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页
“我是支持皇兄的。”李和道,“所谓王公贵族,看着多么显赫,却很多时候常身不由己。不知多少夫妻乃政治联姻,一生都是权利的牺牲者。皇兄在这点上给予嘉宁最大的自由,嘉宁是幸运的。”
的确幸运。
种苏在市井长大,莫说王族世家,就是普通百姓,亦多少姻亲乃身不由己,各种权衡利弊。
所幸这几年大康国力慢慢恢复,百姓生活渐好,女子地位也随之渐渐有所提高,在婚事与命运上有了相对多些的选择。
李和没有明说,只用政治联姻几字一笔带过,种苏却不免想到,这是否是李妄坚持的根本原因。
李妄之双亲,即先帝先后,便是典型的政治联姻。
先后乃王家之女,嫁与先帝后,先帝虽有其他后宫嫔妃,却再无其他子嗣,直到几年后李琬之母意外生下她与二皇子,自始至终天子储君唯有先后所生的李妄。
然而李妄的继位之路却非一帆风顺。
在李妄十二岁那年,突发变故。
据传,太子十二岁生辰宫宴上,先帝不知何故勃然大怒,竟要废太子,盛怒之下仿若失智,竟要举剑格杀,王氏一族为保太子,只得与先帝对抗,在这场变故中,王氏家族元气大伤,而先帝中箭,后伤重不治身亡。
未过多久,先后亦郁郁而终。
这场变故被称为宫宴政变,民间众说纷纭。
有人说李妄即将十三岁,大康男子十五可成亲,事实上十三岁便可定亲,可科举,意味着成人,王家身为大康立国以来的四大士族之首,又乃国戚,野心勃勃,迫切想要揽权,意图逼迫先帝禅位,提前扶持太子上位。
亦有人说,先帝早有扳倒王家,肃清士族之心,宫宴政变实乃早蓄意谋之,不过王家亦有准备,先帝最终失算落败而已。
还有一说,此政变其实是太子所为,挑起先帝与王家争端,太子李妄坐收渔翁之利,得以提前登基。
更有传言,先帝乃被太子亲手一箭射伤,继而先后也随之而逝,故而有李妄弑父杀母之说。
还有一说……
史官记载只有当日情形,政变结局,寥寥数语,其背后内情,弯弯绕绕,几经修改,真相究竟如何,唯有当事人清楚。
民间众多揣测,却无人敢妄下定论。
而关于先帝先后两人关系,亦随之流出无数版本,有说他们虽家族纷争,相互倾轧,两人却伉俪情深,先帝唯有太子一子便是证明。
有说他们毫无感情,貌合神离,以各自家族利益为先。更有说他们相互厌恶,却不得不诞下皇嗣。
更有传,先帝其实还有一子,养在宫外,后被发现,才有那场宫变……
种苏听过许多版本,其中真假无人能辨,如今虽在京城,在皇宫,这种事却也不能随便打听。
然而看如今的朝廷派系,看李妄对王家对王道济这位母舅的态度,便不难猜测,先帝先后确为政治联姻,即便不到水深火热相看两厌的地步,也一定绝非伉俪情深。
外人只能看到表面,身为太子的李妄,亲眼旁观了先帝先后的恩怨纠葛,见证了两人间的真实情感,大抵方对政治联姻敬而远之……或许深恶痛绝,因而才绝不允许自己的妹妹重蹈覆辙,也走上这样一条道路。
当然,自由选择的婚事最终也不一定百分百幸福圆满,但至少遵从了自己的内心。
李妄是不是也正因如此,而迟迟未娶?
种苏忽然思绪短暂岔开。
或许李妄也在等待,等待一个不关任何利益,仅是纯粹心之所喜,两情相悦之人。
“……征得嘉宁同意后,宫中举办了几次诗会宫宴……”李和还在继续,声音拉回种苏的思绪。
“哦?” 种苏直觉不是什么寻常的诗会宫宴。
果不其然,说是诗会宫宴,不过是借着作诗赏花之故,间接让李琬挑选驸马而已。
参会的人当然也心知肚明。他们基本都是京中世家子弟,均装扮的仪表堂堂,来到宫中李琬面前。
只可惜,李琬并未挑中。
后来一些年轻朝臣也会被特许,可进殿游园赏湖。
种苏听到这里,不禁感叹,心道李妄还挺懂。毕竟诗会宫宴之类的,意图太过明显,氛围必然刻意。而宫中不其然的单独偶遇,则更富意趣。女孩儿大多更喜欢后者。
当然,也不是随便什么歪瓜裂枣都能进,品性和安全都是有所保证的。
只可惜,李琬仍未选中任何人。
这事儿倒也不急,李琬年纪并不大,又是公主,晚个几年也无妨。
“实在不行,到时直接开个公主招亲大会,汇集天下青年才俊,还怕选不出来个驸马么。”李和说道。
种苏:……
……也不是不行,这事史上不是没有过,更有养面首养男宠的,相较而言,公主招亲也算不得什么了。
毕竟比起这些,皇帝与公主两人的婚事皆迟迟未定,才更令人着急。
也因此,外臣出入内庭,于礼上不合,然而在某些阶段,于理却可容。
“所以景明不必担心,不会有人弹劾你私见公主。”
种苏拱手,表示知道了。
“嘉宁没什么亲近的人,我勉强算一个。我希望她能开心些,也曾想带她出去玩,她却不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