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46章 建文帝以及李景隆的谣言

      感谢“唯恋相思(><”“喜欢侏獴的韦德龙”“予你同行2015”“元始天王”“道友,贫道这厢有礼了”“枫叶卡西尼”“银明君”“客客气气的凯莉.达克”“爱离11”“桑呐”的打赏。
    祝各位身体健康,财源广进。
    ——————
    【听闻应天不知寒,大雪龙骑下江南!】
    【南京城破,朱棣会怎么对待自己的大侄儿呢?】
    【朱允炆并没有把选择权给朱棣,南京皇宫燃起大火,朱允炆不知所踪,从此建文帝的去向不仅困扰朱棣,直到现在,仍然困扰着我们。】
    【广为流传的说法无非以下两种及其变种:趁着大火跑了,云游四海,甚至郑和下西洋都是为了找建文帝。
    当然某些影视对此改编:朱允炆跑到太庙跪在朱元璋的画像前磕头,头磕下去地板砖碎了,打开一看里面藏着一个盒子,盒子是里面是一封书信,大概意思如下:咱就知道你个鳖孙不行,赶快跑吧。
    书信下面是一把剃刀和朱元璋当和尚时候穿过的僧袍。
    朱允炆拿起刀就开始给自己剃度,穿上僧袍装成僧人趁着南京大乱,一跑了之。】
    【对于这种说法,无法评价真假,毕竟建文帝始终没找到。】
    ————
    大明应天府
    朱标缓步准备向外走去,突然又退了回来。
    朱元璋忍了又忍,没有开口大骂。
    咱还活着呢!你居然想去太庙找咱的画像?
    你是不是傻?
    你是不是想当皇帝了?
    一想到这里,朱元璋又呵呵乐了起来,哎呀,标儿终于想通了,快过来,咱把龙袍给你穿上。
    朱元璋随即又哈哈大笑起来,搞得旁边马皇后一头雾水,伸手摸了摸朱元璋额头。
    秦王、晋王也是向外走去,朱元璋一声大呵。
    “干啥去!!!”
    二人唯唯诺诺的解释道是想去太庙看一眼。
    朱元璋发问:“宫内若是有咱的画像,很正常!”
    “可若是太庙有咱的画像,你们知道意味着什么?”
    秦王心急口快:“说明您死了?”
    连忙捂住嘴巴,跪地请罪。
    不料朱元璋笑呵呵的将他拉起来。
    “哎呀,我家老二变聪明了。”
    “可喜可贺,爹要好好奖你。”
    秦王不可置信。“真的啊,爹?”
    朱元璋点了点头,秦王笑了起来,谦虚说道:“哎呦,爹,我这不是随您嘛,天生就聪明。奖赏就不用了。”
    朱元璋一把将他拉进前来,紧紧按住肩膀,笑眯眯的说道。
    “必须奖,还要大奖特奖。”
    秦王开始期待起来,太子之位是不可能的,但若是奖我一些亲卫也不是不可以啊,将来造反的成功几率也大一些。
    “老四,去帮咱拿两根棍子来。”
    “咱好好奖赏一下你二哥。”
    秦王目瞪口呆,呆若木鸡,鸡飞狗跳,跳梁小丑。
    “爹,您笑面虎啊?”
    朱元璋也不怒,仍然保持着微笑。
    “老四,拿四根!”
    ————
    【第二种说法自然是说被朱棣干掉了,但由此衍生了很多有趣的说法,拾柒挑几种有趣的给大家说一下。】
    【no.1:朱棣进入皇宫,朱能跑来对朱棣说道:“殿下,建文皇上在大殿之上坐着等您呢。”
    朱棣走近大殿揉了揉自己眼睛:“朱能啊,你年龄太大眼花了,哪来的皇上,那分明是烤鸭。”
    朱能摸了摸头。
    “……是臣眼拙了,确是烤鸭。”
    “也不知道谁放龙椅上的?”
    “臣这就去放把火烤熟它。”】
    【嘿嘿,或许着名的南京烤鸭起源就来自于此。】
    ————
    大明建文四年洪武三十五年
    朱棣刚才还沉浸在朱能早逝的悲伤之中,拉着朱能絮絮叨叨。
    现在两相对视,相顾无言。
    朱棣指着天幕就要破口大骂。
    天幕雷击蓄能完毕,准备!
    “后辈你敢不敢再离谱一些!”
    “无耻,混蛋!”
    天幕评价:果然不愧是燕王,懂事。
    朱能劝慰道:“陛下不必恼怒,若真有此事,臣手起刀落就将谋害建文陛下的奸臣斩了。”
    朱棣看着朱能一本正经说瞎话的样子,伸手指了指朱能,哈哈大笑起来。
    ————
    【no.2:“我真傻,真的,”朱棣哽咽着说道。
    “我只知道乱兵们和蒙古人打仗时候会杀人;我不知道靖难也会有。”
    “我进了南京,看到了我的侄子,我又叫我的侄子朱允炆坐在皇位上批奏章安安心心的等我回来,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坐下了。”
    “我就在城里调兵遣将,收拾奸臣,把奸臣抓起来,打算杀方孝孺。”
    “我在宫殿之外叫他,他没有回应。”
    “进去一看,只见奏章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朱允炆了。”
    “各处去一问,都没有。我急了,让人四处去寻。”
    “直到小半天过去,几个人寻到紫金山,看见树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乱兵了。”
    “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衣服和身上值钱的东西都给扒光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卷奏章呢。”
    于是朱棣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起来。】
    【no.3:邱福率军先进入皇城,一刀就把建文斩了。
    朱棣怒骂道:“混蛋,你怎么能如此鲁莽!按照你的功劳,我本该封你为国公。但你犯下了如此滔天大罪,现在只封侯爵,望你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
    大明建文四年
    不远处的邱福也是傻了眼,怎么还有我的事?
    ————
    【no.4:南京城破,朱棣怕乱军惊扰到建文帝,派邱福前去皇宫保护建文帝。
    邱福大军先遣小队小队长王小二因为不熟悉皇宫,一不小心在皇位前绊倒了,手里的剑插在建文帝身上,建文帝死了。
    朱棣进宫,大怒:“弑君者死。”
    随即拔刀将王小二头发割下一束,又拍了拍王小二肩膀:“王小三啊,你哥哥为了孤战死了。咱现在封你哥哥为侯爵,你哥哥无后,这个侯爵你就继承了吧。跪下谢恩吧。”】
    ————
    大明建文四年
    邱福身后亲卫有一人瞪大了双眼。
    俺真叫王小二啊,俺也真有一个叫王小三的哥哥啊。
    侯爵啊!光宗耀祖啊!
    建文帝你千万别死,等我啊!
    ————
    【no.5:建文帝高坐龙椅之上,看着靖难军冲入大殿:你们好大胆子,叫反贼朱棣来见朕!
    靖难军不理,开始泼油。
    建文帝又喊:请叫燕王来见朕!
    靖难军继续不理,把油浇了建文帝一身。
    建文帝再呼:请皇叔入殿共商国事!
    靖难军扔了个火把,高呼:走水啦,走水啦!】
    【no.6:朱棣踏马进入南京城,一身戎装踏入大殿。
    建文帝目光空洞,呆呆地瘫坐在龙位上,方孝儒抱着言本,眉头紧蹙,欠身立于殿下。
    双方对峙了一段时间,朱棣喝退了所有的手下,退至大殿之外,一行人齐身跪倒。
    “臣救驾来迟,请皇上赎罪”
    空气好像凝聚了一样,刚才还在哀嚎的皇宫一时间如死一样的寂静。
    不知过了多久,大门吱嘎一声缓缓打开。
    朱能拽着满身是血手持短刀的方孝儒走了出来。
    “殿下!末将有罪,方才方孝儒突然拔刀连刺皇上数刀,皇上!殡天了。”朱能大声嚎哭起来。
    众人显然有些反应迟钝,转瞬操戈而起,将乱臣贼子方孝儒乱刀砍死,朱棣悲痛万分,安排好后事继位大统,下令诛方孝儒全族。】
    ————
    大明建文四年
    朱能对着朱棣打趣说道:“陛下,您看,我就说我会手刃奸臣吧。”
    一时间,笑声传扬,冲破了朱棣的淡淡忧伤之情。
    ————
    【就暂且分享这几个,如果喜欢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索。】
    【而相对于朱棣杀了朱允炆,我偏向于相信第一种,朱允炆跑了。】
    【为什么?】
    【朱棣必须得感谢一下江南文人,按照他们编排朱棣和靖难之战的情况来看,但凡有点蛛丝马迹表明是朱棣动的手,他们起码编个几百万字出来。】
    【这可是弑君大罪,除非是像商汤伐桀、武王伐纣,这种不叫以臣弑君而叫诛独夫。】
    【但朱允炆至少在江南文人心中可不是独夫,建文帝可是圣王啊。】
    【可江南文人却没有编排。】
    ————
    大明应天府
    文人总算是听到一个好消息。
    是的,至少和之前的相比,这个是好到不能再好的消息了。
    感谢后代,感谢后辈,感谢上苍。
    ————
    【那假如建文帝禅让能活下去吗?】
    【emm,大概率也不能。】
    【首先禅让的君主活下去的事迹确实有,但大多数造反的都是把实权君王杀了,然后立个傀儡再走禅让流程。】
    【汉献帝刘协早就是傀儡了,何况曹操的家底基本都是自己打下来的。】
    ————
    东汉末年
    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听着后辈言语。
    曹丕心中蠢蠢欲动、面露喜色。
    刘协痛哭流涕。
    曹丕看着哭啼的刘协越看越不顺眼。
    到底是哪里不顺眼呢?
    哦,原来是衣服不顺眼,他身上的衣服应该穿在我身上啊。
    父王要名声,有个屁用。
    都当魏王了,还有什么名声?
    白马之盟忘了吗?
    爹想当大汉征西将军,我可不想。
    从小没事爹就吓我,好不容易把爹熬死了,难道我就当个魏王?
    我应该当皇帝呀!
    至于刘协?
    养着呗,封个公吧,连千年后的后辈都知道他就是个傀儡而已。
    我又何必冒着名声毁坏的风险杀他,没必要。
    曹丕挥手让宫人撤去殿外,只留下自己和刘协。
    走上前去问道:“陛下,当皇帝累不累啊?”
    “要不要本王代劳?”
    刘协将眼泪憋了回去,鼓足勇气想反驳、大骂曹丕。但眼见四下无人,曹丕手还按在剑上,瞬间没了心气,又哭了起来。
    曹丕怒了:“还哭”
    “我就给你一炷香时间考虑!”
    “哭也要算时间的!”
    ————
    【其二,靖难之役说白了就是皇室内乱,朱允炆禅让了朱棣该怎么称呼他?】
    【太上皇?不仅差辈了也不合礼法。】
    【侄上皇?这不吉利啊,瞬间就想起石敬瑭的儿皇帝和刘崇的侄皇帝。】
    【那用二王三恪制度给朱允炆封个王、公、或者侯之类的行不行?】
    【也不行啊,二王三恪是新王朝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给予王侯名号,赠予封邑,祭祀宗庙,以示尊敬。显示本朝所承继统绪,表明正统地位。】
    【朱棣和朱允炆是同宗,朱棣要用二王三恪给朱允炆封侯,那不是明着告诉天下自己是造反的吗?
    何况用二王三恪就意味着朱棣必须要改国号,朱棣敢改吗?
    比如改国号为燕。
    他敢改,宗室亲王、野心家可就要打起旗号反他了。
    即便朱棣真的改了,也平定反叛了,死后他可就不是明太宗了,而是燕太祖了。
    如果下去碰见他爹怎么办?】
    【更假如要是有朱家人打起大旗反朱棣并且成功有一块地盘割据自立,那他们会怎么称呼朱棣一朝的各位皇帝呢?
    我想应该是伪燕太祖,燕文王、燕昭王、燕章王、燕睿王、燕纯王、燕敬王、燕毅王、燕肃王、燕庄王、燕贞王、燕悊(同“哲”)王、崇祯。】
    ————
    大明成化、景泰至崇祯年间
    文人们醍醐灌顶,思路犹如泉涌,纷纷感慨自己太没有想象力,还得是后辈,看看人家编的,再看看自己编的。
    撕掉,全部撕掉,就按着后辈这个思路写,哈哈,朱棣你就等着身败名裂吧。
    平行时空《十七评明史》:明史在我国历史上是公认的没有可信度,甚至比晋书的可信度还低。
    据不完全统计,在不同时期的明史记载中加起来,朱棣进入皇宫前总共派出约十万人互不统属的小分队对建文帝实施杀害,包括但不限于:火烧、毒酒、砍头、溺毙、活埋、吊死等等方式。
    而且按照他们的记载,经历这些的建文帝居然毫发无损,之后将皇位禅让给朱棣。朱棣改国号为燕,封朱允炆为延恩侯。
    并且朱允炆又再次经历了朱棣派遣人手所进行的数万次暗杀行动,并且成功躲过,还流亡到海外招揽兵马反燕复明。
    但我们都知道明朝就是明朝,朱棣就是明太宗,建文帝的尸骨就葬在南京城外。
    诸多文人的记载与史书完全相背不说,甚至他们互相之间的记载都完全不相同。
    十七觉得他们应该是在写话本小说而非史书。
    ————
    大明建文四年初
    齐泰、黄子澄失魂落魄,虽然从后辈开讲就知道败了,可真听到南京城破的消息,心里还是接受不了。
    自开战以来一败再败。
    燕军过长江。
    南京城没人守。
    皇宫大火。
    陛下不见了。
    齐泰缓步朝着南京的方向走去,黄子澄大喊。
    “尚礼,你要干吗?”
    “陛下是派我等来此募兵的,你要往何处去?”
    齐泰停下脚步转身看着黄子澄,哈,曾经我骂他是个废物,可现在看来我和他一样,都是个废物。
    “没用了,停下募兵,少死些人吧。”
    “若是早两年,或许还能搏一搏,现在只怕南京城内的官员都变换旗帜,准备迎朱棣进城。”
    “我回京城去陪陛下,陛下若是自焚我便随陛下而去,陛下若是要逃,我便护陛下出海而去。”
    齐泰双手作揖行了个礼。
    “黄兄可要一起?”
    黄子澄惊了,他居然不叫我废物了,他叫我黄兄哎,听见了吗?他叫我黄兄,哈哈。
    “愿与兄同往,同生共死!”
    而齐泰的估计并没有错,不止是南京,刚从北平南下的燕军早已经收到真定军团和德州兵团的请降信。
    ————
    【既然进了南京城,肯定要清算和封赏。】
    【在具体讲这两件事之前,先讲李景隆。】
    ————
    大明应天府
    徐达轻轻在李文忠耳边低语。
    “保儿啊,你看后辈对你儿子多好。”
    “不管讲啥都要先讲他。”
    “啧啧啧,我家可没这福气。”
    李文忠怒气冲天。
    不就坑你几样东西吗?咱不要了!鱼死网破吧,对着徐达呛声说道。
    “啊,是啊,确实没福气。”
    “一个当卧底被杀了,活着那个还死心塌地跟着建文。”
    “确实没福气!”
    徐达脸色变红,颇有关二爷温酒斩华雄的遗风。
    “保儿,你找死!!!”
    李文忠不慌不忙解释道。
    “哎,有气可别冲我撒。”
    “你想想,增寿是卧底的事是谁告的密?”
    “肯定是那群文官!”
    “辉祖又为什么死心塌地跟着建文?”
    “肯定是被文官忽悠了!”
    “你看,你两个儿子都是被文官害得,我儿子又被文人编排。”
    “咱们应该同气连枝、同仇敌忾啊,散朝了咱们把文官堵了,揍他们一顿!”
    “只要不闹出人命,凭你我和陛下的关系,无非挨顿骂的事,敢不敢干?”
    徐达攥紧的双拳缓缓松开,虽然有道理,但总感觉哪里不对?
    李文忠又道:“魏国公,你该不会是个娘们吧?怂了?”
    “怂了以后喝酒去小孩那桌!”
    “怂什么怂,干他丫的!”徐达一拍胸脯说道。
    ——————
    《午门血案考据——第三版》摘录:根据最新出土的明朝曹国公李景隆墓中记载其父亲李文忠生平的书简我们目前可以推断:
    午门血案武将一方是因为魏国公徐达不满儿子被文官出卖、编排,因此大规模串联武将勋贵,有组织有预谋的对文官群体的大规模打击报复。
    首任曹国公李文忠(李景隆父亲)曾数次劝阻徐达,并强调国有国法、可以向洪武帝申诉定夺,但徐达置之不理,李文忠因为同袍情义无奈之下不得已才参与午门血案。
    并且李文忠为了保护徐达,在洪武帝面前揽过罪责,向洪武帝强调是因为自己不满文官所以串联武将对文臣进行殴打。
    为了感谢李文忠的救命之恩,徐达向李文忠赠送黄花梨家具一套、洮砚、澄心堂纸、李廷圭墨、诸葛笔、东坡笔洗一套。
    但都被李文忠谢绝,据记载李文忠拒绝徐达时唱着《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徐达感动不已、泪流不止!
    并且根据墓中多篇书简记载:李文忠生前一再告诫李景隆,要遵守国家法度、要讲道理、轻易不可动刀兵。
    由此解答了一个困扰几百年的问题:即李景隆身为武将勋贵二代,为何突兀的弃武从文?
    ————
    【李景隆被称为卧底的谣言除去他屡战屡败,更多来自于另一个更着名的谣言。】
    【李景隆是靖难第一功!】
    【这个谣言怎么来的呢?】
    【李景隆因为开门投降的功劳,朱棣给他加了几个虚衔、一些俸禄,但并没有给任何实职。】
    【这个都能被拿来证明李景隆是卧底是我没想到的,靖难之役当中但凡开门投降的,都被朱棣加官进爵。】
    【李景隆本来就已经是曹国公了,已经加不了爵位了,所以加两个虚衔、俸禄很合理,和其他开门投降的待遇是一样的。】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燕王即帝位,授景隆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
    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咸不平。】
    【你们能不能查一查,光禄大夫和左柱国只是荣誉虚衔,所谓的增俸禄千石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概率是宝钞。】
    【明朝的宝钞,懂得都懂。】
    【这和发张不要钱的奖状有什么区别?】
    【最重要的就是最后一句:朝廷如果有大事发生,朱棣召集众臣议事,李景隆是站在班列之首的位置并且有发言权。】
    【但是你们能不能翻一下明朝的制度再来造谣啊,明初不说是以武治文,起码也是文武并用,而且武将的地位略高一点。】
    【李景隆是皇亲国戚,又袭了曹国公的爵位,按照明朝制度,他本来就应该站在班首啊……】
    【李景隆恰好最后开门投降了,朱棣并没有合适的理由去削减他的爵位,并且因为他开门有功,无奈只能封赏一些不值钱的东西而已。】
    【《明太宗实录·卷十二》记载:以曹国公李景隆、尚书茹瑺、都督同知王佐、都督佥事陈瑄有默相事机之功,加封景隆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曹国公,增禄一千石,通前四千石,子孙世世承袭,赏银四百两、彩币四十表里、钞四千贯。】
    【所谓的默相事机之功并不是大家理解的什么暗中帮助之类,用临阵投降来解释或者用好听一点的说法叫做反戈一击。】
    【朱棣刚刚破城,人人都会担心遭到清算。所以赏赐曾经效忠朱允炆、又在战场上和朱棣正面对垒过的李景隆,可以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当朱棣把局面稳定下来之后,到永乐二年朱棣对李景隆的态度就变脸了,周王朱橚、刑部尚书、靖难功臣等先后上书说李景隆包藏祸心,朱棣随即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勋号,也不让他上朝面君,只能以国公的爵位赋闲在家。
    随后礼部尚书又上疏,说李景隆在家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礼,大逆不道!这一条就成为压倒李景隆的最后一根稻草,朱棣下令剥夺李景隆的爵位,把他全家软禁在家中,抄没家产。】
    【但李景隆虽然惨了点,但活的还挺长,被夺爵之后李景隆曾绝食十日,但却未死。活到了明宣德四年,不仅熬过了朱棣还熬过了大胖。】
    ————
    大明应天府
    李文忠咬牙切齿。
    不能怪燕王,谁继位对曾经的对手都是如此对待。
    也不能怪周王,是我儿子去抓周王在先,人家得势了肯定要报仇,理所应当。
    更不能怪人家靖难功臣,我儿与他们几场大战,不知杀了人家多少同袍,人家报仇也是理所应当。
    那只能怪你们这群该死的文官了,削藩是你们提的,让我儿出征是你们提的,打了败仗编排我儿的还是你们,靖难成功了又是你们文官上书报复我儿。
    哼,等会散朝我去陛下那里顺几根棍子,我打不死你们!!!
    ————
    大明建文四年
    正在为李景隆编写自己奋不顾身、卧薪尝胆故事的文官们,又接到了主人的新任务。
    按照太祖语气写二封圣旨。
    一封是让燕王登基的。
    另一封是让李景隆忍辱负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