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大皇子究竟何时夺嫡 第180节

      传闻是一点都没作假啊,郡王治下的兵,就是能过得比他们村里以前的地主老爷还奢侈。
    这让禁军们越发心急火燎。
    他们真的对郡王别无二心啊!
    到底该怎样才能让郡王信任他们,把他们留下呢?
    第136章
    李洵虽说是打算见一见城外的禁军, 却并没有太着急。
    因为要优先进行吏员招考,无暇分身,顺带还有一些别的考量在里头。
    一方面是轻易得到的就不会珍惜。
    禁军可以说是全国待遇最优越, 自身条件最好的一支军队,禁军营出身的, 多少都有些傲气。
    为了让他们加入他麾下后能放下身段听从指挥,全盘接受他的训兵理念,便必须打掉他们所有的傲气, 重塑他们的理念。
    不让他们觉得加入他的麾下不易, 他们便很难达到他想要的驯服程度。
    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他们的动作,以及在登记他们的个人资料后, 等待京城的情报人员, 对他们的身份进行核实。
    当然, 不见并不是放着不管。
    他让阳钺派了一些对他的治下归属感极强且话多的士兵前去看守轮值。几乎都不用吩咐,那些士兵自然就会将他麾下的种种优厚待遇, 以及不被欺压, 同袍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幸福感讲给禁军听。
    有这些东西吊着,哪怕这些禁军身份有异,最后也难保很大一部分人会心动,最终选择真的投靠他。
    对河陵的禁军做好安排, 李洵又给克乌湖与纳古斯部落的驻军下达了命令,让当地将领开始进行士兵训练考核, 为接下来的涨军饷定等做准备。
    为了保证公正性, 他还特意派了几个身边的亲兵, 代表他前去“监考”。
    之所以从这里的兵开始考核, 主要还是为了让北戎边界线上的中原士兵回来换防。
    他们在攻克北戎全境时立下赫赫战功, 至今还未犒赏,也没得到应有的假期。
    若没什么意外情况,李洵准备让他们这次回来接受犒赏,参与考核,然后便轮流好好休个假。
    至于克乌湖与纳古斯部落留下的空缺,他准备调集一部分新招的兵去镇守。
    李洵忙于这些军政事务期间,肃城之中,也在不断地迎接来自各地的读书人。
    府衙贡院报名处,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读书人前来报名。
    报名的时候,他们需要在自己打算报考的部门,拿出自己的身份文书进行登记,并且选择是否接受调剂。
    调剂对他们来说是个新名词,却也成了最近耳熟能详的热门词了。
    近些天肃城里头的读书人特别多,每间酒楼茶肆都爆满,众人不管熟悉的不熟的,见了面总要互相问候一下。
    “兄台,你报了哪个部?”
    “我报了人事部,你呢?”
    “在下自以为对律法有几分研究,报了司法部。你可有选接受调剂?”
    “肯定接受啊,人事部相当于吏部,那必然是大热门,万一选不上,好歹捞个其他的。”
    “你就不怕到时候把你调剂到教育部或者财政部,到时候跟一帮妇道人家一起共事?而且,据说教育部那帮妇人,有的还是军奴出身呢。”说到后头,这书生的语气中便难免有些不满,不过却下意识压低了声音。
    另一人却道:
    “你还别瞧不起这两部,财政部可是相当于户部的,还是由慎郡王亲妹七公主掌管,就算限定了只招三成的男吏员,也是一堆人抢着报名呢!哪怕教育部,每天报名的也是爆满,其中好多都是男子。有些人为了进七部,可不在乎是不是跟妇道人家共事。”
    “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那有什么办法,其他部人太多了,能考得上就不错了,哪还容得挑三拣四。”
    许多男考生说起财政部与教育部,便难免怨声载道。
    竟然让他们与妇道人家共事,真是成何体统啊!
    可这是英明神武的慎郡王的决定,谁敢非议。
    前些时候倒是有人在茶肆骂呢,说慎郡王是不是被女色迷昏了头,竟然允许女子上朝堂,就算是昏君也没这么荒唐无道的。
    那人说完,好几个人附和,都道慎郡王这个决定不像话。
    好家伙,直接惹了众怒。
    茶肆里喝茶的当地百姓,可容不得别人说慎郡王半点不好,直接把几个书生的八代祖宗都拎出来骂了。
    不仅有人骂,还有一些泼辣的妇人(据说是哪个厂的女工)直接上手打,把这几个书生追了好几条街,打了个鼻青脸肿。
    更惨的是,被追打到街上的时候,好些人看热闹围观,一听说这些人辱骂郡王,烂菜叶子臭鸡蛋直接就往他们身上砸,手里没东西砸的,也要上前吐几口口水。
    最后巡逻的厢军来了,这才把聚集的人群轰走。
    因为动手的人都是是妇人,口头教育了几句就让她们走了,只留下几个口出狂言的书生满身烂菜叶子臭鸡蛋还有口水,伤口也疼痛不已,顶着众人鄙夷的目光,被厢军送到了医馆。
    那简直是把祖宗八辈的脸都丢光了。
    打那以后,就再也没谁敢在公共场合大声说郡王的不是了。
    没办法,肃城这些百姓不讲道理啊,他们根本不管什么男尊女卑那一套,只知道郡王让他们家女儿也分了田地,家里多了收成,那郡王所做的决定便是对的。
    甚至还有些妇人做青天白日梦,说什么她们已经脱了盲,等再过几年,也要去考吏员,到郡王手下去做官。简直是不知廉耻!
    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想在慎郡王治下考吏员做官,就得忍受这样的荒诞。
    天可怜见,为什么英明的郡王偏要做出这种事!
    他明明那么骁勇善战,又体恤百姓,爱护下属,为什么不能更遵守礼法一些呢!
    这世上终究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有九分好,他们便只能对剩下的一分不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哪怕饱受非议,也有许许多多的女子,鼓足勇气走出后宅,来到了报名处。
    除了达官贵人家的女眷,还有那些刚刚脱盲却很有上进心的女工。
    原本大家都以为自己是异类,哪怕装得无所畏惧,心里也是很是害怕的,可来到报名处,却发现有好多好多的女子,长长的队伍里,有一小半都是女子,甚至报名处登记的书吏也全是女子。
    看到这样的场面,她们心中的恐惧便突然被更多的勇气所替代。
    有这么多和她们一样志向的姐妹一起呢!
    而且,她们还有慎郡王这强势的主公鼎力支持。只要她们自己不退缩,竭尽全力去争取去拼搏,她们便终将和男子一样,顶天立地地行走在这世上!
    *
    报名期间,始终关注于男女之争的人其实只是极小的一部分。
    更多的人,关注的还是这次考试会出什么样的考题,试图在书店去找几位主考官的著作,寻些蛛丝马迹。
    然而,这几人之中,除了林德康原本身为宰相,早年曾经著书立说以外,其余人根本就没有现世的著作。
    而且,据说策论与算学都是慎郡王本人出题,更是无从下手。
    当然,这对聪明些的考生们来说,在经历了最初的迷茫后,也并非完全没有办法。
    他们开始向当地人打听慎郡王当政后颁布的各种政策,从中领悟他的治国之道。
    对于周如植,他们则选择加班加点啃农学书,而周应亭,实在是过于名不见经传,在有限的时间下便只能暂且放弃。
    在紧张的备考中,报名时间全部结束。
    五天后的凌晨,众多考生便在肃城郡城贡院外头排队入场,开始进行第一科算学考试。
    传统科举考试需要在里头吃住三天三夜,忍受寒冷,饥饿,甚至弥漫整个考场的各种排泄物的臭味。慎郡王治下的吏员考试却完全不同,竟然每科只考一个半时辰。
    考完便可以到考场外头的贡院茅厕去方便,然后排队领取中午的饭食。
    吃完饭,休息小半个时辰,再开始下一门的杂学。
    紧接着便可以回客栈或者住处休息,第二天再以同样的时间入场,参加策论与律法考试。
    比起传统科举考完就要半条命,慎郡王治下的吏员考试让考生们舒服得多,考完试后,甚至还能有兴致在肃城里头好好逛一逛。
    因为本来也是要等成绩宣布的,心情又放松,那些手里宽裕的读书人们,便彻底提起了吃喝玩乐的兴致。
    可以说,招考这段时间,肃城的商人与百姓都赚得荷包满满——
    人太多了,客栈商贩卖吃食根本卖不过来,当地百姓见状便也趁机把家里的吃食拿出摆摊卖。
    住的地方也不够,那些手里宽裕的,不想去慎郡王免费提供的流民安置所,便自己去找民房借宿,还有客商们找不到客栈住,也只能去找民房。对当地百姓都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而终于提起兴致游览的书生们,也惊讶地发现,肃城真的比他们想象中还要繁华热闹得多。
    大批量的考生涌入,吸引了周边许多郡县的商贩前来做生意,再加上各方的客商前来肃城进货,简直是车水马龙,摩肩擦踵。
    不仅有西疆,北疆的各种新奇的特产,小吃,还有各地的杂耍,歌舞表演等,叫人看得眼花缭乱。
    而当地百姓也富庶得惊人,午饭时间,随便走到哪个巷子里,竟然都能闻到香得人口水直流的肉味,甚至好些家还在外头挂着熏肉。
    小孩子们手里拿着的,基本都是面馍馍,根本不像其他地方,这种青黄不接的时候,很多家里都只能喝那种稀得能照出人影的粥,甚至去外头拔野菜草根充饥。
    虽说后来打听才得知,那些肉都是郡王让人发的,不是百姓自己买的。
    但每户二十斤,整个治下的百姓都有。
    这样的大手笔,更是足以说明慎郡王的实力有多雄厚。
    许多人都不由自主感叹,慎郡王何止是大启战神,简直是盛世雄主之姿!
    假以时日,恐怕不仅是肃城,其治下所有领地都可能全面超越大启。
    众多读书人越发坚定了追随慎郡王的决心。
    第137章
    阅卷一事, 李洵交给了林德康全权受理,基本上就是按照礼部那一套流程糊名封卷,通过两次阅卷分别打分, 然后计算最终分数进行排名。
    由于前两天李洵已经接到京城送回来的消息,确认那些禁军身份完全属实。
    随机抽查了五十多人, 几乎都是流民出身,在京城无亲无故,且是主动报名要求去燕山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