要封禁这本书,想必写得很牛逼吧?
    那我必须看一看!
    连带着原本一些受到封禁的布尔什维克书籍,都在民间打开了销量渠道。
    其中自然少不了,一些来自国内西边,有识之士的助推。
    这一现象级事件,也成为当时人们的言谈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后世许多学生在学习文学历史的时候。
    “活着文学盛况!”
    这一历史事件,也是不得不学习的篇章!
    活着作品中的不少经典语录,也影响了不少当时文人的说话方式。
    当然,这么大的阵仗,外国人是不可能不注意到的。
    沪市。
    三月底春雨绵绵,公共租界的街道泥泞湿滑,行人缺缺。
    偶有一些拼命的黄包车夫还在奋力地奔跑,与旁边驶过的黑色福特a型轿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车子停在一处小院子门口,一个鼻子足有脸部三分之一,眉目深邃的欧美白人走下车子。
    他戴着一副金边眼镜,头上是绅士帽,手里提着一把文明棍,对为他撑伞的长衫年轻男人说道。
    “这里便是林的房子?”
    中文并不是太流利,但年轻男人还是听懂了,他点点头说道。
    “是的,梅特兰先生,正是那位翻译了《回答》的华夏作家,林玉堂先生。”
    梅特兰点了点头说道。
    “你去敲门,这次一定要拜访林,《回答》这首诗歌太妙了,在欧洲受到了许多文学家的追捧。”
    “今天,我一定要知道作者包的联系方式,好好的拜访一次这位大师!”
    又被申核了无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