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119章 官吏合流

      第119章 官吏合流
    万历四十八年,或者说泰昌元年,十一月十五。
    大明本月无事,一次大朝会都没开过。
    不过,为了保证自己在朝廷的存在感,朱由校还是在南海子里开了一次小廷议。
    本次参会的成员,主要是六部九寺的主官和佐贰官。
    通俗的说就是尚书和侍郎,正卿和少卿。
    开会的原因也很简单,毕自严上书所致。
    在盘账的过程中,毕自严发现地方欠缺税务的借口出奇的统一,没人去收。
    一怒之下,毕自严上书,请重开考成法。
    “陛下,如今辽东战事频繁,臣组建度支司负责钱粮分配之事。查账之时,发现南直隶及周边诸位省户部下令地方追缴,地方却以缺官而搪塞。”
    “故此,臣请重启考成法。”
    开会谈事的第一件,毕自严就站出来点炮。
    “派去南直隶查缺税之事的那几个人,有回信了吗?”
    没有第一时间回答毕自严的问题,朱由校却是将目光看向了都察院。
    “回陛下,还没有。”
    闻言,张问达出声解释道。
    “如今天气严寒,道路难行,消息传递的就慢了些。”
    “嗯。”
    闻言,朱由校点了点头,接着道。
    “对于重启考成法,诸位觉得如何?”
    “陛下,重启考成法,臣等皆以为可。”
    听到皇帝的问话,韩爌出声禀道。
    “昔年张太岳推行考成法,尊主权、课吏治、信赏罚、一号令,令大明赋税充盈,国富兵强。”
    对于本次开会,众人都是在来的路上碰过头的,对于毕自严的上书也都是看过的。
    说完了好处,韩爌话头一转,表示了自己的反对。
    “然臣以为,如今并不适宜执行。”
    “张太岳之考成法,对于未完成之事,惩罚严重,动辄贬官去职。然目前大明缺官严重,若是以重典治官,恐会致使官员缺额更大。”
    “臣附议,臣亦以为,考成法如今不宜再起。”
    韩爌话音落下,张问达也站出来道。
    “考成法事关官员升职,吏部以赋役完欠作为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致使出现酷比。”
    “地方官吏为了完税,搜刮民财,逼迫小民,致使黔首鬻妻卖子,形如失巢之鸟。”
    “酷比。”
    闻言,朱由校的嘴角不自觉的抽动了两下。
    破家县令,灭门刺史。
    地方官员为了头上的乌纱帽,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
    “陛下,臣以为,考成法虽会致使酷比之事,然终究是利大于弊。”
    “国事艰难,地方官吏却懒惰松懈,不知体恤国事艰难。如今,国库告急,内帑空虚,地方官府征收赋税乃为本分。”
    这时候,自诩为皇帝在朝廷中的头马马仔,周应秋站出来道。
    “若是担心酷比之事发生,明旨申饬,不得苛待黔首即可。”
    “周尚书说的真是轻松,若是明旨申饬有用,税赋又怎会出现欠缺。”
    听到周应秋天真的话,张问达不由得出声道。
    “臣以为,地方赋税欠缺之因,主要还是地方官吏缺员严重,吏部应该先想办法把官员补上。”
    “陛下,臣弹劾张问达尸位素餐。”
    见到张问达挑自己的刺,周应秋一挥袖子,反手就怼了回去。
    你一个三天两头就被皇帝骂的左都御史,是怎么敢反对我这个简在圣心的吏部尚书的?
    “都察院各道御史有监察各道官员之责,然各道御史整日留守京城,不视地方实事,闻风而动,争名夺利。张问达身为左都御史,却无整顿都察院之才,臣请罢其左都御史之职。”
    “你1
    听到周应秋拿都察院不干实事说事,张问达瞬间一个头两个大。      “廷议就廷议,不要动不动就相互弹劾。”
    放下手中的茶杯,朱由校出言打断周应秋的弹劾。
    别随便给同僚找茬。
    “朝廷缺官严重,朕前番就已下令,从下往上抽调,优先补齐州府官员。但如今看来,效果却不是很好。”
    将一张大的布帛交给刘时敏,示意他在屏风上挂起来。
    “这些日子,朕读太祖所留《到任须知》,读《大明会典》,略有所悟。”
    “我大明实行官吏分流,科举入官,奉银入吏。”
    “如今大明缺官员严重,而地方上的吏员辅助主官处理地方事务多年,对于地方事情多有了解,那就将这些人往上提拔,由吏入官吧。”
    一挥手,朱由校就给解决官吏缺员的问题定了调。
    “都是我大明的读书人,分不出个什么高低贵贱,说不出个什么忠孝贤良。”
    待刘时敏将画布展开,朱由校指着上面画着的构架图,对下方的官员们说道。
    “朕这些日子和孙传庭闲聊,从这位孙知县的口中,也算是知道了我大明的知县如何控制县城的,多是依靠下面的佐贰官和小吏。”
    “既然如此,那今后就官吏合流吧。”
    官和吏,中国一直实行的都是双轨制。
    官指的是有编制,有品级,有俸禄,走的是科举出身的路子。
    而吏,则属于不入流,一般都是各衙门自己招募、供养,干的是基础的文书、行政工作,但不参与政务决策,分为中央和地方吏员。
    更直白从手中的权力上来说,七品以上的才叫官。
    “陛下不可1
    听到皇帝的话,堂中众人顿时就惊了,皇帝这胆子也太大了。
    官吏合流,那天下的读书人,或者说有功名的读书人不得全都炸锅了?
    “朝廷取士,自太祖定制为始,已有定论,不可擅改。”
    以韩爌为首,堂上众官纷纷跪了下来。
    一挥袖子,朱由校从椅子上站起,看着堂中的众人道。
    “大明至今已有两百余年,陈珂已重,朕决议变法强国,就从这官吏合流开始吧。”
    冷眼看着堂中的众人,朱由校冷着声音道。
    “后汉陈蕃有言,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朕却觉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从龙书案后走出,看着众臣,朱由校道。
    “朕担心,选出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畜莫辩的书蠹。从今往后,秀才可入县衙为吏,举人入州府,进士入省道,先从最基础的干起。”
    “咕噜。”
    听着皇帝的话,堂中的众人纷纷咽了口唾沫。
    皇帝这那里是要官吏合流,这是要改科举选官的制度啊!
    “陛下,事关重大,臣等不敢擅专,请开大廷议。”
    看到皇帝的脸色,韩爌就知道皇帝心思已定,凭他是阻止不了的,当即出口道。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随着韩爌话音落下,一众人纷纷进言道。
    “此事就这么定了,没有商讨的余地,你们要尽快给朕拿一个条陈出来。”
    这次,朱由校没有听从众人要开廷议的提议,而是直接沉声说道。
    “尔等要记住,天下之事在朕,朕一言而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