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927章 我成基命,今天要当魏徵!

      御史们率先发难。
    从朝鲜、大同战事,以及陕西民乱开始说起。
    然后对卢象升、赵率教、洪承畴进行弹劾。
    有理有据,冠冕堂皇,振振有词。
    其实,卢象升和洪承畴都是文官。
    可他们都是‘重武’的支持者,属于文官集团的叛变者。
    弹劾他们的,正是为了打击武臣。
    兵部尚书李邦华,以及勋贵、武臣,纷纷下场反击。
    文官中的重量级大佬也随即出手,将事情引申到‘重文抑武’的祖制上。
    并将建奴攻占朝鲜、林丹汗进犯大同的事情,同兵政改革联系在一起。
    对于东江镇、辽西、独石城等大捷,也有提及……那些都是武将的本分,该赏的也都赏了。
    文官们的言语中,处处都是江山安危,声声都是黎民福祉。
    一时间,朝堂上唇枪舌剑,刀光剑影。
    “文武分途,以文抑武,乃是祖制,岂能轻易改变?”
    “武人浴血沙场,乃是其本份,又怎能如此推崇武人?”
    “文,是治理国家之核心,而武只是应对外敌的手段,绝不能相提并论!”
    “武人粗鄙,只需出些蛮力,豁出去即可,可文官却是劳心劳力,二者岂能同日而语?”
    ……
    论嘴皮子工夫,大明的文官说自己是第二,绝对没人敢自称第一。
    再加上文尊武卑,是多年以来形成的风气。
    武臣、勋贵们的骨头,早就被打断了。
    万历初期,威震辽东的宁远伯李成梁、战功赫赫的戚继光,在给张居正写信时,要用‘门下沐恩小的某万叩头跪禀’作为开头。
    李成梁、戚继光都是如此,可想而知其他武将勋贵,在面对文官时会如何。
    有一牛姓副总兵,在给浙江巡抚张永嘉的信中,极尽卑微的写上了‘走狗爬见’四个字。
    文官将武将勋贵视为家仆,都已经成了惯例。
    又岂是短短数年的工夫,就能改变的?
    此时勋贵、武将们,又哪里有底气跟文官辩论?
    于是很快就败下阵来。
    兵部的官员同样也是文官,除了李邦华,没几个人愿意自绝于文官集团,于是纷纷偃旗息鼓。
    温体仁愁眉苦脸地站在那里。
    很显然,他这个百官之首的首辅,压不住场子,已经在廷议上失去了话语权。
    等这次廷议过后,即使百官不弹劾,他也坐不稳首辅这个位置。
    谁能想到,老温此时肚皮都快笑破了。
    上弹天,下弹地,中间还要弹空气,你们祖上是弹棉花的?
    使劲儿弹吧!
    等会儿,把你们的脑浆子都给弹出来。
    崇祯端坐御座之上,高高在上,神情淡漠,看不出喜怒。
    《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上,反派们上蹿下跳,张狂霸道。
    然后主角大手一挥,一巴掌将反派拍死,从此世界一片清静。
    这种感觉,真是不要那么爽!
    叔父,诚不我欺!
    廷议持续了一个多时辰。
    文官们该说的都说了,该弹劾的也全都弹劾了。
    接下来就等皇帝表态了。
    要是不给百官一个满意的答复,那就……罢朝!
    “还有谁?”
    崇祯忍不住打了一个呵欠,然后给了刘兴祚一个眼神。
    刘兴祚不露痕迹地点点头。
    是时候摊牌了!
    “臣有本奏!”
    内阁辅臣成基命站了出来。
    崇祯一怔。
    这位平时很本分啊!
    怎么这时候也跳出来了?
    崇祯的眼眸中流露出玩味的神色。
    这就有意思了!
    众臣都是一愣,随即精神大振。
    来了,高潮戏来了!
    内阁辅臣亲自下场,这下子有好戏可看了!
    崇祯问道:“成卿欲弹劾谁?”
    众目睽睽之下,成基命神色自若,慨然而道:
    成基命朗声说道:“臣,并非要弹劾大臣。而是要劝谏陛下!”
    皇极殿前,一片寂静。
    好家伙,矛头直接就指向了皇帝陛下,这胆魄,直追海刚峰!
    “成卿要劝谏朕何事?”
    崇祯饶有兴致地问道。
    他当然清楚,这才是今天的重头戏。
    弹劾也好,压制武人也罢,其实只有一个目的。
    争权!
    “此次朝廷对林丹汗用兵,不仅未经过廷议,甚至连内阁都不曾知晓,一切兵马、钱粮调度,皆由陛下乾纲独断。”
    “兵者,国之大事。兵事,关系社稷安危。”
    “自土木堡之变以来,大明屡败于蒙古,俺答汗甚至再度兵临京师,酿成庚戌之变。”
    “这次陛下听信宠臣之言,轻启兵端,不仅害死礼部侍郎陈演等朝廷肱骨,若是重蹈土木部、庚戌之变,大明江山危矣!”
    成基命侃侃而谈,语重心长,忧心忡忡。
    崇祯以鼓励的眼神看着成基命。
    你很勇,继续!
    用兵归化,只是成基命找的一个切入口,重点还在后面。
    “臣以为,国家大事,应当遵循祖制,群策群力,交由大臣们商议。”
    “朝廷重要政务,包括兵事,以及文武大臣的任用罢免,必须通过廷议。”
    “陛下乃我大明中兴明君,当效法唐太宗,纳谏如流,切不可独断专行,更不可偏听偏信某个宠臣一家之言,以免铸下大错,危及江山社稷。”
    “有魏徵屡次犯颜直谏,唐太宗多克己善加容纳,才创下贞观之治,方有盛世大唐!”
    “忠言逆耳,臣冒死进谏,望陛下三思!”
    成基命的话掷地有声,完全是铁骨铮铮的诤臣典范。
    温体仁等人对成基命顿时刮目相看。
    大臣们的眼睛也都亮了起来。
    真是万万没有想到,清廉、宽厚的‘清白相公’,竟然有这样的手段。
    没有弹劾任何大臣,却将事情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说白了,成基命这是代表全体文官,向皇帝要权。
    国家大事,不能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得大臣们商议着来。
    大明的廷议制度,的确是祖制。
    太祖、成祖、仁宗(朱高炽)等大明比较有为的皇帝,都十分重视廷议。
    每每遇见朝政大事都会召集群臣,商讨对策。
    而且很多时候,皇帝对于廷议的结果都会照准施行。
    如今的皇帝倒好,完全把廷议当成了过场。
    大事他做主,麻烦事拿到廷议上来,让百官扯皮。
    这怎么能行?
    这让官员们怎么为自己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