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513.第510章 我们一时接受不了啊!

      “自朕即位后,当大行新政,全面改革!”
    朱翊钧的话让张居正为之一震。
    全面改革!
    终于听到这句话了!
    我等了三年又三年,三年又三年,从嘉靖朝等到隆庆朝,再等到万历年,终于等到了这句话。
    大明再不行新政改革,真得就要完了!
    上苍垂恩,终于给大明一个绝处逢生的机会,也给了我一个力挽狂澜的机会。
    朱翊钧看到了张居正脸上的跃跃欲试。
    此前他一直在测试,自己的新政改革主持人,是高拱还是张居正。
    两位都是名臣,都在历史上留下过政绩和名字。
    朱翊钧努力让自己不要先入为主,也不要被历史的记载给蒙蔽,就让两人在实际政务中实际竞争一番。
    是骡子是马,出来溜几圈就知道了。
    两人都有缺陷。
    高拱和张居正性子都傲得很,难以容人。
    两人属于才高气傲之人,得意便张狂,无时无刻都想着揽权。
    没关系,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用人既要用他的长处,也要容忍他的短处。
    相比之下,张居正还是要胜出一筹。
    两人都傲,但张居正傲在骨子里,知道把傲气收起来。
    高拱就不行,他完全属于神经刀。
    张居正在朝争方面,比高拱要强,对盟友身段柔软,对敌手手段狠辣。
    他终究还是跟恩师徐阶学到了不少。
    但最重要的是,张居正在新政改革上,有信念。高拱更多的像是政治投机。
    现在该定下新政改革的主持人。
    走到中海湖边一座亭子里,早就得到示意的祁言在这里布置好了,摆好木桌木椅子,泡好了热茶,还有十来碟茶点。
    “大家都请坐。”朱翊钧示意大家在这里坐着聊。
    众人坐下,朱翊钧端起热茶喝了几口,闻着茶香,吹着春风,晒着暖日,心旷神怡。
    放下茶杯,朱翊钧看着张居正。
    “张师傅,”
    张居正慌忙放下茶杯,恭声应道:“臣在!”
    “朕希望你主持大明万历新政,推进大明的全面改革!”
    亭子里一片寂静,众人都在看着张居正。
    张居正的脸涨得发红,半分钟后渐渐恢复正常,他沉声答道:“谢陛下信任,臣愿殚精竭力,赴汤蹈火。”
    朱翊钧点点头:“全面深入的改革,确实需要赴汤蹈火。任何改革,都需要极大的勇气。
    为何,因为改革都会触及到现有利益集团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
    光靠朕和你,君臣二人,力所不逮。怎么办?扶植一个新的利益集团。
    新集团对旧集团,新利益对旧利益,方为王道!”
    胡宗宪、张居正四人面面相觑,今天皇上这话,说得好透啊,让臣等一时有些接受不了。
    诚惶诚恐!
    朱翊钧看出了四人的心思,开口解释:“诸卿是朕的股肱,治理大明的柱石,也是朕最信赖的大臣。
    以后我们君臣要并肩作战,披荆斩棘,有什么话必须说开,坦诚相见,才能齐心协力,君臣同心。”
    挥了挥手,朱翊钧阻止了胡宗宪四人的奉承话,“奉承的话现在少说,等朕心情不好的时候,你们再说,让朕开心一下。”
    胡宗宪四人心里翕然一笑,皇上再老成持重,可本性还是十六岁的少年。
    “扶植新的利益集团之事,我们以后慢慢细说。现在说说新政改革之事。要新政改革,就得新事新办,改革要有改革的样子,最起码,我们不能在简陋的旧戏台上唱新戏本。
    首先我们说吏治。张师傅,你前些日子的考成法做得很好。职权分明,责任到人;程序清晰、提高效率。
    有人上疏,说大明官制冗余臃肿,要求精兵简政。朕说此人根本不懂大明官制,不明实情。
    大明官制冗余臃肿,不是官太多了,而是不管事的官太多了。
    现在大明不需要精兵简政,反而需要完善机构,明确职权。诸卿,朕问你们,什么是官,什么是吏?”
    赵贞吉捋着胡须答道:“陛下,臣认为管事的是官,做事的是吏。”
    朱翊钧看了看其他三位。
    谭纶开口答道:“陛下,官乃朝廷通过科试选拔,录用任命,为政一方;吏则由官员招聘任用,由此可见,官为朝廷,为社稷做事;吏,只是为官做事。”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和胡宗宪,两人对视一笑,“陛下,大洲先生和子理都说完了,臣无话可说。”
    朱翊钧笑了笑,“朝廷通过科试选拔,录用任命官员,形成了一个大圈子,文武百官都在圈子里。
    官员们或出任六部诸寺,或外放地方府县。他们招幕友,用吏员,形成了以他们为中心的小圈子,里面是幕友,外面是吏员。
    然后大官小官,大圈子套小圈子。到最后,大明朝廷从地方到中枢,是一个个大小圈子,最后汇集成一个巨大的圈子。”
    大圈子,小圈子,大圈套小圈。
    四人对视一眼,觉得皇上这个说法很有意思。
    “每一个圈子里的人,上不需对朝廷社稷尽职,下不需对黎民百姓尽责,他们只需对圈心负责就好了。
    如此官制造成的结果是什么?派系林立,党争激烈。大家做事不看职责,不循律例,只看圈子。政出多门,各行其是。
    该做的事不做,该尽的职责不尽,自然冗余臃肿。张师傅,吏治改革,就是要打破一个个圈子。”
    张居正想了想答道:“陛下,吏治是要根除官场中派系党争吗?”
    朱翊钧摆了摆手,“不,不是的。官无派系,千奇百怪。朝无党争,石破天惊!官场怎么可能不会有派系,怎么可能不会有党争?
    我们要想方设法改弊为利。派系,让共同的理念成为共同的利益,齐心协力,为共同的理念而努力。
    党争,争的是公利而非私利”
    张居正若有所思,问道:“陛下,何为公利,何为私利?”
    “张师傅是湖北江陵人,你为湖广父老乡亲奔走疾呼,是公利。朝廷规划水利工程,疏浚河道,修建直道,张师傅为湖广争取到更多的项目预算,是公利!”
    现阶段对官员的要求不能太高,能全心全力为家乡父老谋利,已经算是好官了。
    看到大家都明白了,朱翊钧继续说道:“吏治改革,考成法只是手段之一,我们本质上要打破朕刚才说的大圈套小圈,小圈各行其是,只对圈心负责的陋习。”
    张居正问道:“还请陛下明示。”
    “你们可以有圈子,但是所有的官吏都必须对《国律》负责!”
    “对国律负责?”
    四人猛地明白,皇上所说的《国律》,是以前的《吏律》,主要内容是国制机构,以及吏律的官吏选任、职责、违法乱纪定义和惩罚等内容。
    张居正眼睛一亮:“皇上所言的意思,国律定下官制和职责,上下官吏平日行事时,可以拉帮结派,可以组成一个个小圈子。
    但是你必须尽到《国律》中规定的职责,办好上司交办的差事。否则的话,不管你大圈小圈,以《国律》严惩之。”
    “以制管人,以法治国。”
    朱翊钧不大的声音,在胡宗宪四人耳边却像是焦雷炸开。
    从古到今,多的是人治,少的是法治。尤其是程朱理学大盛后的前宋和国朝,提治国必是人治。只有人治才是德治,才能行仁政。
    法治是法家卑劣粗鄙之法,冷酷无情、害民祸国。
    杨金水看着四位名臣目瞪口呆的样子,心里嘿嘿一笑,终于知道皇上的厉害了吧,慢慢来,还有让你们更加惊喜的在后面。
    他起身为朱翊钧和胡宗宪四人换上热的新茶。
    今日被朱翊钧召来参加这样重要的会议,杨金水这些日子惶然的心情被一扫而空。
    二月初一朝会,也是皇上的登基大典,高拱那一出,怎么看都十分丑陋拙劣。杨金水知道,高大胡子的仕途完蛋了。
    唉,自己怎么摊上这么个猪队友?
    自己配高拱,冯保配张居正。皇上莫非是一块瘦肉搭一块肥肉。
    高拱倒了台,身为盟友的自己怎么办?
    倒台是暂时无虞,可是也跟着前途暗淡啊!
    内廷老祖宗之争,自己就落于下风了。
    这些日子,杨金水心里十分烦躁,日夜忧虑。
    今天突然被召到西苑来,杨金水还很忐忑。
    可是看到与会者,心情大好,尤其是看到竞争对手冯保都没资格参加。
    他很快想明白了,自己在皇上心里,还属于核心的近臣。
    按照新的说法,还属于核心决策层!
    好事啊!
    杨金水心情瞬间大好。
    但是他也牢记自己的身份,多听多想少说。
    朱翊钧端起杨金水换的新茶,轻抿了一口,继续说道。
    “那些大儒,对法治谈虎色变,动不动就是说仁政德治,其实就是人治。
    为何?
    因为衡量是非对错的道德标准掌握在他们手里,时而高耸入云,时而低陷谷底,主打的就是宽己严人,灵活机动。
    现在朕要钦定律法条例,以为治国准绳,关键是抓住是非对错的标准。”
    四人心里一凛,抓住是非对错的标准。这一招又准又狠啊。
    “法治,说是法治,不管律法条例多么得完善,执行的还是人,说到底还是人治。可朕为何还要坚持以制管人,以法治国?
    万事有衡。管人治国,总得有个标准,不能事事由朕来评判裁定。朕先把是非对错的标准定好,你们施政理事,就按照这个标准去比,做得好就是好,做得不好就是不好。
    以前都察院是监察机构”
    赵贞吉听到朱翊钧听到都察院,眼睛一亮。
    “说是风闻言事,互相弹劾,查实属实者嘉奖,不实者不罚。居然还是广开言路的典范。朕觉得着实可笑。
    不是笑风闻言事,而是你言事没有是非对错标准,全凭所谓道德和心中恶爱,这不是瞎扯吗?
    道德是每个人主观评判,对别人是罪大恶极,绝不宽恕。跟自己相关就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久而久之就成了党争攻讦,却跟除弊纠错毫无关系了,脱离了监察本责。”
    赵贞吉问道:“陛下圣明,臣也觉得都察院行使监察权,当以律法条例为准绳,对则宣扬,错则纠劾。”
    “大洲先生说得对。都察院行使监察权,是替朕,代朝廷守住最重要的一道大门,律法条例就是开启这扇大门的钥匙。”
    胡宗宪忍不住问道:“陛下,以律法条例为准绳,可是我朝的律法条例,有些粗糙。”
    何止是粗糙,简直是粗犷!
    更可气的是太祖皇帝定下这些律法后,还得意洋洋地说,朕制定的律法十分完美,千世万代都可用,不准改!
    可是到如今,事实上不知改了多少。
    于是沿袭的祖制,历代皇帝改来改去的律法,混在一起,就跟一大团麻花一样。对于文官们来说,方便浑水摸鱼。
    遇到什么事,发挥特长,在故纸堆里使劲地找,找到利于他们的条款,这是祖制啊,必须遵循。
    旁人包括皇帝都只能干瞪眼。
    在故纸堆里寻章摘句,谁干得这些进士出身的翰林文官们啊!
    朱翊钧说道:“汝贞先生说得是,所以我们必须要改。
    先皇登大宝之初,朕以太子之位秉政,让人整理编修大明律法,编为《宪》、《国》、《民》、《刑》、《商》、《范》六律,三年过去,只完成了一小部分。
    以制管人,以法治国,就得先有法制。六律就是律法条例。朕即位后,决定加快编写。
    正好内阁、六部诸寺总辞职,朕请石麓公专职编修六律。
    专设律政院,请石麓公总领院事,领着一众律政大夫,专心编修六律。
    石麓公渊学宏才、中正持平,志切协恭、诚存体国。为元辅时,上成君德,中协寮友,下辑庶司,寅恭匪懈,默辅升平之治。”
    怎么?
    前内阁首辅李春芳还要被留用?
    还给他专设了一个律政院,专事编修六律。
    那主持新政改革的张居正怎么办?
    一山难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
    前元辅辞职后,一般都是告老还乡,严嵩、徐阶等人都是如此。李春芳却被留在京城里。
    这个消息过于震撼,众人一时反应不过来。
    亭子里一片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