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614章 圣堂勇士的终章

      朱翊钧就是狐假虎威的那只狐狸罢了,而真正的老虎是张居正和戚继光,一文一武,辅弼国事,朱翊钧作为皇帝背靠大明京营锐卒,才能如此的狂妄到对所有人都可以生杀予夺,而多数的臣子又托庇于皇帝的威信。
    这么多年,朱翊钧很珍惜京营,京营的锐卒,都是选出来的良家子,以戚继光提出的‘上报天子,下救黔首’为军魂训练而成,是黎牙实口中的圣堂武士,因为优厚的待遇、严苛的军纪,京营锐卒不会滋扰百姓,进而获得了普遍拥戴。
    朱翊钧只要有功夫,就会到北大营去。
    这么多年,朱翊钧也很珍惜现在的朝堂,在张居正这个威权人物的影响下,大明朝堂肉眼可见的变得清明了许多,吏治的清明,带来了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大明行政力量终于恢复,政治从来都是不缺少规矩,缺少的是如何让大家守规矩。
    朱翊钧勤政到海瑞都要批评,也是因为朱翊钧很珍惜现在的朝堂景象。
    这是来之不易的,纵观中原五千年,也是少有的格局,朱翊钧自然要珍惜。
    可是现在潘季驯、三娘子,绥远地方希望皇帝能够肩负起更大的责任来,为王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一方面是侯于赵提出的一个大明,皆为王民;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潘季驯希望皇帝能够成为草原的人间信仰。
    朱翊钧只是一个狐假虎威的君王,让他成为人间信仰,的确是加了担子。
    其实这事儿挺犯忌讳的,子不语怪力乱神,大明作为一个传统的世俗国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诉诸于神佛,多少有点离经叛道,属于是异端发言,所以,潘季驯、三娘子才利用林辅成、李贽等游学团,试探朝廷的反应。
    这就是政治里的冗余,如果朝廷廷臣们一致反对,那也是因为游学团考察的时候,‘仓促之间’为了解决突发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太成熟’的建议,朝廷还能因为不太成熟的建议责罚吗?
    但写成了奏疏,那就是政治谏言了,如果朝廷不采纳,可能会影响廷臣们对地方官的观感,进而影响升转。
    灭佛容易,大明在绥远有七万二千人的卫军,大明京营用驰道部署,抵达归化城的时间,只要五天,灭佛对于大明而言,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而灭佛之后的善后事宜,才是重点,一如对于大明而言,收复河套容易,守住不容易。
    “其实细想一下也挺合理的,实在是没有更加合适的人选了。”朱翊钧拿着潘季驯和三娘子的联名奏疏,批注后递给了冯保说道:“下章内阁廷议。”
    这个担子,朱翊钧给自己加了,日后的骂名,他也背了。
    荡魔天尊真武大帝是否转世,需要经过大明朝廷廷议决定。
    三日后,大明皇帝出院了,礼部尚书沈鲤,为了皇帝出院,准备了盛大的仪式,搞得朱翊钧一脸懵,他的智齿横生,需要缝针,朱翊钧拆线后,打算离开解刳院回通和宫去。
    这一开门,就看到了旌旗招展,锣鼓号角声骤然响起。
    “搞的这么大?”朱翊钧愣愣的看着院子里的廷臣和门外的朝臣,疑惑的问道。
    “热闹热闹。”张居正低声说道:“陛下,京堂万民,需要看到陛下的英姿。”
    举行盛大的出院仪式,是为了安定人心,大明皇帝离开了呆了七天的解刳院,再次回到了人间,大明朝的君王回来了,自然需要所有人知晓。
    “好吧,好吧,开始吧。”朱翊钧是知道有这么一出的,他也批准了,但没想到会搞出这么大的动静罢了,规格等同于祭祀天地坛了。
    而朱翊钧这次亲自奉祭了立在解刳院门前的岐圣岐伯。
    岐伯是《素问》里的大医官,是黄帝的医倌,而素问全篇都是黄帝询问,岐伯回答,岐伯是医祖,所以解刳院奉祀,这可不是淫祀,就是贱儒们打上门来,这也是法三代之上的至圣先师。
    万士和写了一篇青词,算是祷告文章,在皇帝祭拜之后,万士和将青词焚烧,算是谢过了岐伯庇佑。
    朝臣先拜皇帝,再拜岐伯,冯保吊着嗓子宣读了一本圣旨,而后圣旨通传四方,安定人心。
    至此,皇帝生病的阴云终于从大明的天空散去,太阳依旧升起。
    朱翊钧的身影出现在了文华殿主持了廷议,又出现在了北大营操阅军马,至此一切关于皇帝的谣言不攻自破,而那些趁机惹是生非的家伙,也遭受到了惩罚,沈自邠、雒于仁等一众十四人,还有西土城富户许有仁等一十八人,被办了个加急,拉到了菜市口斩首示众。
    大明皇帝并没有亲自去监刑,因为皇帝很忙,休息了七天,很多事都需要亲自去处置,看贱儒脑袋落地并没有那么重要。
    在大明皇帝忙碌的时候,在鸿胪寺坐班的黎牙实,放下了手中的钢笔,吹干了墨迹,颇为满意的将自己翻译好的一卷书,放进了铁箱之中落锁。
    翻译好的书,都要再经过交叉审定后,送三经厂作为泰西文集的一部分刊印。
    他翻译的是一篇神话故事,关于圣堂勇士帕拉丁的故事。
    黎牙实看着少卿高启愚说道:“在泰西,圣堂勇士是在所有骑士之上的一种传说骑士,他们宣誓、他们效忠的从来不是王权或者神权,而是崇高的理想,是人间一切美好的守护者。”
    “但在泰西圣堂勇士只能变成一个传说,因为他们效忠的对象不是王权,当君王的品德接近于崇高的时候,就像是陛下一样,那么对理想的忠诚和对君王的忠诚没有区别,当君王的品德有限时,他们对理想的效忠,反而成为了君王的顾虑。”
    “我们都知道大部分君王的品德是显而易见的有限。”
    “当君王的品德有限,对这种理想的效忠就会有顾虑,自然会有居心叵测之人造谣和中伤圣堂勇士的品德,最终驱逐这些勇士,而君王也会因为失去圣堂勇士,而失去一切。”
    天生贵人,也就是贵人的道德是有限的,这些宣誓效忠于自己理想,而不是王权或者神权的帕拉丁,他们对君王不是忠贞无二的,所以,就会成产生间隙。
    高启愚思索了一番摇头说道:“对于大明也是如此,京营也是起起落落,经历过许多次的波折,永乐年间兴盛,正统年间战亡在土木堡,景泰年间兴盛,天顺年间解散,成化年间再次组建,弘治年间没落至今万历年间,再次兴盛。”
    “现在大明试图折中,取了上报天子、下救黔首的主张,希望能够让京营锐卒们保持足够的信仰和战力。”
    “矛盾说告诉我们,历史总是在循环往复,也在螺旋上升。”
    黎牙实对大明京营出乎意料的在意,他真的真的很喜欢讨论京营,因为在他看来,这种军事机构在理论上是不应该存在的,手持钢枪,是人间最暴力的集体,身怀利刃、杀心自起,但大明京营做到了上报天子下救黔首,李如松在武川县借了牲畜,居然后来还给了钱。
    “在这殖民、侵略以及掠夺他国的时候是不利的,因为掠夺战争和侵略战争是不义之战,你也清楚圣堂勇士是为了守护世间一切美好而存在,殖民、侵略、屠杀、掠夺、奴役,这些都和美好无关。”黎牙实还在坚持他的高道德劣势论。
    “如果需要掠夺和侵略,可以用雇佣来的蛮族,汉唐这么做,大明也可以这么做,有些脏事做了会人心涣散,那京营的锐卒不做,交给这些蛮族雇佣兵即可。”高启愚解释了这个疑惑。
    良家子拿去搞屠杀,实在是太浪费了,大明在海上也是以客兵、牙兵为核心战斗力,雇佣了不少的土著和倭奴,战争是矛盾激化到最激烈的体现,战争必然伴随着杀戮、镇压和掠夺,大明从来没有否认过这一点。
    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干这些脏活累活就是。
    黎牙实两手一摊,欲言又止,最终没有说出话来,大明有坚持,也有变通。
    黎牙实翻译的这篇传说故事,是帕拉丁,也就是圣骑士传说中的终章。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泰西短暂的出现过一个罗马帝国,那就是查理曼帝国,也就是现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前身,领土囊括几乎整个泰西大陆。
    理查大帝死后,圣骑士还在,帝国开始内战,为了夺取皇帝位,展开了长久的战争,有的圣骑士因为不愿意对平民动手,被杀害;有的则是因为残忍的战争,自己成为了刽子手而悔恨不已,最终自杀;有的则因为不愿意当屠夫而逃离;
    亚伦·德·布朗,他的父亲是追随理查大帝的十二圣骑士之一,亚伦因为不忍战争的残忍,在巴拉丁礼大教堂前,点燃了自己,引起了轩然大波。
    盛极一时的圣骑士们,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最终变成了传说。
    黎牙实郑重其事的说道:“拥有坚定信仰的军队,在守护人间美好的时候,就是人间无敌的,但在进行不义之战的时候,其战力和流民组成的贼配军,没什么区别。”
    “现在陛下的勤勉,风雨不辍的前往北大营操阅军马,如此这般的辛苦,是因为陛下的道德接近于崇高,有两个问题,朝廷必须要考虑到,防止京营步了帕拉丁这些圣堂勇士的后尘,第一个就是陛下懈怠,第二个就是继承人的品德有限。”
    “人性都都趋向于懈怠,陛下的勤勉是违背人性的,贵人更加无法保证品德的高尚,这是之前陛下就已经和张先生讨论明白的问题,而且国朝还有这么多贱儒的铁例。”
    “所以,这是困局。”
    “如你所言。”高启愚眉头紧蹙,而后逐渐舒展开来,笑着说道:“这不是我们应该操心的事儿了,到那个时候,咱们早就是一抔黄土了。”
    “陛下,春秋鼎盛,大明之福。”
    黎牙实笑容满面的说道:“好吧,你说得对,我多少有点杞人忧天了,这不是我们要头疼的问题。”
    因为皇帝病危带来的种种乱象,让高黎牙实考虑起了帝国继承人这件事,泰西的圣骑士是如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这是有借鉴意义的。
    高启愚和黎牙实只是在闲谈,这是皇帝病危带来的影响和顾虑,但张居正作为帝国首辅,却不能将这件事交给后人的智慧,因为在张居正这个帅老头看来,后人没有智慧。
    张居正站在高位,他很清楚现在大明这种蒸蒸日上,甚至日新月异的局面是来之不易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都是少数中的少数,仅有奋六世之余烈的商鞅变法,在那个大争之世,曾经短暂出现过。
    这是张居正唯一想到的似曾相识的时代。
    万历十二年四月十三日,大明皇帝恢复健康后,第一次正式主持廷议,清晨的阳光明媚,春天的燕子在叽叽喳喳的筑巢,随着植被的逐渐恢复,天空变得越发的清朗,煤烟造成的烟尘和霾灾,只在深冬和初春出现了。
    “先生是真的舍得,熊廷弼半大点的孩子,送到绥远去?”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奏疏,张居正请旨遣熊廷弼随扈潘季驯,为王化绥远做贡献。
    “熊廷弼深受皇恩,十五岁也不小了,若不是在全楚会馆就学,早该婚配了。”张居正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形成一股维持新政、维持朝堂清明的合力。
    “那就让他去吧。”朱翊钧思索了片刻,决定让熊廷弼前往绥远随扈潘季驯,在绥远累积更多的实践经验。
    “刑部主事俞显卿,上书弹劾礼部主事屠隆,游宴淫纵。”张居正拿出了一本奏疏来。
    单单弹劾一个礼部主事屠隆,还不值得拿到大明文华殿来廷议,除了屠隆之外,还涉及到了两位侯爷,一位是西宁侯宋世恩,另外一位是临淮侯李言恭,还有一个就是礼部的少宗伯,礼部右侍郎张佳胤。
    礼部主事屠隆和西宁侯、临淮侯时常游宴,皇帝病危消息传出这七日时间里,都老老实实的没出门,等皇帝出院了,这才出门继续游宴,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因为憋了七天,喝了点马尿(酒),就有了淫纵之事。
    至于淫纵的场面,实在是有点不堪入目,在青楼,大庭广众之下,闹得人尽皆知。
    “西宁侯和临淮侯,是怎么回事儿?怎么和屠隆搅合到一起了,而且还结拜,称兄道弟?”朱翊钧看完了奏疏,眉头紧锁,武勋和文臣拜把子,当真是有点别开生面。
    “陛下,西宁侯和临淮侯并不习武,也从未参加过京营遴选。”戚继光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作为武勋之首,不知道这两个武勋的情况,因为他们属于勋军,光领俸禄不视事儿,不归戚继光管。
    戚继光这个大将军,只管军中武勋。
    都察院总宪李幼滋开口说道:“屠隆是万历五年进士,拜了礼部右侍郎张佳胤为座师,而后在万历六年去了松江府青浦县任知县,万历十年回京上计,考成后,经过了少宗伯张佳胤保举留任京师为礼部主事。”
    “西宁侯和临淮侯好诗文,而屠隆擅诗词,这偶然相识,一来二去,西宁侯和临淮侯就想拜屠隆为老师,但屠隆自然不敢收侯爷为弟子,只好兄弟相称了。”
    “昨日西宁侯宋世恩昨日游宴,对屠隆说:徼天宠灵,业蒙先生许某称弟。异日者,家弟妇将扶伏拜太夫人、嫂夫人,西宁侯是真的觉得屠隆有才,要带着妻子登门拜访。”
    李幼滋解释清楚了情况,西宁侯是真心实意的认可屠隆的文采,还要带着妻子登门拜访,算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了,而不是什么酒肉朋友。
    “陛下,臣以为,哪怕是勋军的武勋,不视戎事,也应当习武,最起码也要通些军务才是,而不是声色犬马,永乐有祖制,十步十矢七中,方可袭爵,臣以为应当稍复祖宗成法,最起码也能拉的开弓才是。”大司马曾省吾对武勋荒废武艺之事,非常不满。
    作为极端保守派,曾省吾立刻搬出了祖宗成法的袭爵条款,要求恢复祖宗之法。
    “文恬武嬉,世俗败坏如此,可为国朝大计?若有变,也有人可用。”曾省吾解释了自己这么主张的原因,如果发生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也能指望得上,而不是无人可用。
    “算了,吃闲饭不捣乱就是了。”朱翊钧思索了一番,还是没有为难这帮膏粱子弟,因为根本指望不上。
    大明世袭三大在京公爵,已经沦为了大祭司,上一次俺答汗伏诛,三个大祭司郊祭世宗皇帝,按照礼法,是要从德胜门出发,步行前往西山皇陵。
    这帮武勋和文臣一样的走不到西山皇陵,最后只好派了车马拉着他们去的。
    朱翊钧都能全副武装跑十里地,这些勋军的武勋,真的跑不了。
    “臣无法约束弟子,臣恳请陛下责罚。”张佳胤作为礼部的右侍郎也在文华殿内,看到奏疏的那一刻,也是两眼一黑,这个屠隆平时看起来挺斯文的,居然玩的这么花,那可是大庭广众!
    “不是刑部主事俞显卿诬告吧,确有此事?”朱翊钧看向了都察院总宪海瑞询问事情的真假,他继续说道:“屠隆在松江府青浦县做知县的时候,狠狠的得罪了俞显卿,回京后,二人诗文相忌,积成仇恨。”
    原告俞显卿和被告屠隆有仇,而且不是小仇小怨。
    俞显卿是松江府上海县人,而且还不是小门小户,俞家在青浦县也有不少田产,屠隆清丈十分严明,根本不理他大家大户,而且俞家还有一部分侵占田亩,被屠隆责令还田。
    钱粮逋赋、逃欠人丁、土地丈量、水利灌溉,这些事儿,屠隆在做青浦县知县的时候,没少折腾俞家。
    万历十年,俞显卿入京准备第二年的科举,在京师,屠隆和俞显卿在诗文上开始了较量,屠隆稍胜一筹,赢得了不少人的尊重。
    利益冲突再加上诗文上被压了一头,俞显卿怀恨在心,听风就是雨也有可能。
    “不是诬告,确有其事。”海瑞首先确认了这是个事实,而不是诬告,因为早上还没上朝的时候,海瑞就跟巡城御史沟通过了,若不是衙役赶到,这三个人还在大庭广众之下淫纵呢。
    “刑部有顺天府衙门的公文,昨日王希元王府丞带着衙役去的太白楼,确有其事。”王崇古佐证了这一点,王崇古其实没说,他儿子王谦昨天就在现场!
    王谦回家之后,绘声绘色的、手舞足蹈的把当时的场面给形容了一遍,大有要自己做一次的架势,差点让王崇古掏出七星环首刀来。
    朱翊钧思索了片刻说道:“褫夺西宁侯宋世恩、临淮侯李言恭侯爵位,礼部拟人来看袭爵,夺俸三年,五年内二人不得出府一步,否则拿下过问。礼部主事屠隆革罢官身,回籍听用。”
    “礼部右侍郎张佳胤,罚俸六月,略施小惩,张卿,你回去就把屠隆赶出门下,他有些才能,但是不能恃才傲物,不把公序良俗和律法放在眼里。”
    “臣遵旨。”张佳胤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四月的天并不热,但张佳胤已经浑身是汗了,罚俸六个月,下次再有事,就可以考虑回家种红薯了。
    “陛下圣明。”张居正没有表示反对,如此荒唐的事儿,在京师首善之地发生。
    哪怕是关着门呢!
    具体淫纵场面,就是大堂的二楼栏杆处,就玩起来,还大声叫嚷,下面吃酒的人,看了场活春宫,这事儿一大早就传遍了整个京师,街头巷尾的三姑六婆都知道了,甚至还在讨论三人大小和时长的具体细节。
    而且因为生物的局限性,三个人绝对没有喝到断片的地步,烂醉如泥是玩不起来的,三个人当时绝对是清醒的。
    这种文恬武嬉的不正之风,朱翊钧自然要遏制这种风力的传播。
    大明享受了白银流入和商品经济转型的好处,自然要承受其代价,绝对自由说的拥趸并不少,这个屠隆和这两位侯爷,显然很喜欢绝对自由,对于公序良俗,其实不怎么在乎,否则也不会在清醒的状态下,做出这等事了。
    “陛下,俞显卿再奏,请命前往绥远支边。”张居正又拿出了一本奏疏,还是这个刑部主事俞显卿主动离开京堂,跑去绥远找机会升迁了。
    “好好的他为何要去绥远?”朱翊钧疑惑的问道。
    “俞显卿觉得潘总督治水有方,想去拜师学艺,正好绥远缺人。”张居正俯首说道。
    朱翊钧两手一摊说道:“先生,朕已经二十二岁了,糊弄小孩也不能这么糊弄吧。”
    “他因为游宴淫纵弹劾了屠隆和西宁侯、临淮侯。”张居正只好解释了原因,原则上,大明官员都不能去青楼玩,但那是原则上,俞显卿以这个理由弹劾,就坏了潜移默化的规矩,所以就必须走。
    没有人庇佑,三伏天过火焰山,一个遮阴的地方都没有。
    俞显卿显然是想找个遮阴的人,潘季驯就是他找到的那个适合他的遮阴处,在潘季驯手底下做事,除了苦点,就都是好处。
    当然,苦是真的苦。
    “去吧,去吧。”朱翊钧想了想,还是让俞显卿去绥远了,主要是不累积地方经验,俞显卿难道一辈子都要在京城观政?
    在当下大明,观政没法升转。
    “王次辅,大诰里有言:诸官挟妓宿娼有禁,罢职不叙,戴枷示众三日,大诰不行日久,若有人置喙,为屠隆等人求情,就给屠隆带枷锁游街吧。”朱翊钧看向了王崇古,交待了这件事的后续。
    有人求情,就直接给屠隆带枷锁游街去!
    他们干的事儿,实在是太过于抽象了。
    “潘总督问灭佛,各庙宇悬挂真武大帝像之事。”张居正说起了潘季驯、三娘子给出的办法,他思索了片刻说道:“陛下,忠顺夫人在京,不如宣来询问?”
    三娘子又入京了,一年跑三趟,她这个布政使最大的责任,就是保证羊毛生意的稳定,这涉及到了巨大的、而且是当下草原最重要的利益分配,三娘子必须亲力亲为。
    “先不要宣见了,廷臣们有何意见?”朱翊钧不打算先问三娘子,而是问大明廷臣的意见。
    王崇古十分肯定的说道:“陛下,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发展并不均衡,大明清丈在各地推行,甚至辽东都在推行,但贵州和云南,仍迟迟未行,就是因为这些地方,不适合清丈的政令。”
    “草原作为新辟之地,政令也该因地制宜。”张居正表达了他的观点,支持灭佛改信之事,逼迫草原的喇嘛教转型,和大明社会相适应。
    “臣以为不妥。”海瑞立刻说道:“陛下是天子,天子就是天子,不是神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