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 112 章 不孝不悌

      绣娘和吴蔚二人共乘一骑,马鞍上拴着一只尚未成年的小黄牛,在后面亦步亦趋地跟着,牛的身上绑了一个布搭子,里面放了文房四宝和一些书本。
    第一次骑马的绣娘很高兴,像个孩子一样指着周围的景物给吴蔚看。
    吴蔚坐在绣娘身后,寻着绣娘指着的方向看去,也露出笑颜。
    小牛的名字叫阿黄,是绣娘起的。
    马儿的名字叫丑丑,是吴蔚起的。
    绣娘和吴蔚买完马后又在清河县留了一日,找人打听了张成家的位置,递上了拜帖,于次日清晨见到了张成,张成见到吴蔚很是高兴,二人说了不少话。
    张成告诉吴蔚,等他的同僚送来吴蔚的“户籍”,吴蔚就可以正式落户在清河县了,到时候张成会差人把迁令送到小院,今后每月吴蔚要回清河县一次,延期迁令。
    梁朝的户籍管理制度比较严格,从前吴蔚没有户籍反而自由些,如今有了户籍就要接受管理,以免再落成黑户。
    一次办完了所有事情,绣娘和吴蔚的心情都好极了,丑丑虽然品相较差,胜在温顺,速度不快耐力却不错,驮着两个人还能以匀速向前,感受不到太多的颠簸。
    二人走了整整一日,在日落西山前到了自家小院儿,吴蔚计算了一下路程,如果丑丑只驮一人,速度应该能再快一些,天未亮就出发,天黑前应该能回到小院,不必在清河县滞留一夜,如此甚好。
    吴蔚把阿黄和丑丑栓到后山,由着它们悠然地吃草,次日清晨李大姐一家来时,看到家中新添了两只大牲口,都高兴的不得了,如今驮粮食的牛也有了,再不用愁了。
    绣娘和吴蔚家的田地,秋收已经在进行中了,再有两日就能全部收完。李大姐口中得知,柳老夫人也参加了地里的秋收,她虽然年纪大了,干活不如从前那般麻利,却也是尽了一份力的。
    听完李大姐说的,吴蔚和绣娘对视一眼,若有所思。
    对于柳老夫人,吴蔚多少是有些不满的,若不是她的纵容和无视,柳翠翠也不会跋扈至此,绣娘也不会受了那么多的委屈。
    但几日接触下来,吴蔚发现柳老夫人并不是纯粹的“装聋作哑”,她的性子是真的很老实,吃穿用度一概不见她计较,默默做活从不邀功,也难怪绣娘从前常说他们家被村里人欺负了半辈子
    当天中午,绣娘就打开了一匹全新的靛蓝色布料,裁剪开来做起了衣裳,吴蔚知道绣娘的心思,只是趴在绣娘身边陪着。
    这几天折腾下来,吴蔚感觉自己的腰椎又在隐隐作痛了,必须要养好了才行。
    转眼又过了三日,地里的庄稼全部收好了,李大姐笑得合不拢嘴,她们家的余粮已经见底了儿了,要不是蔚蔚家供饭早就难以为继了。
    纳税是比较有趣的,吴蔚全程参与了。
    梁朝税法公道,直接从农户手上征粮而不是征银,不同的作物征收的比率也不同,细粮征收的比率少
    一些,粗粮多一些。
    本作者请君莫笑提醒您女仵作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若是征银,那就涉及到需要农户们把粮食先卖了,再统一铜板换成银子,变数很大。若是中间的粮商稍微压压价,百姓们就要吃苦,再遇到铜钱贱,银子贵的年头,那农户们很可能一年百忙了。
    按照比率,吴蔚家的几亩地需要交纳六百斤的粗粮,由牛车拉着没脱壳的粮食到村里进行脱壳,装袋,称重,记录在册后入库封存,等待朝廷的人来收。
    缴粮时还遇到了张水生,张水生会打算盘,负责算数。
    入册则由村长亲自执笔,里正监督,公开称重,半点也不会错的。
    缴完了公粮,才轮到自家分粮,按照约定是一人一半,两家各分到了四百多斤的粮食。
    吴蔚和绣娘粗粮吃得少,决定到市集上去把粗粮卖了,买细粮回来,李大姐家则是不用的,细粮金贵她们吃不起,最多也就换个十斤白米,留着招待贵客用。
    吴蔚粗略算了一下,在蓝星现代的一家三口一年大概需要两百斤大米,李大姐一家都是重体力劳动者,食量自然要大些,这四百斤粮食虽够她们吃,可熬到明年秋收也剩不下太多。
    想到这里,吴蔚不禁感慨农民的不易,佃户更是不易,自己已经算是非常有良心的主家了,分出去的粮食也仅够李大姐家最低的生存需求,市面上佃户能拿到三成就不错了,这些佃户累死累活干了一年,还可能吃不饱饭,这还得建立在一家人都无病无灾的前提下。
    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是日,风和日丽,天朗气清。
    吴蔚和绣娘共乘一骑,小黄牛拉着粮食,车上坐着柳老夫人和赶车的李大姐,一行人往市集去了。
    柳老夫人穿了一身全新的靛蓝色襦裙,在李大姐的带动下,苍老的面庞上也露出了一抹笑容。
    牛车满载,速度不快,走了两个时辰方到市集,吴蔚把大黄和丑丑放到棚子里去寄存,给了小二五文铜板,让它们吃饱喝足。
    绣娘则找来了米庄的伙计,推着车子把几袋粮食拉走了。
    刚经历了秋收,市集上人声鼎沸,辛苦了大半年的农户们纷纷带着自己的收成前来,有粗粮兑换细粮的,也有用粮食换些银子买生活必需品的。
    各大米庄都在门口挂了一个板子,上面写了各种粮食的收价和售价,公开透明,童叟无欺。
    吴蔚和绣娘家的粮食被倒在米庄的桶里,换了一百斤的大米,吴蔚又买了一袋白面,李大姐也用一袋子粗粮换了差不多十斤的白米。
    “李大姐,就先把米存放在粮庄吧,咱们到市集里去逛逛。”
    “哎,好,你们还要买什么,我来拿”
    绣娘来到李大姐面前,将一个荷包交给李大姐,说道“李大姐,这是二丫给我们看院子,喂狗,喂鸡,收拾菜地的工钱,咱们事先谈好的,一共是一百三十文,中间我有段日子时常不在家,家里都靠二丫料理,这孩
    子帮了不少忙,就按照二百文了。”
    李大姐哪里肯要
    连连拒绝道“这哪成呢你们供我们全家一顿饭,精米白面供着,还顿顿有肉,再也找不到这样好的东家了,不过是看个院子,不能收钱”
    李大姐说着,就把荷包往绣娘的怀里塞,绣娘撕扯不过,把求救的目光投向了吴蔚,吴蔚接过荷包,郑重说道“大姐,我知道您是个靠本事吃饭的要强女子,可咱们之间除了主顾的关系,还有一份姐妹情谊不是么你看看家里的三个孩子,大丫穿旧的衣裳给二丫,二丫穿小的衣裳给三丫,你们都是干辛苦活的人,那衣裳补丁套着补丁,到二丫身上就不太行了,三丫都快衣不蔽体了。到底是三个姑娘家,孩子也一天天大了,哪能这样我和绣娘看着心里也不是滋味,这个钱你就是不要,我和绣娘也打算给你们买些布匹,回家去做几身新衣裳给孩子们换上,过个体面年,你还是拿着吧,这是二丫靠自己的劳力赚的”
    听完吴蔚的话,李大姐这个刚强的女子眼中涌现出泪花来,用双手捧着,接过了荷包。
    “是我这个当娘的不好,她们跟着我受苦了。”
    绣娘劝道“大姐别这么说,再也见不到您这样好的母亲了,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是呢,绣娘说得对,谢谢了,谢谢你们。”
    最后,吴蔚一行人买了八匹布,十斤棉花,两袋子盐巴,还有一些吴蔚需要的草药和材料,满载而归。
    李大姐买了一匹土黄色的粗布,绣娘又送了她两匹青色布料和五斤棉花,或给孩子们做冬衣,或做两床厚实的被褥,好度过冬天。
    一晃又过去了一个月,吴蔚的户籍落定,迁令也送来了,同来的还有另外一封给张水生家的信,里面写的是张水生和柳二娘子之子的名字君卓。
    “谦谦君子,卓而不群”之意。
    不过这个名字太雅致,张家二老担心孩子娇惯不好长大,就起了个小名,叫“柱子”,有撑起门楣之意,且柱子结实,好养活,孩子没开蒙前就先叫小名。
    吴蔚在县城订了些材料,准备过几日请人搭个马棚和牛棚,还在山上选了一处好地方打算开凿个山洞出来,柳老夫人却病了。
    消息一出,坐满了双月子的柳二娘子来到了绣娘和吴蔚的家,照顾柳老夫人。
    柳老夫人已在绣娘住了三个月了,养胖了不少,脸上的皱纹都浅了。
    此时却只躺在炕上默默流泪,任两个女儿如何询问,老人家也只是叹气,什么都不肯说。
    柳二娘子和绣娘对此一筹莫展,吴蔚的心里倒是明白,只是有些话,她作为外人不好点破,便请张水生出面将回春堂的老郎中请来给柳老夫人瞧病。
    老郎中捋着胡须对众人说道“老夫人得的是心病。”
    柳二娘子急道“老先生,这心病该怎么治啊您倒是给开个方子”
    绣娘见吴蔚一脸了然,心中也有了答案,拉着柳二娘子进了西屋,关上门窗,坐到炕沿上,轻声问道“娘,你是不是想回家了”
    闻言,柳老夫人猛地睁开眼,眼泪又流了出来。
    柳二娘子也明白了,问绣娘“大姐不是说忙完秋收就来吗”
    绣娘用目光示意柳二娘子收声,听到柳二娘子的话,柳老夫人又把眼睛闭起来了。
    “他们”
    “二姐”
    柳二娘子闭了嘴,眼中的惊愕却怎么都散不去
    继承了柳家全部家产的柳翠翠两口子,竟然不打算要这个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