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页
人民教育为人民。
如果教育不能普及到普罗大众,那么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存在价值?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难道不应该做点事,来解决这种困境?
当然要行动起来。
电视现在还无法遍布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书本可以传入千家万户。
如果大家能够把电大课程的讲义编辑成册,那么不仅自己受惠,还可以惠及千千万万的人。这又会是怎样一桩大功绩。
坐在电视机前的学生们原本还懵逼,被辅导员三言两语一说,大家都忍不住热血沸腾起来。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从小受的是集体教育,加上过五关斩六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才考上大学,有种强烈的时代主人翁的使命感。
当他们发现自己被赋予的重任时,众人立刻投入行动。学习这种事,当然是宜早不宜迟了。早点把教材弄出来,其他人也好早点看到。
1977年才开始恢复高考,这意味着坐在大学里的学生有很多是下放知青。正因为如此,所以谁都没提出“偏远地区需要这么高深的知识吗,他们能看懂吗?”的问题。
毕竟假如他们没能顺利考上大学,此时此刻,坐在乡下窑洞里,草房里,只能点着煤油灯看书的人就是他们自己啊。
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电视机发出的声音,和大家手上的钢笔在纸上划出的沙沙声。
辅导员暗自松了口气,从接受这个任务到现在,虽然她心中满是疑虑,但她还是坚决执行上级交代给她的任务。
况且田蓝同学说的也没错。有先进的知识不学,去学过时的东西,不是在浪费生命吗?
保尔·柯察金都说过: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
当然得好好珍惜。
她给自己做着心理建设,一转头,瞧见老教授站在旁边,才猛然回过神来:“华,华教授,对不起,我马上关电视。”
年轻的辅导员得意忘形了,光顾着看电视,忘记了时间,忘了这堂是华教授的《农业机械学》。
华教授的目光却落在电视机上。这堂课讲授的是玉米联合收割机。
10多年前,自己还是风华正茂的中年人时,曾经牵头搞过这个项目。
但很不幸,先是他们项目组的几位骨干被划为右.派,遭受批.斗,甚至有人做不了那种折磨与羞辱,选择了投水自杀。
然后学校搬迁,新校址所在之处连供电都无法保证,给学生上课也够呛,更别说搞研究了。
后来他们这些剩下的人好不容易凑在一起,勉强推进了一点进程,学校又再度搬迁。搬来搬去的过程中,资料遗失简直无法避免,他们也不幸中招。
前两年,学校终于搬回原址了,他也想起来曾经被自己撂下的玉米收割机课题。可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拔剑四顾心茫然。他甚至有种不知道该从何下手的无助。
那项目,也就一直停留在了原地。
直到今天,他看着电视机上的收割机图纸,甚至有种想落泪的冲动。
原来在他蹉跎的岁月里,已经有同行奋力奔跑,造出了玉米联合收割机。
有了这个机器,能解放多少劳动力啊?
掰玉米有多辛苦,农大的师生都知道,绝对可以让你崩溃到怀疑人生。
华教授想的很远,大型农业机械是国家急需的宝贝。
尤其是现在。
百万知青大回城,农村地区还好说,因为下放的知青分散,突然间离开造成的冲击有限。
但边疆建设兵团和各大国有农场就不一样了。可以说,知青是那里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么多人说走就走,农业生产工作受到的影响可想而知。就他听说的,有些好不容易开垦出来的田都荒废了。还有橡胶这些经济作物,也因为缺少人照料,而陷入困境。
如果这个时候有机器顶上,解放了人力,那么农业生产不仅不会垮掉,很可能还会更上一层楼。
华教授激动地看着电视机,目光近乎于贪婪。
多好啊,原来已经有这种联合收割机了,那就赶紧投入生产吧,给各家农场供上,就不用愁秋收难题了。
华教授忍不住询问辅导员:“小鲁老师,这联合收割机你知道是哪家厂生产的吗?”
他想去亲眼参观,好歹也算是圆了他一个梦。
他一问,教室里的学生们也跟着激动起来。尤其是那些从下放农场跑出来的同学,别七嘴八舌地问:“是啊,老师,哪儿有这种收割机卖?能不能给我们农场也争取指标啊?”
现在大家都渴望4个现代化,人人都想机械化生产,而国家产能有限,想要的人只能排队。
辅导员尴尬:“我不知道,也许这是进口的。”
众人默然,然后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
他们实在太落后了,好东西都要靠进口。而进口又需要外汇,排起队来更艰难。
华教授心中突然间涌出了豪情,下意识地冒了句:“已经说的这么详细了,我们肯定能自己造。”
他越看思路越清晰,原先一直困扰自己的难题也迎刃而解。他相信,只要工业技术跟得上,做出一台联合收割机来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难。
教授如此笃定,学生们沸腾起来,个个都激动得脸通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