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儒家之人,裴矩?邪王!
第17章 儒家之人,裴矩?邪王!
“儒士?”
高长生和杨玄感同时一愣!
原本以为突然出现的会是哪个图谋杨公宝库的江湖人士。
没想到竟是一个身穿儒衫的文士。
从容貌看,男子大约四五十上下。
白面长须,儒雅随和!
尤其是对方身上隐隐透露出的一种阳刚平和的气息,让人不自觉的心生好感。
儒家的浩然气!
高长生和杨玄感都不是普通人,自然第一时间就认了出来。
这是真正的儒家子弟。
儒教作为当世显学,传播广泛。
儒家弟子可以说遍布九洲,数不胜数。
习文练字,便可称儒家之后。
但实际上,那只能算是儒家门徒。
只有像眼前这样修出浩然气的人,才算是真正踏上儒道,可以称一句儒家弟子。
一个儒家之人突然出现在这里,还是口称贤侄,怎么看怎么奇怪。
高长生双眼眯起。
对方身上的浩然气自然是做不得假。
但高长生的内心却是不自觉的紧绷。
看着来人如沐春风的表现,他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似乎总有一种冥冥中的预感,对方那平和的外表下似乎隐藏了什么。
就像是灵觉示警!
越观察此人,高长生就;越有一种寒毛直竖之感。
这感觉没有来由,但高长生不敢有丝毫大意。
“阁下是?”
杨玄感也是皱了皱眉,开口问道。
“哈哈哈,高贤侄历来深居简出,无缘一见,但杨贤侄你,当初可是和老夫见过的1
男子呵呵笑道。
杨玄感再次皱眉,看样子似乎在不停回忆。
男子也不催促,不急不缓的坐了下来。
片刻之后,杨玄感才迟疑的开口:“你是,裴侍郎?”
“哈哈哈,好记性,数年前的一面之缘,杨贤侄竟然还记得。”
“老夫裴矩,见过两位贤侄1
“见过裴侍郎1
“裴钜1
高长生外表平静,但心中却是掀起了惊涛骇浪。
裴矩此人出身河东裴氏,正担任内史侍郎一职,也算是一方要员。
当然,让高长生震动的,肯定不是这个。
而是此人的另一重身份。
没有人知道,这样大隋朝堂中颇为重要的一位官员,甚至参与主持西域战略的人。
会有另一个闻名江湖的身份。
邪王,石之轩!
魔门两派六道,近百年来,最为惊艳的人物之一。
也是被誉为最有可能承当初邪帝衣钵,一统魔门的人。
高长生也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会突然有危险之感了。
他也没想到,才刚刚见过杨虚彦,转眼间,又和对方的师父相遇了。
当然,高长生可以确认,石之轩肯定不是为了杨虚彦之事而来的。
对魔门中人,尤其是石之轩这样的人,徒弟只不过是随手可用,也是随时可弃的棋子而已。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用担心石之轩。
这个江湖高手如云,比石之轩实力强的,也不是没有。
但论危险性,是很少有能与这位相比的。
江湖上,无论是正道还是魔道,动手厮杀都是需要原因的。
或为名,或为财,又或者是为仇!
而石之轩危险就危险在他的不确定性上。 此人兼修佛魔两道功法,本想融合为一,别出窠臼。
但千算万算,没有想到被慈航静斋算计,陷入情劫。
因为当初碧秀心一事,石之轩的心灵出现了极大的破绽。
性格双分,分裂成了佛魔两面。
佛性一面悲天悯人,多愁善感,魔性一面则无情无义,动辄杀人。
面对着这样一个神经病,没人能预估后面的事情发展。
而且这还是原著中的石之轩。
此世的石之轩明显更加复杂,因为可以确定的是,对方还修炼了儒家之法。
三道同修,这可以提现石之轩的天赋才情。
但现在性格分裂之后,也无疑会让石之轩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多变,也更加可怕。
石之轩举着茶杯,抿了一口茶后,突然转头看了高长生一眼。
“好敏锐的感知。”高长生内心一动,迅速收起情绪。
“见过裴侍郎1
一旁的杨玄感拱了拱手,高长生也同样附和了一句。
两人的称呼都一样,裴侍郎。
虽然石之轩口称贤侄。
但无论是杨玄感还是高长生,显然都不会那么轻易认下叔侄的名头。
更不用说,高长生还知道对方的隐藏身份。
“唉,遥想当初高公和杨公的风采,转眼之间,却是故人已逝。”
“不过两位贤侄都如此出色,也算是能告慰两位的在天之灵了。”
石之轩连连感叹。
杨玄感皱了皱眉,露出了不适之色。
高长生同样也是撇了撇嘴。
“唉……”
石之轩就像是没有发现一样,自顾自的喝着茶水,而后又是一叹。
“不知裴侍郎刚才所言是何意?”
高长生率先开口。
石之轩此人因为身体原因,行为做事虽然无法估计。
但此番突然出现,肯定还是有着自己目的的。
高长生不愿意浪费时间,索性直接挑明。
石之轩挑眉看了高长生一眼。
高长生则是举杯回了一个微笑。
刚才是不知对方身份,所以心中猜疑。
现在知道了是石之轩,高长生也迅速恢复了平静。
石之轩当然可怕。
警惕归警惕,但高长生也不至于畏惧。
首先这里是大兴城,就像高伯说的,高家就算落寞,也不至于怕了一个石之轩。
再说了,石之轩天赋强,高长生也不弱,还有着金手指帮助,更加不至于怕了石之轩。
事实上,就算是现在,以他的实力,或许还敌不过石之轩,但全力爆发下,脱身也不困难。
高长生的回应,石之轩自然也看到了,他倒也没做表示,只是微微一笑,然后开口道:
“刚才杨贤侄说和氏璧是传说,没出现过,并不存在,其实不然。”
两人同时抬起了头,看向石之轩。
“事实上,和氏璧曾经出现过。”
“当年太公姜尚垂钓于渭水,恰巧遇到了西伯侯访贤1
“此事想必两位贤侄都听过吧。”
两人点头,姜太公钓鱼之事,自然人尽皆知。
“呵呵!后来,西伯侯姜太公为军师,之后则是武王伐纣,鼎定乾坤。”
“大周建立之后,太公曾赠武王一物,以镇大周国运1
“而那物品,正是人皇之玺,和氏玉璧1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