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页
被怼的皇帝憋着一肚子,转过身对着王彦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朕还没有死呢,大声叫唤什么!”
王彦停下脚步,连忙解释道:“乾清宫吵起来了,贤嫔娘娘还在内。”
对于燕王赵希言的人品,作为父亲的皇帝十分信任,而贤嫔的性子,里里外外都很柔弱,自己提前离去,那二人也当会离开。
赵希言那暗中带刺的话,让他恼怒,又不想与之争吵,便寻着由头避开。
听到王彦的呼喊,皇帝再次折回乾清宫。果然,庶母与嫡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皇帝刚踏入殿内,便瞧见了二人拉扯的一幕,赵希言手中拿着金簪正对着贤嫔肚中的孩子,皇帝见之,盛怒道:“燕王,朕知道你心中有所不满,你有怨气,可以冲着朕来,与贤嫔何干?”
对于皇帝见到自己手中拿着金簪欲行不轨的误解,赵希言没有解释,反而是贤嫔上前向皇帝解释与求饶,“陛下,这不关燕王殿下的事,是妾的错,燕王殿下他只是……”
“够了!”压着火的皇帝呵道,“你不必再为她说话,朕听着都烦了。”
“陛下。”贤嫔仍然想要解释。
“王彦,扶贤嫔回仪柔殿。”皇帝吩咐道。
“是。”太监王彦便劝阻着贤嫔。
“陛下。”贤嫔看着正在气头上的皇帝,“陛下……”
“娘娘。”王彦阻止道,“您就听小人一句劝吧……”随后将声音压低,“陛下正在气头上,您的话只会让陛下越发的恼怒,又何苦呢。”
贤嫔只得跟王彦从殿内离开,而此刻的赵希言,手中仍旧握着那根抢夺来的金簪,但她不想解释,也觉得没有必要解释。
待殿内安静后,皇帝板着一张脸走到坐塌前端坐下,“现在可以跟朕好好说说了吧。”
“臣无话可说。”赵希言道,随后将金簪扔到了桌子上,“人证物证具在,陛下看到的,就是事实。”
对于自己给的台阶下,而燕王却全然不理会,皇帝握紧了藏在广袖内的拳头,“你容不下那个孩子?”
守孝三年已过,但赵希言的袍服之内仍然穿着一件丧服,“是。”
“那是你同父的弟弟。”皇帝怒目盯着赵希言道。
“臣没有弟弟。”赵希言斩钉截铁的回道,“母亲不在了,臣只有一个哥哥,仅此而已。”
“但这是皇家,后嗣,事关社稷,不是儿戏。”皇帝重重道。
“臣当然知道是皇家。”赵希言道,“所以臣什么也没有说。”
“你有没有想过,朕百年之后,你之后,江山要传给谁?”皇帝问道赵希言,红着眼眶,“你理解过为父吗?”
赵希言陷入沉默,皇帝随后站起,“你不是朕,你没有经历过朕所经历的一切,朕操劳了一生,将一生都给了这个国家,朕拼死护国,留下了一身的刀伤,忍辱负重半生,最后只换来了这短短的十余年而已,朕穷尽一生所得的东西,难道要让给别人,朕拼死夺来的东西,到最后,别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
“你既然怕无后,为何不在母亲在时纳妾呢?”赵希言反问道,“你怕为人说道,怕影响了你的名声,怕母亲,恨你。”
“你的做法,甚至让我怀疑,母亲的病迟迟未能医好,是否也是因为你。”赵希言又道。
听到赵希言对自己的怀疑,皇帝拍桌大怒,“天下所有人都可以怀疑朕,唯独你不能!”
赵希言不回话,皇帝稍稍压了些怒火,“朕不管贤嫔,但那腹中的孩子,你若是不能容忍,那么朕必会想其他的法子,就算你有做帝王的能力,能够开创盛世,朕也必须为大明的将来慎重考虑。”
从父亲的怒火里,她看到了以往从没有看到过的私心,国朝的皇帝都没能逃过这份私心,包括自己的父亲也一样,得到权力的同时,都被这权力所左右,开国的太祖,为了江山可以流传万世,不惜将废黜的分封之制再次搬出,又为了后宫不得干预政事,防止外戚与宦官篡权而实行了殉葬制度。
——
永康三年冬,燕王赵希言因顶撞皇帝,被贬至辽东镇戍边。
群臣闻之,纷纷上疏劝阻,“辽东为九边最东,常有敌寇侵袭,让燕王殿下去这等凶险之地,恐有不妥,请陛下三思。”
“请陛下三思。”
“燕王殿下冲撞陛下固然有错,但念在情有可原,又是初犯,应当从轻处理,罚去边境戍边,是否太过重了。”
不少官员在朝堂上劝阻,但依旧没能说动独掌大权的皇帝。
“不重罚,则不能思过,不知悔改,又如何能挑起家国重任。”皇帝力排众议道,“此事诸卿不必再劝,否则便与燕王同罚。”
朝会下,文武百官的上疏都被皇帝驳回,甚至还贬了几个领头的重臣,声音就这样渐渐被压了下去。
——燕王府——
“殿下既然知道陛下的脾性,为何还要这样做呢?”绯袍坐在赵希言对侧问道。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个道理我懂。”赵希言道,“但我做不到心烦时还要忍气吞声,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实在叫人喜欢不起来。”
“看来殿下没有打开陛下送的生辰礼。”张九昭道。
赵希言愣住,“兄长怎么知道陛下给了生辰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