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发明煤球
孙晓根思考了良久,也没有想出应如何做这个模具,他长叹了一声,想道:如果确实做不出打蜂窝煤的模具,就只好用手捏了,虽然手捏的煤球难烧点,但总比烧柴强。
等两人把所有的煤块都磨成了煤粉后,把磨好的煤粉用箩挑着回到铁匠铺。因为两箩煤粉很重,孙晓根没敢用扁担挑,用了一根大竹子来挑,那竹子的口径足有碗口大。等放下煤孙晓根真勾勾地望着竹子,脑中闪出一个念头:用竹筒不是可以代替铁管吗?
真是踏破铁蹄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雷晓飞喜出望外,高兴地大呼了一声。孙晓根的叫声,把刘出言吓得一跳,差点倒在没摊上,她疑惑地瞪了孙晓根一眼,孙晓根吐了下舌头,连忙摆手表示无事,然后转身飞快地找木匠去了,他得招人帮他做模具。
飞来半天劲总算到一个王木匠,跟他说了老半天,王木匠还是摇头表示不明白。孙晓根没法,只好先拉他到后山去挑选竹子。
王木匠按照孙晓根提供的各种口径,挑选好老竹子,两人合力把竹子伐了,拖回王木匠家中。
竹子拖回来后,孙晓根先从碗口大的竹子中,锯出一段竹筒,然后让王木匠找两块硬木板,按竹筒的内径和外径各制作一块“圆木饼”,自己则按想好的尺寸选裁起竹子来。孙晓根选裁了十根直径一公分左右,长八公分的竹子,准备用来制蜂窝煤的煤眼;又选裁一根五公分直径左右的竹子把全部的竹节打空,用来做模具的杆;最后再选裁一根三公分直径左右的竹子,用来做出煤球的推杆。
孙晓根做好这些工作后,王木匠的工件也完成了。孙晓根就把十二根用来制煤眼的小竹子,按需要的分布,均匀地镶钉在大的“圆木饼”上,然后在小的“圆木饼”上,按小竹子的位置划好十二个洞,叫王木匠把划线的位置掏空,让小竹子能顺利通过。
孙晓根自己把剩下的竹子拼装成型。等王木匠完工后,孙晓根再把王木匠的工件也装了上去。这样,制蜂窝煤的模具就完成了。孙晓根yy地想:这应该是当代人使用的第一个制煤工具吧,我真天才。
模具做好后,孙晓根检查、调试过后,还算比较满意,就吩咐王木匠对模具的一些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加固,自己去找张师傅做烧蜂窝煤的炉子去了。
王木匠看着这个不知是什么的新奇东东,虽不知它有何用,但却也没有出言相询。因为这孙晓根看起来斯文得很,不想是捣乱的主,何况他还是吴所正的同伴。王木匠相信他不会做无用的东西。王木匠就按孙晓根的嘱咐,一丝不苟地对模具进行了加固。
在孙晓根前世,平常人家中烧蜂窝煤的炉子有固定的,有移动的,有单眼的,有三眼的。固定和移动都是用同样的炉胆,而单眼和三眼的炉胆就不同,孙晓根师傅就是想让他帮做炉胆,模具已经决定了煤球的大小,他根据煤球的大小让钱师傅做单眼和三眼的炉胆各一个,铁匠师傅问明了要求后爽快地应允了。
孙晓根再回头到王木匠家时,王木匠已将模具加固好,孙晓根又请王木匠帮做炉壳。在孙的前世,人们普遍喜欢用移动的蜂窝煤炉,移动煤炉的壳一般是用装东西的铁皮桶做成。但在古代,哪里有什么铁皮桶?雷晓飞只好让王木匠帮做两个类似木桶状的炉壳,用一节竹筒做炉门,炉门盖也用一段带节的刚好套进炉门的竹筒,中间夹层混泥土防灼烧。孙晓根把式样、要求交待清楚后,才拿着蜂窝煤的模具回铁匠铺。
回到铁匠铺,孙晓根就着手和煤。蜂窝煤是用煤粉、黄泥和水按比例和在一起做成的,具体的比例他也也不清楚,他只知道黄泥是用来增加粘性的,燃烧就当然要靠煤粉了,没有黄泥只靠煤粉就做不成球,而黄泥太多了,蜂窝煤又不耐烧。所以孙晓根决定先从1o%黄泥的比例试起,试到做得成煤球为止。
孙晓根动手按1o%黄泥的比例和煤,和好后试做了几个煤球,太松了,煤球才从模具中下地就散了。他又调高一点黄泥的比例,还是不行。试了几次后,直到用2o%黄泥时,煤球终于成型了,孙晓根才松了一口气。
正好赶上吴宝定不出工的日子,于是叫上几个工人把全部的煤按试成功的比例和了,然后,孙晓根用模具把和好的煤打成蜂窝煤球,一个接一个地排列着打在空地上,让它晾干。
街坊邻里聚齐了来看孙晓根表演,惊奇地看着孙晓根一按一推就变魔术似的搞了个黑饼出来,黑饼碗口大,也像碗一样高,每个饼中有十二个同样大小的孔,黑饼的表面光滑,黑得亮,看上很精致很好看,只是不知是用来做什么的。
王木匠就简直是震惊了,他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他有份参与制作的模具,原来是这样用的,从模具里出来的东西大小完全一致,就像一个个孖生兄弟。而且看来这个模具还简捷好用,不一会就已经出了成行成列的“孖生兄弟”。
做好煤球(饼)的第二天,王师傅的炉胆和王木匠的炉壳也已经完工。孙晓根拿来自己开始组装,当时还没有水泥,当地人是用一种叫“观音土”的白色泥土当水泥用,孙晓根先用“观音土”在木炉壳中铺底,然后用碎石、沙和“观音土”在炉底上筑个窝,窝口跟炉胆的内径一样大,窝口还横了两根从张铁匠那里要来了细铁,把炉胆叠在窝上与炉壳高度平齐,再用碎石、沙和“观音土”把空隙塞满,这样,炉子就完工。
孙晓根把做好的两个炉子放在空旷处晾干时,这做煤球的工程已大功告成,剩下的工作就是等炉子干透后试炉。孙晓根有九成把握这煤球的工程会成功。
做完炉子后,孙晓根找了个矮凳坐下歇息,他打量着自己刚做好的炉子起呆来,他yy地想着:以他在前世小时候的情形来看,蜂窝煤因为使用方便,很容易被人们接受,特别是在砍柴不方便的地方,如城市等。而且蜂窝煤普及的度也很快,自己掌握了这门独家技术,就像找到了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如果现在把它推广出去,自己组织一班人专做蜂窝煤和煤炉,相信不久以后,自己就会成为大明帝国的富。
不过,很快孙晓根就否决了自己的想法,要大批量生产蜂窝煤,单磨煤粉这一工序就过不了关,最好是免去人力这个环节,产能才能提升,而现今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条件,这只会下金蛋的鸡只好先养着,等时机成熟了再让它下蛋。当然他的目的也不是一辈子做煤球生意,而是赚点生活费,再引起官府的重视。
煤和煤炉都晾干后,孙晓根与张铁匠商量,在他的铁匠铺试一试煤炉的功效。张铁匠欣然同意了。
一大早,孙晓根就燃起煤炉来。雷晓飞按前世的式样,把炉胆做成三个煤的高度,他先用一个蜂窝煤垫底,然后用砍成小块的带松香的松柴,铺在煤上点燃,等松柴烧红后再叠加上一个蜂窝煤,一阵浓烟后,煤燃着了。
孙晓根在煤炉上放了一个加入水的锅,烧起开水来。半小时左右,水开了,孙晓根挪开锅一看,两个煤正烧得通红,他把两个煤的孔对正,又加了一个煤,再把一锅汤底放去,因为炉子正红,这次十五分钟左右就开了。他把炉门封起来,过一会,火就弱了,正好能保持汤滚,达到了文火的效果。
成功了,孙晓根挥拳朝空击了一下,心花怒放,这项明的成功,不单能替铁匠铺省下了一个劳力了,还让孙晓根积累了一条生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