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大伙儿陆续散去以后,昭阗跟随鲍福到家里坐了一会儿。两人你吹我捧,又把刚才表演的“双簧”戏回味了一遍,都觉得珠联璧合。
这时,一个小伙子进来传话:“昭珙大爷请鲍福大叔到那边谈话。”
顿时,两人像霜打的茄子似的,萎靡不振了。通过共同分析,认为鲍福此去肯定跟西成老汉的事儿有关。想是昭珙听到风声后开始阻挡了。
“真是岂有此理!”昭阗首先发怒道“总不能好事儿全归你一家子吧,孩子当兵、上学都让你占了,你二叔就沾这么丁点儿大的便宜,你就受不了啦?再说了,家里要是没有这么多的人给你支撑着,就凭你鲍昭珙一个人,即使有三头六臂也办不了那么多的事儿啊!就算上面有孙友军保护着你,可那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谁不知道冯家那边儿也出了一个副省级,副省级又怎么了?他的兄弟们不是照样在家里挨饿受冻吗?”
“二哥,你先别急。”很显然,鲍福现在义无返顾地跟昭阗站在一个行列里了“今天不是他找我吗?好,我给他来个打开窗户说亮的。什么大哥啊,你们根儿上近那是你们家的事儿,与我无关。对我来说,你们都一样。这件儿事儿我不参与便罢,既然参与了就得说出个青红皂白。霍组长不替咱说话,自然有他的顾虑,咱没法强求人家;你鲍昭珙要是胳膊肘儿朝外拐,咱得好好地说道说道。”
昭阗知道鲍福一贯重情好义,也劝说道:“你也先别急,看情况再说。”
前面说过,这芦花村共有三个大姓氏:鲍、冯、文。鲍氏人口最多,约占全村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主要分布在一、二、三、四队和五、六队的一小部分;冯氏全部分布在五、六队;文氏全部分布在七、八队。另外还有几个杂姓,人数不多,各队皆有。
谁都知道,农村的事情比之城市,自有许多复杂之处。譬如城市里的干部职工一旦违反了有关的规章制度,轻则给予纪律处分,重则开除工职。一位把铁饭碗看得比生命都宝贵的国家工作人员是不会轻易拿自己的前程开玩笑的。然而对于农村社员来说,就大不相同了,一旦某件事触动了他的个人利益,除了追究刑事责任令他震惊外,似乎再没有多少更令他可怕的情形了。尽管当时公社和大队两级政府又为一些不法分子开设了一个“学习班”从某种程度上完善了当时的约束机制,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增强农村社员的守法意识。当然,这种状况的存在自有它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本书不想从理论的角度去探讨这一社会现象,只想通过描述这一社会现象的客观存在,从而为社会学家提供必要的事实依据。
这芦花村就是当时农村问题的一个特殊案例。从表面上看,全村的政治命脉分别由三个姓氏的三个代表人物共同掌管,村庄形成了三权鼎立的政治格局。实际上真正决定村庄政治命运的还是鲍氏家族,而在鲍氏家族中享有绝对权力的只有鲍昭珙一人。
鲍昭珙,五十五岁,中等个头,肥胖,少言寡语,粗识文墨,衣着简朴。此人早期参加革命工作,先后两次负伤,中途因与组织失去联系,被迫落伍。与他同时参加革命,曾经结为生死弟兄的战友孙友军同志现为本省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战争年代,鲍昭珙曾冒死救过孙部长的性命。解放后,两人时有书信往来。
大约从芦花村成立党支部那天起,鲍昭珙就开始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文圭汝长期做他的搭档,任副书记。冯保才任会计。
在人们的印象中,与群众见面最多的就是文圭汝。几乎过不了几天,人们就会在一个庞大的会场上看到台上那张让人望而生畏的面孔,尽管这个老头儿一生都念念不忘“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他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水平高,他通常讲起话来,一口水不喝,能够从午饭后坚持到晚上点灯。
与其相反,鲍昭珙很少在台上露面。在人们的记忆中,几十年来他总共在台上讲了不超过十句话,并且很少有人看见他笑过。
这一对性格迥异的老搭档有一点给人的感觉是相同的,那就是畏惧感。与文圭汝相比,鲍昭珙似乎又多了一层神秘感。为什么这样说呢?举个例子,譬如,文圭汝别看他一贯气势汹汹,群众对他敢怒而不敢言,背地里人们却总是对他说三道四,骂不绝口;然而鲍昭珙就不同了,人们不仅对他怕在当面,而且私下里也很少敢言语冒犯,似乎他的眼睛生得遍地都是。家庭纠纷本来是清官都头疼的事情,鲍昭珙更不可能投入太大的精力去处理一些婆婆妈妈的事儿,可是不管双方怎样剑拔弩张,杀气逼人,他只有往那里一坐,半句话不说,双方就得立刻偃旗息鼓。
不仅村里人是这样高看他,就是公社干部都得让他三分。别的不说,单说开会吧,书记每次在正式讲话之前通常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问一句:“鲍昭珙同志到了吗?”如果大家还没有目睹他的尊容,书记会下令“再等一下”据说鲍昭珙每次到县里开会,散会后,县委书记和县革委主任还会单独请他小斟一番。这种不正常状况的存在,使人不言而喻地将他跟省里的那位高级领导联系在了一起。然而没有一个人在公众场合听到他提到孙部长一个字,就连最了解他底细的人也透露,他没有私下里托孙部长办过一件事儿。
鲍福刚出家门的时候,着实激动了一阵子。当时他真准备踏入这个面北朝南的黑漆大门后,给这个芦花村的头面人物来个一分高低,好让大家看看我鲍福究竟是何许人也!然而一路走来,思前想后,又觉得鲍昭珙并不是什么大恶之人,他平常的所作所为也并没有十恶不赦之处。他不过脸面古板了一些,让人难以接近罢了。他今天喊我来也未必有教训我的意思。究竟喊我来干什么?难道真是为了西成二大爷的事儿?如果那样,让昭阗一块过来听听有什么不可?反正都是自家人。把我一个人叫来反倒让昭阗胡乱猜疑。鲍福越想越感到事情非同寻常,刚才的那股无名之火不觉一扫而尽。
正想着,已经走到大门前了。他正想敲门,却发现大门是半开着的,于是推门进去。当走到影壁前正准备向里面打一声招呼时,忽然听到正厅里传来吵吵闹闹的声音,他很快就判断出是瘸二大娘母子的声音。为了躲避是非,他只好在影壁前暂停一时。
这瘸二大娘母子俩也够苦的,二大娘腿脚不好使唤,而且又上了年纪,整天守着一个不成器的儿子;儿子叫二娃,虽然二十多岁了,却一点儿不知道过日子,眼看着同龄人都抱上了孩子,他仍是光棍一条。更可气的是,二娃不仅不好好干活,还经常跟母亲怄气,更何况那做母亲的也并不十分通情达理。于是母子俩偶因一言不慎,便挥拳舞棍,杀声震天,以至于搅得四邻苦不堪言。一旦闹得胜负难分,曲直不定时,母亲就会拽着儿子找大队评理。毋庸置疑,此时母子俩又是因纠纷而来。
母亲哭诉道:“俺没法过了,有谁听说过儿子打娘的?俺这个有人生无人管、丧尽天良的儿子今儿个就踹了我两脚。”
话音刚落,二娃立刻分辨道:“大哥,您不要听他胡说,她这是血口喷人,我哪踹过她两脚?我只踹了她一脚。”
“啊?”鲍昭珙瓮声瓮气地发出这个带有质问口气的字,就再也没有出声。与此同时,八仙桌子好像被什么东西击了一下子。
片刻,只听二娃胆怯地说:“大哥,我这就跟娘一块走,以后再不生气了。”
鲍福听了,捂着嘴笑了一阵儿,很快便听见母子二人出门的脚步声。鲍福急忙闪到影壁的另一侧,让他们走出院子,自己才向正厅走去。
鲍福进了正厅。昭珙仍然像往常一样端坐在八仙桌子东侧的老式圈椅上抽烟,见鲍福进来了,既不打招呼,也不让座,唯一有所反应的是,他一向紧绷着的脸上居然挂了两分笑意。这难得的两分笑意,使鲍福立即联想到两种笑源:第一,方才二大娘母子的言谈使得他发笑;第二,学湘被推荐上大学的事情已定而使他含笑。但细加推测,似乎都不是,因为鲍昭珙此人很少喜形于色。不知为什么,鲍福忽然把他与马短腿联系在了一起。鲍福觉得,马短腿尽管涉身江湖多年,但比起昭珙来,却好斗得多,原因是马短腿虽然善于使坏,但那些坏点子多少也会写在脸上。与马相斗,只要多加留意,就能参透玄机;然而鲍昭珙就不同了,他言行的一般规律是:说话时不带表情,带表情时不说话。他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向你传递信息,你都无法准确地判断出他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屋里出现了长时间的沉默,只有鲍昭珙发出的“吧嗒吧嗒”的抽烟声。
“大哥,您找我有事儿?”鲍福终于打破闷葫芦,意在提醒昭珙:“我已来到多时了”
昭珙并没有马上回答,仍然“吧嗒吧嗒”地抽烟。又过了良久,他将笨重的身体稍微旋转了一点儿,把烟灰轻轻地弹到烟灰缸里,这才从丹田里挤出几个字来:“学湘的事定了。”
鲍福点点头。他在想,这个老头子今天喊我过来,不会只为了告诉我这一句话吧?昭珙的心思虽然难猜,但是有一点鲍福是知道的:甭管有天大的事儿,你跟他相商,他总有泰山压顶不眨眼的功夫。这阵儿他既然有话要对你说,你就不能着急,着急也没用,因为你着急他却不着急。既然这样,那只有耐心地等待呗。
想到这里,鲍福只好无聊地环顾一下四周,看看屋里这几天有没有发生变化,结果发现一切如旧:当门的桌椅仍然是规规矩矩地摆放着,中堂的**像仍然是端端正正地悬挂着。
“我今天让你过来,”昭珙仿佛觉得屋里的气氛已经冷淡到了极点,该有所回升了,这才把吸剩的一点烟蒂使劲地摁在烟灰缸里“有件事情想跟你商量一下。”
跟我商量?只有你老子挨斗的时候你跟我商量,五六年了,你啥事儿跟我商量过?鲍福不知道是受宠若惊,还是心存好奇,他两眼直直地望着昭珙,希望他立即说出要商量什么?
“老头子。”昭珙的老婆杨氏在影壁那边大声叫了一句,便一步步朝正厅走来“刚才我在街上遇到了文圭汝,他叫我给你捎个话,吃过晚饭,你们开会。”一眼看到了鲍福,又热情地招呼道:“鲍福兄弟啥时候过来的,晚上一块吃饭吧。”
鲍福微微欠身,含笑道:“不啦,嫂子。”
“没看到正在商量事儿吗?还不快出去?”昭珙的脸一下子拉得老长。
杨氏没敢再多看老头子一眼,吓得抬起那双小脚,极不灵便地走了。
“事情是这样的,学湘被保送的是华北政法学院。据有关人士推测,毕业后极有可能被分配到城市工作,当然以后就不再是农村户口了。”说到这里,他的脸上又露出一丝笑意。
“这是好事儿嘛!是不是需要我帮忙?缺少路费?买衣服需要钱?你放心,大哥,只要能用得着我,我帮忙就是了。”鲍福一口气说了这番话,完全不是为了昭珙。任凭你高高在上,他鲍福是从不会另眼相看的,鲍福从苦里熬到这一步,最讨厌的就是那种势利小人,他听了这个消息后,感到激动的理由只有一个:他跟学湘很合得来。
昭珙摇摇头。
“那又是为了什么?”鲍福急切地问。
“你也知道,学湘是前年定的亲事,原打算去年结婚。为了这事儿,咱这头也没少忙活了,多次催着结婚,可姑娘一会儿要这,一会儿要那,时间推来推去,直到现在。”昭珙表现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在鲍福看来,他这还是第一次带表情说话。
“那您的意思是,咱现在再去催他们登记?”鲍福试探着问。
昭珙仰面望了一阵房顶,最后低下头来,长叹了一口气:“问题就在这里。按照规定,已经结了婚的人是不能再上大学了,登了记就等于结了婚。”
鲍福还听不明白吗?现在不能再登记了。不用再问了,老头子约他来,正是跟他商量如何退掉这门婚事的。学湘是前年冬天定的婚,定婚后不几天,他就成了部队里的一名战士。按规定,入伍后三年方可下放或者专业。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学湘明年才可以离开部队。活该这小子有福气,今年县里忽然给了程漳集公社一个推荐指标。读者不知,这推荐指标一个公社几年遇不到一个,今年不知道交的哪方好运,却有幸遇到一个。指标刚下来,昭珙就轻而易举地拿到了手。早就有人推测,这指标本来就是鲍昭珙从县里直接弄来的。按照以往的推荐去向,推荐学校不是农业类院校,就是师范类院校,因为农村孩子上大学,最终还得社来社去,今年却是前所未有的先例。这鲍昭珙把指标拿到手,立即托人找到了部队的首长,几番交涉,部队首长就给学湘特批了一个提前下放。再说那姑娘跟学湘定亲后,正像昭珙讲的那样,要过不少东西,但这实非出自姑娘的本意,完全是她的父母托口信招惹的祸端。看来昭珙把这笔帐算在姑娘头上是有他的深刻目的的。鲍福不由得替姑娘暗暗抱起不平来了。
不过,鲍福还想多说几句:“大哥,现在都兴婚姻自由了,年轻人的事儿应该由年轻人自己来处理,学湘也大了,何况他又是个聪明孩子,我看这事儿您还得听听他的意见。为了他将来的前途,登记的事儿可以先放放。”
“话是这样说,可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昭珙不动声色地说。
看来昭珙这次是铁了心了。鲍福非常清楚,只要是昭珙决定的事儿,是没有缓和的余地的。于是他不打算再多说了,只能顺坡下滑了:“既然这样,我又能为您做点儿什么呢?”
昭珙又沉默了半晌,最后说:“我听说女方那边跟桂晴还有点儿什么亲戚关系?”
这老头子真是钻头不顾腚啊!今天约我来,就是想让我跟那边说退亲的事儿吧?亏他想得出来,要去你去,我才不干这里外不是人的事儿呢。自古来,谁都希望成就一番好事儿,没听说有谁愿意拆散一桩姻缘。此时,鲍福真想拍桌子跟他急,但转念一想,现在还不到火候,等到他把一肚子的黑心话全掏出来再给他来个一针见血也不迟。
想到这里,鲍福有意跟他兜圈子:“亲戚倒沾点儿边儿,只是远了点儿。那姑娘不过是桂晴她后娘的表姐的外甥女,论行辈该叫桂晴表姨。这种亲戚过去从来没走过,也不知道这姑娘到底长得啥样儿。”
“沾点儿边就好,沾点儿边就好。”昭珙像得了救星似的“鲍福,这个忙你一定得帮。你也知道,上大学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决不能把它错过。婚当然要结,但不能是现在,登记也不行。可那边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一听到这个消息,非得纠缠着现在就登记不可。我好说歹说,他们总算停了下来,答应再等四年,但必须让我写个保证书。你说,这东西我是随便写的吗?再说了,四年以后又是什么样子?谁能估计得准?倘若学湘留在了大城市里,或者被分配到高级部门工作,条件不允许了怎么办?那不让人家白等了?当然,上面一再提倡晚婚晚育,可那毕竟是提倡,现在农村的孩子只要没有特殊原因,哪个不是十**就结婚了?就算我给他们写下保证书,姑娘今年都二十一了,再过四年二十五,虽然还不算太大,但在农村毕竟是大姑娘了。假若一切都顺顺当当还好,要是中间再有个风吹草动啥的,那可如何是好?常言说得好:”女大不中留。“姑娘一旦到了这个年龄,稍有不慎,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夜长梦多,咱不得不防啊。我这样考虑,并不是觉得咱上了大学,人家就配不上咱了,我并不是那种嫌贫爱富的人。论年龄,我比你大得多,什么风风雨雨的事儿我没经历过?说句推心置腹的话,经过这些年的颠簸煎熬,我别的东西没学会,却深深地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人难啊!”昭珙说到动情处,泪都差点儿流出来了。
乖乖,这么多的话,鲍福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听到啊!而且是一口气说出来的,真是难为他了。鲍福细想想,觉得不无道理,满肚子的怒气不觉消了一半儿,因此垂下头去,半天不说一句话。
这时,夜幕已经降临,屋里漆黑一团,间或有一点儿火光在昭珙的嘴边一明一暗地闪烁,像磷火似的,让人不觉头皮发麻。
门后面的广播像木棍子断裂时发出的声音一样,噼里啪啦地响着,这声音跟大门外汽车的嘈杂声混杂在一起,更显得模里模糊:“二十点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
“还有,”昭珙可能是因为烟抽得太猛了,居然咳嗽起来。他咳嗽了很久,才努力控制住“那边还传出话来,说这是姑娘的意思,如果咱这边不答应他们的要求,姑娘就一绳子吊死在咱家的大门口。姑娘说,她活着是鲍家的人,死了是鲍家的鬼。你说这这还象话吗?姑娘真要是这样难缠,嫁过来也终归是个秧子。”
说来说去,还是想把这门婚事儿退掉。鲍福不好多说什么,心想,我若是那姑娘,干脆拉倒,即使嫁过来也会窝囊一辈子,跟这样的公公搅和在一个家庭里能有好日子过吗?到头来还落得个贪图富贵的坏名声。他不由得为姑娘暗暗叫起苦来。
但转念一想,他忽然又坦然起来:“大哥,这个忙我帮。”
“好!好!”黑暗中看不清他的脸面,想必此时也有些喜形于色了。
“不过有些事儿咱还得考虑得周全一点儿。”
“你说,你说。”
“第一,虽说那边跟桂晴有点儿拐弯儿抹角儿的关系,可那毕竟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到底没见过面呀。倘若让我去成就一桩好事儿,也许一说就行;如今要让我去破坏一桩婚事,人家通情达理还好,倘若气不过,一脚把我踹出门外我都没地儿去喊冤。在家你是大哥,你决不会让我平白地干一件没面子的事儿,我听你的话绝对没错,可是你得给我找个漂亮的借口。”
“这个你放心,需要你出面时你再出面,一切听我的安排。”
“第二,学湘已经到了很成熟的年龄了,他的事儿本应该由他自己拿主意。你既然为他做主了,就得把他本人的思想做通。如果他在这事儿上有半点儿含糊,或者摸棱两可,这个忙我可不敢帮。”
“这”昭珙稍微犹豫了一下,就斩钉截铁地说:“这个也请你放心,当叔叔的为他操心,他不会不明理。”
“第三。”鲍福想说,又觉得太无聊“算了,你自己会处理的。”
“说下去。”
“这两年咱送给女方的彩礼你怎么考虑?”
“这还用说吗?咱一分都不再要了,不仅不要,对方再有什么要求,咱还得适当考虑。这话我可是只对你一个人说啊,你千万不要讲给任何人听,包括桂晴。”昭珙这后一句话说得格外掷地有声。
“我明白了。”
这时屋里屋外仿佛比刚才寂静了许多,广播里发出的声音也比刚才清楚了许多。只听女播音员一字一句地念道:“邑城县人民广播站,现在报告新闻:”
接下来的新闻使他们听得目瞪口呆。
原来唐庄公社最近发生了一对青年男女双双投水自杀事件。青年男女系父母包办婚姻,男方兄弟姐妹较多,经济困难。女方父母却多次托媒人传递口信,若男方拿不出彩礼,女方将退婚。小伙子得知这一消息后,花费了一夜的时间给姑娘写了一封长达十几页的书信,表达了他对姑娘的一片爱慕之情,末了咬破手指,在自己的名字上按了血手印。姑娘接到信件,夜不能寐,伏案写了回信,并约好时间和地点,不见不散。两人如期相会,共同约定,婚姻再遇阻碍,随即私奔。几天后女方父母发现小伙子的书信,问明情由,强逼姑娘改订他婚,姑娘不从,父亲对她进行严酷拷打,姑娘一怒之下,投河身亡。小伙子听说此事,亦投河身亡。
播音员最后念道:“事故发生后,县里领导非常重视,并责成有关部门严肃处理。县革委主任冯尔筱同志指出:‘婚姻自由,是我党一贯倡导的婚姻路线,任何人都无权干涉。今后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一些农村领导干部一定要以此为戒,带头搞好移风易俗活动,从思想上铲除封建残余势力的影响,把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做细做好。’”
黑暗中,鲍福能清楚地听到鲍昭珙呼吸的频率明显加快。一种莫名其妙的喜悦不觉油然而生,心说,你老鼻子可要听好了,这故事是专门讲给你听的,千万保重,咱们的故事一旦发生了,受到伤害的就不一定是孩子了。
鲍福努力地控制住情绪,起身告辞道:“大哥,如果没有其他事儿的话,我回去了。”
“这么晚了,还是一块吃了饭再走吧。”一边说,一边冲着厨房喊:“上饭。”
话音刚落,杨氏便颤颤悠悠地从厨房里走来。她一只手端着小煤油灯,一只手端着饭筐子。鲍福急忙迎上去,接了一样。看来这顿饭是非吃不可了。
小煤油灯下,两人一言不发地各自草草吃完了饭。然后,一个要去大队,一个要回家,两人一同跨出厅房。
刚走出厅房,昭珙忽然想起一句话来:“再过两天,学湘就正式从部队里回来了,到时候他肯定会找你说说话,你把我的意思再给他说说,我知道他从小就爱跟着你玩儿,你们小爷儿俩一向很合得来,你的话他还是能听进去的。就怕这年轻人头脑一热,啥都不顾。”
“试试看吧。”鲍福回答得很不干脆。他知道这是广播暂时起的作用。
昭珙没有再往下说,却又拐到了另一个话题上:“还有一件事儿,我差点忘了就是你二大爷进学校的事儿。本来昭阗找过我好几次了,我一直没答应,觉得这又不是什么大事儿,何必跟眼前的事儿搅在一起?真要上报,临时找个人顶替一下不就得了。你二大爷真要想去,到时候把他再换下来嘛。结果后来我听说你又找了霍组长,那天你刚走,霍组长就对我说了。既然都这样说了,那就让他去呗。你回去就告诉他们吧,大队这边我已经打过招呼了,让你二大爷把队里的活儿好好地安排安排,过两天就上任去吧。”
鲍福听了,喜不自胜。出了院子,他觉得空气特别新鲜,没到家门,就远远地看见一个黑影在椿树底下晃动。不用说,那一定是昭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