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六百五十五章 滔天

      墨韵坊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依靠着《三国》打下的基础,依靠着大晋时报的国民性,在这两年时间,一举成为了大晋最大的书局,旗下的写手多达三十余人,很大程度可以影响舆论走向。
    曲灵赶到这里,便让人去请沈樵山,想要由他亲自执笔,写出一段高水平的、足够鼓动人心的文章。
    沈樵山是当世鸿儒,如今又是太学宫的先生,他足够有能力带动读书人,由点及面把这个消息传遍神京。
    大晋时报明日不出其他板块,只出军事板块,专门写西北的大捷和踏平蒙古、封狼居胥的伟业,同时再渲染如今神京之艰难,描述皇太极趁虚而入。
    唯有这样,才能把大晋百姓的血性全部调动出来,让所有人参与进这一场守卫战中。
    忙碌了足足一夜,直到第二天大亮,曲灵才终于放心地看着刚印刷好的大晋时报,朝着神京各地发送。
    她并不疲倦,反而心中憋着一口气,看向东方,那里已经传来了战鼓的声音。
    这一次的战鼓声尤为持久,同时号角也吹了起来,东虏九万大军,终于开始朝城楼聚集推进。
    守将们看到对方这个阵仗,就已经明白,女真要动真格的了。
    攻了四五天了,百姓消耗光了,守将们的武器资源和体力,也落到了低谷,这是皇太极最好的机会。
    “不顾一切!杀上城楼!然后里应外合,打开城门。”
    “先登城楼者,官升三级,赏银一千两。”
    “协助打开城门者,关升四级,赏银三千两。”
    皇太极骑在马背上,提着金色的弯刀,大声吼道:“儿郎们!征服大晋!踏平神京!为先皇报仇!”
    “杀!”
    九万大军全部朝着东方城门杀去,两个巨大的攻城车有数丈之高,数百人推着这个庞然大物靠近城楼。
    女真的战士沿着攻城车内部的梯子,走上了顶端,直接杀了上去。
    云梯也很快搭了上去,众人前赴后继,悍不畏死。
    他们都是东虏的精锐,常年作战,能力极强,而大晋的守军,本就是还不成熟的兵丁,面临了四五天的血战,精力体力大不如前,的确不是女真的对手。
    大战终于开始了,而且是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双方都是拼命,杀得很是凶残,每一刻都有数不清的人倒下。
    宋山敖亲自上阵了,他知道这是最关键的时候了,提起了自己的大刀,怒吼道:“大晋的英雄们!保护神京!保护天下!为死难的同胞们报仇!”
    血战,在阳光下进行,喊杀声震撼了整个神京。
    而神京城内,另一场震撼也席卷而来。
    大晋时报最新消息,卫国公在西北成功打退了蒙古大军,并率领大军北上,全歼蒙古大军,踏平草原,深入漠北,火烧蒙古圣城,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多么动人心魄的一个词啊!
    北方防了蒙古上百年,吃了无数的亏,如今终于血仇得报了。
    尤其是一些陕西、山西来的百姓,听到家乡安全、蒙古全灭的消息,简直兴奋得无以复加。
    “卫国公!我就知道卫国公可以做到!”
    “封狼居胥啊!踏平蒙古啊!谁敢说我们大晋打不过外族!”
    “卫国公正在回来的路上,只要他回来了,这群东虏狗算个屁,全部都杀了!”
    在太学宫儒生的推动下,这个消息在短短的一个时辰内,便传遍了整个神京。
    无数的百姓沸腾了,他们游走在大街上,疯狂传递着这个消息,生怕还有人不知道。
    各大酒楼、茶肆生意直接爆满,无数人涌了进去,把酒言欢,痛快畅饮。
    不止是百姓,连诸多官员捕快、王公大臣都知道了这个消息,一时间也是激动万分。
    实际意义上,蒙古的平定让他们的地位更加稳固,情感意义上,这么多年憋屈太久了,这次直接给对面杀穿了,那简直不要太爽。
    “守住!只要这一次守住!大晋就稳了!”
    “周元这小子,虽然可恨,但还真是有本事啊!”
    满朝文武都在议论,内阁之中,杨国忠却眉头紧皱。
    “不知道能不能撑得过去啊!”
    他心中十分忧虑,城楼的形势他一直关注着,大军连番作战,如今是以最疲倦的姿态面对东虏大军,很有可能会抵挡不住。
    邓博尺沉声道:“无论如何也要撑住,周元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了,皇太极也是心急如焚,否则恐怕还要围一段时间才是。”
    王伦道:“七万人打光了,神京还有数十万男人呢。”
    邓博尺瞪眼道:“他们?王大人高估这些百姓了,他们见到兵只会逃命,又有几人有勇气站出来拼杀呢?”
    王伦道:“所以需要人带着他们,我的建议是,让神京府尹派出捕快,乔装成普通百姓,煽动一下,号召一下。”
    “此计可行!”
    杨国忠当即道:“万民抗敌,大晋同心,我们神京数十万男儿,还挡不住一个皇太极么!”
    邓博尺苦笑道:“杨阁老,百姓若真有那么大的勇气,那我们大晋也不至于被压着打这么多年了。”
    “如今不同了。”
    杨国忠淡淡道:“邓大人应该去看看街头巷尾,看看那些百姓此刻在做什么。”
    “大晋时报办了两年,一定程度上启发了神京百姓的明智,如今封狼居胥的消息传来,那群男人恨不得立刻杀到蒙古去,也搞一场祭天仪式。”
    王伦点头道:“正是如此,民族的血性正在觉醒。”
    邓博尺站了起来,郑重道:“既然如此,那便立刻行动吧,城楼上情况很是严峻,大批的东虏人杀了上来,又被杀回去,已经陷入了阵地争夺战了。”
    “一旦东虏人下了城楼,打开了城门,那一切就完了。”
    正如他们所料,此时此刻,东方城楼之上,由于守军力量的不断削弱,他们已经无法挡住以逸待劳的东虏战士了。
    这些人冲上城楼,提着刀就是一阵乱砍,然后便被围杀至死。
    但随着更多的东虏人冲上城楼,守军要清理他们就变得更加艰难,战争的局势在不断转换。
    “不能让他们下去!守住缺口!”
    宋山敖提着刀一路杀了过去,他现在最怕的就是东虏人进入城内,帮忙打开了城门,让东虏的马冲进来就没得打了。
    “草,痛快!”
    洪波将身上的尸体推开,艰难站了起来,扯着嗓子喊道:“兄弟们!是时候证明我们五城兵马司也是正规军了!我们不比任何人差!”
    “提起你们的刀,把东虏鞑子的脑袋给我砍下来啊!”
    他视死如归朝前冲去,身上带着伤,早已染满了鲜血。
    “老洪你慢点!”
    罗坤连忙带人跟着他一起杀过去,他生怕这位老友做傻事。
    柳大光则是看向北方,用力擦了擦眼睛上的血,视线一片模糊,他几乎都快看不清了。
    不行,要坚持!
    坚持到周老大回来!
    五城兵马司这次没给他丢人,他一定会夸我们的。
    “杀啊!”
    柳大光大吼出声,用布把刀紧紧缠在手上,朝前杀去。
    而与此同时,城内的人捕快化作平民,也开始活动了。
    酒楼中,看似微醺的中年人将酒碗猛然砸在地上,醉声喊道:“卫国公带着将士们在北方杀穿了蒙古!镇国公带着将士们保护神京!如今卫国公还没回来,神京都快要守不住了,咱们还在这里喝酒,胡吹海吹。”
    “老子才不做这种孬种!老子要上城楼!杀鞑子!”
    “是爷们儿的就跟老子走!帮镇国公守城!绝不让东虏人杀进神京,祸害咱们同胞!”
    他这一吼,真正喝得半醉的壮汉们,心中猛然一震。
    “你娘的!就你是爷们儿!老子难道不是?”
    “不就是杀鞑子吗!算老子一个!”
    “身为爷们儿,老子绝对不会在这个时候当缩头乌龟。”
    十来个汉子就这么走出了酒楼,更多的人面面相觑,纷纷大吼了起来,也跟着跑了出去。
    神京城到处都是喊叫声,在血性的觉醒下,他们燃烧出了自己的怒火,都朝着东方城门跑去。
    十来个人,百来个人,一千多人,数千人…
    规模越来越大!气势越来越磅礴!
    “保卫神京!义不容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太学宫的书生都站了出来,喊着激动人心的话语,让这些神京的汉子们,都怀着满腔的怒火,卯足了狠劲儿。
    “国难当头!是男人就该站出来!”
    “神京以东死了好几万百姓!全是这群狗贼杀的!男女老幼他们都不放过!”
    “如今都打到我们头上来了,我们能忍吗!我们能他妈的当缩头乌龟吗!”
    没读过书的人,说话自然是要粗犷很多,他们不太会说什么义不容辞、天下兴亡这种官面子话…
    他们就知道,这个时候一定要站出来!
    去干死那群异族畜生!
    “小萍…你皮肤愈发水灵了…”
    “水灵你亲娘!这时候了还玩嘴甜这一套?你要是敢去守城,老娘一个月不收你钱!”
    青楼之中,有人说着话。
    “娘子,如果我没能活着回来,告诉咱儿子,他爹虽然穷,但不是孬种!”
    陋巷之中,有人提着斧头大步走了出来,他没有回头看站在门口抱着孩子的女人。
    “爹!你也要去吗!”
    一座贵族府宅中,一个五六岁的孩童看着自己的父亲。
    而这个身材肥胖的中年人则是咧嘴笑了笑,道:“你小子平时不是说,希望你爹是个大英雄吗?老子这一回,做英雄给你看。”
    他带着一众奴仆,走出了府门。
    六大巷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在这繁华的街头,裘远仁大声道:“咱们九大帮会如今日子过得好,一赖于陛下圣明,二赖于卫国公栽培,三赖于我们自身的努力!”
    “如今这群东虏鞑子想要把这一切夺走,他们是痴心妄想!”
    “我裘远仁敢赴国难,敢上城楼拼命,兄弟们若还认我这个龙头老大,便提着刀跟老子走!”
    “以前欺压良善,算什么本事,现在咱们守护国家!”
    无数的神京百姓,聚集成了浩浩荡荡的巨浪,这一股足以滔天的巨浪,朝着城东席卷而去。
    看到这一幕,邓博尺目瞪口呆。
    他回头看向杨国忠,喃喃道:“杨阁老,我们…我们的百姓,是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
    杨国忠道:“自古如此,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