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449章 娱乐片大讨论(二合一)

      自从1984年规定,部份企事业单位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像《科幻世界》这样的文学出版社,不得不创办些通俗文学杂志而弥补被取消的津贴和补助,而全国制片厂的情形也差不多,不容乐观。
    就在第五代导演崛起的这两年里,华夏电影观众就减少了几乎52亿人次。
    许多制片厂上映的电影只能卖出十几个拷贝,甚至只有几个拷贝,造成了巨额的亏损。
    偏偏拍这些电影的钱不再是以前一样,由上级拨款和财政补贴,大部分是从银行借来的,制片厂的盈亏问题和债务危机越来越严重,危及到了生存和发展,整个电影界的思想随之混乱起来。
    到底是支持娱乐片还是鼓励文艺片,已经彻底地摆在台面上了。
    面对这样的选择题,方言并没有第一时间站队,而是看似顾左右而言他道:
    “去年有一部横空出世的电影,叫《黄土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
    此话一出,引得石方禹、滕进贤、钟惦斐、谢非等人连连点头。
    “大家觉得这部电影怎么样?”
    方言面带微笑,环顾四周。
    就见“文艺审美”阵营的人率先站了出来,旗帜鲜明地赞扬起《黄土地》:
    “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震憾’!”
    “不错,章艺谋在《黄土地》里的摄影和美术,延续了《那山那人那狗》的‘画面和色彩’的叙事风格,又一次颠覆了华夏电影的传统叙事和影像的关系,把‘影像’立于‘叙事’之上。”
    “这不可谓不是第五代青年导演们的代表之作之一!”
    “………”
    褒奖之词,溢于言表,方言甚至能听到不少电影评论家款热地推崇陈凯哥、章艺谋这种“淡化情节”、“淡化人物”、“淡化主题”的反传统电影模式,而且冠以“现代电影”的美称。
    “现代电影就一定要淡化情节、人物、主题吗?”
    夏偃板着张脸,提出异议,“我看未必吧。”
    钟惦斐点头附和说:“如果按照你们的说法,《那山那人那狗》岂不是也不是现代电影了?”
    “《那山那人那狗》当然算是现代电影!”
    “文艺审美”阵营的人几乎异口同声地回道。
    毕竟,如果连第五代开山之作的《那山那人那狗》都不算现代电影,《黄土地》这些又算什么?
    “那么,问题就来了。”
    钟惦斐和夏偃相视一笑,“《那山那人那狗》有着清晰的人物关系,明了的剧情故事,还有深刻的主题内涵,但是我在《黄土地》里找不到任何的共通之处,甚至有些地方我根本看不懂。”
    方言诧异不已,“钟老真的看不懂吗?”
    钟惦斐大大方方地承认,就算把《黄土地》反反复复地看了三遍,依旧是看不懂。
    夏偃等电影节老前辈也纷纷赞成,批评《黄土地》完全没有好好地讲故事。
    眼见两个阵营剑拔弩张,方言仿佛乐子人一般,还要再拱一把火:
    “我看西影厂的代表也在这里,能不能透露下《黄土地》到目前为止的拷贝情况?”
    “不瞒各位,其实《黄土地》的拷贝卖得并不是特别好。”
    西影厂的代表在众人的注视下,如实相告,一年以来也就卖了大概30来个,勉强保住了本。
    “明明是好评如潮,为什么观众市场的反响会是这样呢?”
    方言追问西影厂内部有没有召开过研讨会,分析研究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西影厂的代表直截了当地说:“吴厂长他们觉得,《黄土地》本质上是一部文艺片,而不是娱乐片,不管是内容、形式,还是叙事节奏和美学上,对普通的观众并不友好,不是那么的通俗。”
    “这么看来,《黄土地》吸引的更多是电影人,而不是电影观众。”
    方言左看看,右看看。
    “艺术作品一定有欣赏的门槛,如果够不上这个门槛,对于作品的理解必定不会太深刻。”
    有人反驳道:“文艺片一直都是这样,观众应该反思自己的审美水平,这么多年有没有提高?”
    方言皱眉,“文艺片可以有门槛,但这个门槛一定不能妨碍广大观众去看电影。”
    “可文艺片是这样的,观众们只需要去看就好,而我们电影人考虑的可就多了。”
    “华夏电影要发展,要跟国际接轨,就离不开这些文艺片、这些先锋电影去探索。”
    “我们的娱乐片比不过好莱坞,比不过港片,华夏电影要想弯道超车,文艺片才是唯一出路!”
    又有人挺身而出,坚决维护“文艺审美”路线。
    “但你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这不管是对制片厂,还是观众,都是弊大于利。”
    方言毫不客气地点出了80年代华夏电影行业的问题所在。
    这年头,对文艺片的追求和创作,远远大于对市场和观众的关注。
    跟电影厂、电影市场、电影观众的需求完全背道而驰,相当于是“两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之所以会如此,纯粹是如今的文艺片,特别是第五代的电影,有国营电影厂投资和兜底。
    正是因为不用在乎票房和盈利,才给了这一批第五代导演和先锋探索电影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可以说,像章艺谋、陈凯哥这些第五代导演是计划电影体制的受益者,而后来的贾樟科、张扬、王晓帅、陆钏等第六代就没这么幸运,他们直面的是越来越商业化的电影市场,票房是第一位的!
    所以,八九十年代国产电影的没落,不仅仅是遭受电视剧、港片好莱坞、盗版碟片等冲击,也是因为这帮不懂商业片的电影人,为了追逐文艺电影和国际奖项,逐渐地脱离观众和市场。
    比如《无极》、《满江红》、《图兰朵:魔咒缘起》……
    最夸张的还要数《749局》,跟《上海堡垒》并称为国产科幻片里的“卧龙凤雏”了!
    随着“探索”走向“极致”乃至“极端”,这些被惯坏的导演拍出的电影,经常是“零拷贝”。
    上至制片厂,下至电影院,经常是入不敷出,赔得血本无归,最后倒闭的倒闭,减产的减产。
    毕竟,真正能赢得观众和市场的,不是那些“文艺片”和“先锋电影”,而是现在被电影界和媒体界唾弃、鄙视和排斥的娱乐片,而这场关于“娱乐片”的讨论将决定华夏电影未来的走向。
    ……………面对文艺片亏损不赚钱的事实,众人争锋相对,侃侃而谈,现场的氛围越来越紧张。
    看着被卷入漩涡中心的方言,龚樰满脸忧色,手心里全是汗。
    朱菻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忐忑不安的心越跳越快,尤其当西影厂的代表霍地站起身来。
    “关于如何盈利的问题,我们的吴厂长从《拯救大兵瑞恩》、《没有航标的河流》等电影里,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套思路,就是让《黄土地》这些电影拿到国外去,报名参加外国的电影节。”
    “夏威夷电影节,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甚至是在奥斯卡。”
    “但凡能够在海外电影节取得重要奖项的作品,完全可以就地向国际电影商出售电影版权。”
    “然后把这个获奖作品带回国内上映,有奖项的加成,自然就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到电影院里。”
    “就像《那山那人那狗》一样,起初拷贝在国内卖得也不好,可在日本引发轰动,而且拿下日本电影学院最佳外语片,立马在国内博得巨大的关注和讨论,拷贝和海外版权的销量都有显著提升!”
    “…………”
    顷刻间,满堂哗然。
    一个个交头接耳,激烈地探讨着吴天名这种思路的可行性。
    方言大为意外,“国外拿奖,国内上映”的模式,可是后来章艺谋、陈凯哥、娄晔、贾樟科这帮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一贯的做法,没想到这毁誉参半的路子竟然被吴天名给想出来了。
    钟惦斐坚决反对道:“能获奖固然是好事一桩,可每年的国际电影节就这么多,能入围重要奖项的作品就已经是凤毛麟角,能获奖的更是屈指可数。”
    然后看向文艺审美阵营的人,“难道就指望一两部作品,来抹平文艺片给制片厂造成的亏损?”
    一时鸦雀无声,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但始终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最终不得不老调重谈,再一次搬出《拯救大兵瑞恩》、《那山那人那狗》来声援。
    “这里我要澄清一下,从严格意义上讲,《那山那人那狗》的确是文艺片的范畴。”
    方言笑道:“可《拯救大兵瑞恩》就不是了,它是商业片!”
    听到这话,包括钟惦斐在内的所有人感到震惊,满脸都是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
    “更准确地讲,是商业和艺术相结合的主旋律战争片。”
    方言一本正经道。
    “主旋律!?”
    石方禹、滕进贤等电影局的人一下子来了精神,总觉得这个新词有种莫大的吸引力。
    夏偃饶有兴趣道:“小方,你好好地给大家说一说这个‘主旋律’。”
    方言言简意赅地解释了一番,“弘扬家国情怀”、“体现时代精神”、“彰显主流价值”、“博得商业成功”等字眼,让“主旋律商业片”得到在座文化、宣传、广电等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
    “商业片怎么能跟主旋律挂钩呢?”
    “是啊,商业片就是娱乐片,供人消遣的电影跟主旋律好像并不搭啊!”
    “方老师,不知道你这‘主旋律商业片’的说法有什么根据吗?”
    “………”
    在质疑声中,方言从容应对,“从电影理论的角度看,娱乐片并不能简单地跟商业片画等号。”
    “娱乐片这个概念太过于包罗万象,我觉得流于表面,空泛空洞,而且国外也没有‘娱乐片’这种叫法,不如用类型片来区分得好,既能跟国际接轨,也能有利于今后华夏电影的发展。”
    “难道把娱乐片改叫类型片,就能跟主旋律联系在一起了吗?”
    《当代电影》的编辑抛出自己的问题。
    “类型片分很多种,叙事片、战争片、科幻片、功夫片、恐怖片、喜剧片、爱情片等等。”
    方言道:“其中有适合‘传播真善美,突出主旋律’的片种,也有不适合的片种。”
    接着如数家珍地举例,比如《庐山恋》只是纯粹的爱情片,而《牧马人》却是主旋律爱情片。
    再比如《高山下的环》,跟《拯救大兵瑞恩》一样,也是主旋律战争片,只是前者展示是华夏的价值观,而后者是美国的价值观,但一样在商业成绩上取得巨大的成功。
    “唰唰唰。”
    此时此刻,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满足于聆听,干脆拿出纸笔,如获至宝般地记了下来。
    特别是《电影画报》、《大众电影》、《当代电影》等电影相关报刊的记者、编剧和评论家。
    “但像《午夜凶铃》这类恐怖片,自然就不合适融入主旋律。”
    方言道:“除此之外,还有喜剧片、灵异片、文艺片等,硬往里加入‘主旋律’,只怕也是把牛头安在驴头上,最后落了个‘四不像’,所以区分娱乐片的类型,是能否拍主旋律电影的前提。”
    “说得好啊!”
    夏偃眼前一亮,拍手称快。
    一下子,就有人响应,一个接一个地鼓起了掌,哗哗的掌声渐渐地盖过了争议声。
    龚樰在人群中惊讶地发现,鼓掌鼓得最凶的居然是各大制片厂派来参会的代表们。
    毕竟,偌大的电影界里,对电影商业化、娱乐化的批评最多的其实是电影评论家、理论家、杂志编辑,当然,不少制片厂也抱着同样的态度,但是市场和观众的反馈再明显不过。
    从1980年开始,连续多年时上座率最高的都是所谓的“娱乐片”、“类型片”。
    截至目前为止,娱乐片的产量实际上已经超越过当时华夏电影年产量的百分之五十。
    到底是要钱还是要脸,全国的制片厂都陷入两难的境地,但就在这样的十字路口前,方言这个文艺界的指路明灯再一次给他们带来了希望,指出了一条既要脸又挣钱的新路——
    那就是主旋律类型片!
    方老师,你太有才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