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353页

      酒液入口,顺着喉咙迅速滚下,贺霄却瞬间双眸圆睁。
    他两手捂住剧痛的肚腹,当即倒地,口中鲜血一股股涌出,惊得屋中那名下人急退几步。
    下人很快从惊吓中回过神来,大声呼救:
    快来人,快来人!
    而贺霄倒地后,抽搐了没几下,便瞪着双眼,含恨而终。
    毫无疑问,被添进那酒里的,定是剧毒。
    ------
    兵部尚书贺府给才出生的小少爷办满月酒当夜,贺大公子贺霄中毒身亡。
    上京城中众人无一不是既震惊又唏嘘。
    有人说这满月酒的日子没挑好。
    也有人说这位新出生的贺府小公子八字太硬,克了自己的父亲。
    而兵部尚书贺严明在心痛不已后,最终还是报了官。
    这里就不得不说说现在上京城中的这任京兆尹,晋王封羡。
    这位晋王似乎是在京兆尹这个位置上坐上瘾了,这几个月还一连翻出好几桩陈年未解的悬案,还真让他给破了。
    其实,如今京兆府有这个情形也不奇怪,晋王封羡以他皇室成员的身份,给查案增添了不少常人无法得到的便利。
    连翻几个冤案之后,晋王封羡也的确让朝中上下刮目相看。
    而贺霄中毒一案,也很快就有了眉目。
    下毒的主使竟是贺霄的正妻,原秦右相府的二小姐,秦念。
    秦念办这个事本就不高明,处处是马脚,被拿住时秦念似乎还有些疯魔,口中直念着:
    贺霄该死,贺霄该死
    秦念被拿入京兆府后,由于认证物证确凿,很快就结了案。
    兵部尚书贺严明时刻盯着案件进展,封羡也不能堂而皇之地包庇表妹秦念。
    秦念以剧毒谋杀亲夫,手段残忍,定于今年秋后问斩。
    晋王封羡对这个结果很是叹惋。
    秦念是他的表妹,曾经还是他母妃中意的皇子妃。
    母妃、秦夫人宋氏和外祖母接连离世,舅父秦文正辞官归乡,表妹秦念被定了死罪等候行刑
    回想一年之前,那时
    不过才一年,竟像有时过境迁之感。
    ------
    秦念谋杀亲夫!
    这个消息又让上京城各大酒楼茶肆炸开了锅。
    京兆府大牢。
    秦念逐渐从恍惚魔怔中清醒,她此刻才因自己被定下死罪而惧怕地全身冰冷。
    她抱着胳膊蜷缩在污脏的角落颤抖了片刻,而后突然起身,跌跌撞撞地冲向牢门,放声大喊:
    放我出去,我要见太子妃,我要见太子妃秦烟,秦烟是我姐姐,太子妃是我亲姐姐,让我姐姐救我,让啊
    回应秦念的是牢头泼来的一盆冷水。
    秦念又跌回那个角落,抱着胳膊瑟缩得全身颤抖,嘴里一直含糊地喃喃自语:
    太子妃是我姐姐,秦烟是我姐姐,救我,救我
    ------
    而同一时间,远在大夏西南的益州王府。
    益州王叶清河的宠妾嫣夫人顺利诞下一名女婴。
    不过,益州王妃宋吟却清楚,这个孩子根本不可能是阿嫣的。
    那么,她究竟是要做什么
    第139章 动荡
    四月十六, 奉天殿设宴,皇室宗亲和满朝文武为华阳长公主和亲北梁践行。
    宴后,端王府世子封肃北代表大夏皇室,领六千精兵, 护送华阳长公主和亲使团由水路出发前去北梁。
    上京城中张灯结彩, 人们驻足围观。
    由大夏皇室和镇国公府为华阳长公主准备的丰厚嫁妆, 出皇城至上京城东崇仁门外码头,一眼望去,竟不见首尾,让人叹为观止。
    啧啧, 华阳长公主可是二嫁, 居然还能成为北梁皇后!
    作为曾经的上京城第一美人,华阳长公主就算是二嫁也担得起这个牌面。
    华阳长公主的女儿如今可是太子妃, 将来的大夏皇后, 这对母女, 可真是不得了!
    谁说不是呢。
    ------
    四月底, 一封封盖有萧太后金宝的文书,发往大夏各州以及别国。
    文书中的内容无一不令人震惊地瞠目结舌。
    益州正式宣布独立于大夏,并由萧太后摄政。
    萧太后在文书中痛斥当今圣上和太子对太后不敬,软禁太后,甚至意欲要太后的命。
    太后在文书末尾诉道:
    她和部分老臣为大夏鞠躬尽瘁几十载, 圣上和太子不念旧情的做法让对大夏的有功之士沉痛又寒心。
    而去岁的粮荒和水灾就是上天对大夏的示警。
    未免灾祸继续降临大夏,当今圣上和太子应下罪己诏,退位让贤,还大夏海晏清平。
    ------
    此文书一出, 满朝震荡。
    而紧随而来的消息是, 唯一能进出益州的两大关口, 北边陆路的剑门关,和东边水路的塘关均已关闭,只出不进,益州拒绝同大夏其他各州往来。
    至此,益州割据已成事实。
    惠帝和太子震怒,当即命翰林院、礼部和内阁拟定文书,盖上圣上印玺,发往益州。当然,文书也只送到了剑门关和塘关之外宣读告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