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236页

      齐国皇帝本来还不太在意的,如今看这架势才知道不好,可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那些夏国人倘若真心与咱们作对,又何必把价格压的这么低呢?这岂不是送钱给别人花,难道夏国的皇帝真的这么闲吗?
    对于这一点,满朝文武都想不通。方丞相倒是猜到了一些,不过他也没有什么证据,冒然说出来的话,以圣上对他的态度肯定是觉得他再胡扯。
    到时候他还别在满朝文武面前丢个面子,何苦了?
    就连方丞相都闭嘴了,其他人哪敢多话?
    好在齐皇也不需要他们附和,不管夏国的意图究竟是什么?但是有一点他知道自己想的肯定没错,那就是夏国肯定不安好心。
    这是他在长久以来的教训中得到的经验。
    反正一个夏国扯上关系的准备好事儿。
    如今民间都用上了夏国的纱,齐皇对此忧心不已,但是又不想降低本国纱的价格。
    这一降,可就没有再涨回去的机会了。可这么放任夏国嚣张,他却又不甘愿。
    苦心冥想之后,齐皇动手,给蜀国皇帝朱庭玉写了一封信。
    想必厌恶夏国的,应该不止他一个吧。
    作者有话说:
    轻容纱,出自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纱之至轻者,有所谓轻容,出唐《类苑》云:轻容,无花薄纱也。
    第121章 合作 ◇
    ◎故技重施惹人嫌◎
    齐国与蜀国, 关系并非有多么轻厚,早年间,齐皇甚至对蜀国的领土动过心思。不过, 都说义动君子, 利动贪人,这两人后来摈弃前嫌,也是因为有夏国这块大肥肉在前面吊着, 勾得这两个人情不自禁地坐上了同一条船上。
    齐国同夏国的恩怨由来已久,蜀国却不然。
    朱庭玉的心思也好猜, 原来蜀国与夏国相差无几,夏国甚至还时不时有求于蜀国,如今夏国蒸蒸日上, 蜀国却在原地徘徊不前,怎能让人不嫉恨?
    朱庭玉也就是没跨过心里那道坎儿, 才做出了那么多前后不一的事。
    他收到齐皇书信时,正在料理林家军一事。
    这林家军自得了薛仁之后,日渐强大,已经与朝廷的正统军无异了, 听说近些日子还四处招揽人才, 似乎是要建立一个国中之国的意思, 把朱庭玉急得直上火。
    这里头还有不少他想不明白的地方。若说林家军的名头、实力厉害,他也是早有听闻, 可之前却也没有像如今这样所向披靡, 仿佛是有什么人在背后指点一样。
    朱庭玉笃定林檀背后有高人, 却不敢肯定这人究竟是林檀自己找的, 还是夏国那边故意安插的。真要是夏国安插的, 那夏国就真的该死了。
    若要对付夏国, 先得让齐国帮忙将林家军这批人彻底歼灭。
    因为是齐国求他帮忙的,故而朱庭玉回信的时候也理直气壮地提了要求他准备向齐国借兵。
    齐皇收到回信的时候也是气得半晌没缓过来。
    都说夏国最不要脸,怎么他瞧着这蜀国人才是真正的厚颜无耻之徒。怎么着,他若不借兵的话,蜀国难道就不帮忙了?如今两国合作,为的是往长久的利益,又不在争着一朝一夕的长短。
    真是自私自利,目光短浅!
    前头那占尽了风光的李垣乔也听说了齐皇的烦闷。作为如今的御前大红人,李垣乔自然得替齐皇排忧解难的,是以他便建议道:
    您若久久拿不定主意,不妨回蜀国皇帝一封信,告诉他齐国如今上要对付燕国,下要对付夏国,借不出兵来。
    齐皇哼了一声:倘若朕这么说,你以为蜀国那群人精还愿意跟在咱们身后做事儿,必然早就一拍两散了。
    他们两国合作乃是出于利益,若是没有利可占,蜀国人保准跑的比谁都要快。
    李垣乔笑着道:您若是不提个意见,他们自然是要跑的,可若咱们这边出了一个好点子,臣不信蜀国皇帝不动心。
    齐皇眼睛一亮:什么点子?
    李垣乔探下身,对着齐皇的耳朵低声说了两句。
    齐皇越听越是激动,待李垣乔说完,他一把拍在椅子上:朕怎么就没想出这样的好点子呢?还得靠李爱卿啊!
    当初他一举将李爱卿提拔上来,真是他这几年做过最正确的决定了。
    齐皇等不住了,又赶忙给蜀国的朱庭玉又写了一封信。这样的大事儿,齐国单独来做也不是不可以,可是代价太大了一些,若要找个人共同分担才是最好的。
    齐皇也不怕蜀国不答应,明摆着能赚回本的好事,蜀国怎么可能不答应。
    至于夏国,他说真的中计了那也是夏国人罪有应得,他们也只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理由十分充足。
    夏国人还不知道齐国跟蜀国如今不清不楚的关系。
    萧瑾也没注意到,他虽然时常派人前去打听两国的消息,但他也不能一天到晚盯着,朝中毕竟还有那么多的情要做。
    张崇明能够领着人先将各奏书看完,但是最后做决定的还是萧瑾,这一点谁也不能代劳。
    萧瑾最近见得最多的就是关于考课的奏书。
    他一直想改革官员考课,只是以前的吏部尚书姜明还在的时候,对此并不上心,可以说是从来没管过?等程长庚上任之后,此事才渐渐有了些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