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这银子花的值
第202章 这银子花的值
“朱燮元。”
看着奏本上的这个熟悉的名字,朱由校摸了摸自己的下巴。
奢安之乱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奢崇明之乱。
奢崇明杀四川巡抚,聚兵先陷重启,再围成都,被四川布政使朱燮元守祝
而后,朝廷新任命的贵州巡抚王三善联合升任四川巡抚的布政使朱燮元,再汇合从辽东撤回的酋阳残兵、石柱新兵共计两万余人,耗时三年给平了下去。
但这个时间点,是天启三年末,明朝内部起了幺蛾子——魏忠贤,起势了。
因为朝中对于东南地方是改土归流,设州府以治地方,还是继续设置土司行羁縻政策而起了争论。
前方平叛的王三善率领大军在叛军腹地大方(今贵州西北部)盘桓四十余日,粮草逐渐不支,开始回撤。
撤退途中,被叛军尾随而击,中军参将王建中、副总兵秦民屏战死。
明军且战且退,退至内庄时,后路被截,王三善回师救援,又有少数民族将领陈其愚复叛,导致王三善惨死军中。
第二阶段为奢崇明与安邦彦合军之乱。
这一次,从天启四年一直打到崇祯三年。
而现在,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了。
因为,王三善与朱燮元、秦良玉三人,从皇帝给的五十万两白银的军费中,拿出了二十万两,几乎将川渝土司手下的精兵都给整编,或者说给收买完了。
大明对于土司兵的调遣,那可谓是极尽利用。
各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武职土司里的狼兵、土兵、蛮兵、夷兵等等,这些年没少调出来替国征战。
特别是广西、贵州两地,早在弘治九年,两广总督邓廷瓒就上奏说,广西瑶僮数多,土民数少,兼各卫军士十亡八九,凡有征调,全倚土兵。
而贵州则是武备单弱,征剿必赖水西。
四川则是川中兵弱,每征讨只调土司。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朝廷对土司兵的使用上,本着一个能白嫖,绝不出钱的原则,让这些人粮饷皆自备。
当然,能实现这个主要也是羁縻政策的缘故,给了他们的那块宣慰使印,能让他们获得巨大的号召力。
但现在,皇帝大笔一挥,让王三善与秦良玉南下时,带走了五十万块银币,让秦良玉募兵两万。
而后,四川布政使朱燮元提议,从各土司中征兵,经王三善拍板,官府命令发布下去后,川中就沸腾起来。
银子,那可是白花花的,在市场上能买到东西的银子埃
各土司为了秦良玉手中的军饷,可谓是异常的献媚。
抢是不敢抢的,动这个念头的都是疯子。
先不说有两千多大名鼎鼎的石柱白杆兵,还是老兵。
光是秦良玉这个传统的川中辣妹子的威名,就足以镇住很多人的不轨之心了。
川渝黔桂四省,土司、少民众多,受到腐儒思想的祸害少,对于女性没有那么多的束缚,能打的女人可是很多的。
好事儿先想着自己人,先从石柱三十六寨里征调出三千新兵,凑足五千之数后,秦良玉就在重庆拿着皇帝给的编制练起了新兵。
继续翻阅着王三善的奏章,朱由校算是明白了为何会出现这个局面。
说白了,还是钱的事儿。
白银这个东西,对于东南之地,是毒药。
但对西南之地,却是宝贝。
江南诸地靠近海上,又有福建月港这个海上贸易港可以获得外海白银,当地闹通货膨胀。
而川渝黔桂四地,则是极度缺钱,闹通货紧缩。
上千年了,当地钱荒问题,就没得到过解决。
从前宋出现了交子开始,当地钱荒问题还能得到缓解一二。
但一旦纸币被玩坏,当地经济立马就出现大问题。
在京中听了皇帝几次说钱以及银币,王三善也是留了个心眼,找久在当地的布政使朱燮元问过情况。
根据朱燮元所言,在川渝诸地,一两白银只能换到铜钱四五百文,铁钱七百文。
虽然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少,但若是参考上另外一个东西,井盐,就能知道当地缺钱缺到啥程度了。
四川的井盐一斤五文,粮一石四钱。
突出的就是一个钱贵物贱。
京城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在川渝能达到三两。
这还是经过了朝廷、商人的层层扒皮后的售价。
“缺钱缺的这么严重,也难怪各土司会趋之若鹜了。”
想到历史上四川各地没少为朝廷出兵的事儿,朱由校不由的想到。
从万历后期开始,朝廷就给土司兵发饷了,川中百姓的当兵热情很是高涨。
待看完了王三善的奏本后,朱由校的忍不住思索了起来。
历史上遍及川渝黔桂四省的奢安之乱能闹起来,归根结底,还是生产条件落后,劳动力过多,市场上没有足够的货币与货物,让这劳动力被充分的利用起来,最终酿成了这场叛乱。
用后世的话说就是,失业率太高了。
大明对北方的蒙古诸部的互市是嘉靖年间才开始的。
但对南方诸羁縻土司的互市,却是从来就没管控过。
一个水西土司就能简简单单拉出来两万人派去重庆应朝廷征兵,虽然最终干的事儿却是造反。
从这里就能看出,从朱元璋开始的两百年放养政策,就算是有当年平杨应龙嘎了一波,但这南方诸土司的势力,依旧是过度的膨胀了。
“通货紧缩会导致失业率上升,稍微有个风吹草动,这高压锅就炸了,这笔银子算是给这个高压锅降温了。”
对于王三善拿着尚方宝剑和白银搞这么个用法,朱由校并不觉得生气,反而是思索起了东南的处理方案。
要不要现在花钱征召土司干缅甸或者安南,转移一下矛盾?
这想法一从脑海里冒出来,朱由校就连忙摇头给甩了出去。
一桌饭菜来两桌客人,这种两面开战的想法,要不得。
“王三善做的很好,对于东南土司的问题,能不打就不打。”
缓缓的将奏本合上后,朱由校看向还站在堂中的黄克瓒道。
“现在的大明,光是稳住辽东,就已经有些捉襟见肘,没有能力再开辟一个战常”
“陛下明见。”
闻言,王三善拱手赞同道。
“如今四川都司精兵俱在辽东,若是东南再不安稳,恐怕川兵也会无心应战。”
“是埃”
叹了口气,朱由校看向黄克瓒问道。
“朕让童仲揆率川兵回蜀的命令,到辽东了吗?”
“回皇上,臣今日来正要说此事。”
听到皇帝说到童仲揆的川兵,黄克瓒连忙又拿出一本奏章道。
“辽东经略熊廷弼上奏,辽东局势有变,请暂缓川兵回师。”
“发生了何种变故?” 闻言,朱由校就是一惊,厉声问道。
“难不成是辽沈丢了?”
他活剐了两个御史给熊廷弼撑腰。
这若是熊廷弼在正面击退奴儿哈赤的情况下,再把辽沈给丢了,那他这个皇帝在京城就会变的被动起来了。
“回皇上,孙巡抚在辽东屯田,其回报如今辽沈民心暂定,尚无失土之险。”
看到皇帝严肃的表情,黄克瓒连忙道。
“是关于开原和铁岭。”
“说来听听。”
见状,朱由校示意太监去将奏本拿上来。
“自二月熊经略歼灭建奴两白旗,逼退贼酋后,贼酋遂生退让之心,欲将开原、铁岭并北地诸城关送于蒙古内喀尔喀诸部。”
“内喀尔喀?”
闻言,朱由校连忙从抽屉中拿出舆图,在地图上看了起来。
大明在辽东的地盘,是以辽沈为中心,然后往北有一个突出部——开原、铁岭。
这个突出部北是科尔沁、东是叶赫女真,西是内喀尔喀诸部。
开原是叶赫的互市地,铁岭是内喀尔喀的互市地。
是的,没有科尔沁部的。
大明对蒙古的政策是拉一派打一派,科尔沁就是挨打的那个。
现在,建奴若是将开原、铁岭送给内喀尔喀,这对面要是接受了,那大明和蒙古铁定就是要打起来了。
因为内喀尔喀背后就是蒙古的黄金家族的传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代表人物——林丹汗。
“陛下,据熊经略奏报,自从宰赛被放回,建奴传信欲将两地送给内喀尔喀诸部后,内喀尔喀五部至今还在争论。”
见皇帝开始读奏本,黄克瓒适时的道。
“熊经略担心引起内喀尔喀诸部忌惮,故此尚未出兵收复开原、铁岭。”
“麻杆打狼,两头怕。”
闻言,朱由校放下熊廷弼的奏本,摇了摇头道。
“熊廷弼怕出兵引起内喀尔喀诸部忌惮,内喀尔喀也怕引起大明不满。”
“昔年穆宗给他们内喀尔喀定下的互市地点在铁岭,这就是昔年宰赛出兵试图伏击建奴的原因,
“让熊廷弼大胆的去做,他们不敢收这份礼的。”
“可若是内喀尔喀诸部有人不满。”
听到皇帝的话,黄克瓒略微有些不赞同。
“就算是收复了开原铁岭,也是一个两面对敌的局面,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辽东之事,不能只看内喀尔喀诸部和建奴。”
闻言,朱由校摆了摆手,示意黄克瓒上前到自己的桌前。
“开原、铁岭两地,不是两面对敌,而是三面环敌。西为内喀尔喀诸部,北为科尔沁,东为叶赫。”
“如今叶赫已被建奴所灭,而科尔沁与我大明关系历来关系极差,朕读锦衣卫密报,建奴诸首领中,有人娶了科尔沁女子。时间长了,朕担心科尔沁会投向建奴。”
“陛下是想。。。”
听到皇帝的话,黄克瓒抬起头,有些不可思议的道。
“拉拢科尔沁?”
“不错。”
闻言,朱由校眯起了小眼睛。
“你说,朕若是让科尔沁也在铁岭互市,他们会不会和内喀尔喀打起来?”
“这。”
闻言,黄克瓒摸着自己的长须,细细思索起了皇帝话语中的可能性。
“不无可能。蒙古人关系杂乱,恐怕他们自己都分不清楚。内喀尔喀五部中,有科尔沁分出去的,但双方关系却不是很亲密。”
“若是戚少保或李成梁在时,大明军力强盛,可做到镇压四夷,双方在铁岭若是因封贡互市起了矛盾,恐怕会打的血流成河。”
说着,黄克瓒话锋一转。
“但如今辽东事多,我方兵力薄弱,恐怕双方都会想着多占便宜,反而会相互联合。”
听完黄克瓒的话,朱由校稍微思索一下后,摇了摇头道。
“你我在这里说的再多,也是没用,让熊廷弼先将铁岭收回来,先看看内喀尔喀五部是个什么态度。”
“若是收复铁岭顺利,就伺机收复开原。”
“可是这样,会不会有些堕了我大明国威?”
听到皇帝的策略,黄克瓒有些犹豫的问到。
大明朝廷,是有着一股子骨气的。
虽然出了个叫门天子。
或者说正因为出了个叫门天子,大明对于与敌人媾和这件事儿,是颇为的反对的。
当年的庚戌之变,蒙古围攻京城八天,导致大明和蒙古被迫互市。
虽然丢人,但事后杀了兵部尚书丁汝夔祭天。
但当时的嘉靖忙着平沿海倭乱,顾不上他们。
等到十六年后,倭乱平的差不多了,嘉靖也双腿一蹬,见太祖了。
然后,不到一年时间,戚继光就率军北上,开始了吊锤蒙古十六年的壮举。
“饭,是要一口一口吃,如今朝廷的大敌是建奴,不能再和蒙古起龌龊了。”
看出了黄克瓒眼神中的不理解,朱由校解释道。
“还是谨慎一些好埃”
“可是。”
虽然皇帝的小心是没错,但黄克瓒还是觉得有些憋屈。
毕竟方才整建制的全歼了建奴的来两白旗,却依旧采取保守策略。
“五年,甚至用不了五年。”
看出了黄克瓒的憋屈,朱由校手指在地图上点了点。
“朕就会告诉蒙古人,大明还是那个他们惹不起的大明。”
“曾经大明给他们的,朕将来会成倍的收回来。”
“臣明白了。”
看着皇帝在地图上点的那个地方,黄克瓒瞬间就知道了皇帝的志气,当即躬身道。
皇帝指的那个地方,大明舆图上写的名字是——大宁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