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363页

      关于新的科举制度,之前赵旸就跟晏殊他们仔细地讨论完了,不需要再次商议。再者,赵旸提出来的新的科举制度非常完美,根本不需要再改进。
    早朝除了新科举一事,并没有什么事情,很快就下朝了。
    下了朝,赵旸就带着曹许和褚越前往苏轼他们家。
    苏洵夫妻俩从苏轼他们那里听说了赵旸的身份,着实吓了一跳。
    苏辙他们再三叮嘱苏洵他们,让他们从前是怎么对待赵旸的,现在还是怎么对待赵旸。不要因为赵旸现在是太子殿下,就跟他疏远,这样赵旸会伤心难过。
    赵旸见苏洵他们还是像以前一样对待他,心里很是感动。
    苏洵他们就当做不知道赵旸的身份,继续把他当做福慧对待。
    此刻,赵旸、苏轼、苏辙、沈括四人坐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下,边吃点心,边喝茶。
    “福慧,你是太子殿下,怎么会去相国寺当记名弟子?”苏轼和沈括他们第一次见赵旸,就是在相国寺。
    赵旸拿起一块点心说道:“这事说来话长,你们应该知道在我出生之前,我爹爹一直没有儿子,还从宗室领养一个孩子,这件事情都知道吧?“
    沈括他们轻点了下头:“知道。”这件事情,他们多多少少听说过。
    “然后我爹爹和我嬢嬢就生了下我,但是你们也知道在我之前,我爹爹曾经有过两个儿子,但是两个儿子,一个刚出生就夭折,另一个三岁夭折。”赵旸轻描淡写地说道,“我爹爹和我嬢嬢,包括我都担心自己活不过三岁。为了能让我平安长大,我爹爹就去了相国寺,请空净大师代佛祖菩萨收我为弟子。我是佛祖的弟子,阎王爷就不会收我,这就是我去相国寺做记名弟子的原因。”
    “原来是因为这样啊。”
    “成为佛祖的记名弟子后,我每个月都要到相国寺学习佛法。”赵旸继续说道,“当然学习佛法还有一个原因。”
    苏辙好奇地问道:“还有什么原因?”
    “师兄,也就是空净大师说我以后会杀戮重,所以必须从小就学习佛法。”
    苏轼他们被赵旸这话吓到了:“杀戮重,你?”他们不敢相信如此可爱的福慧会杀人。
    “忘了跟你们说,等过几年,我长大了,就要亲自带兵去收复燕云十六州。”他现在终于可以把这件事情跟阿轼他们说了,“因为这事,师兄觉得我以后会有很重的杀戮。”
    沈括他们再次被惊到了:“收复燕云十六州?”
    “对啊,这件事情还是秘密,你们可不要说出去啊。”赵旸伸出食指放在唇边,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满朝的大臣们宁愿花钱从西夏和辽国买太平,也不愿意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
    “福慧,你以后真的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吗?”
    赵旸肯定点头:“真的。”说完,他深深地看了看苏轼他们,“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
    “当然支持。”苏轼很是激动地说道,“朝廷早就该派兵收复燕云十六州,驱逐西夏和辽国。”
    苏辙对赵旸竖起大拇指:“福慧,我支持你。”
    沈括连连点头说:“我也支持你。”
    赵旸早就猜到苏轼他们会支持他收复燕云十六州。以前,他曾试探过他们三人,他们三个也对朝廷每年送给西夏和辽国几十万的钱和绢不满意。
    “我就知道你们会支持我。”
    “福慧,到时候我们和你一起去收复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原本就该属于大宋的,早就该收回来了。
    第101章
    赵旸跟苏轼他们说了不少关于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事情, 听得他们目瞪口呆。
    这些年来,他们忙着读书, 忙着考科举,对军事不太了解。如今,听赵旸说了不少关于西夏和辽国的事情,才发现大宋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平安无事。
    赵旸又跟苏辙他们说了不少关于西夏和辽国在北境做的残忍事情,听得他们火冒三丈,让赵旸务必要把燕云十六州收回来。
    跟他们说完收复燕云十六州一事,赵旸又跟他们说起科举改革一事。
    今日的早朝上, 宋仁宗已经下旨改革科举制度, 赵旸现在告诉苏轼他们, 不算是泄露朝中机密。
    赵旸非常详细地跟沈括他们说了说新科举的流程和规则。沈括他们听了后, 第一反应就是庆幸他们今年殿试考中了进士。如果没有考中, 明年就要考新科举。
    新科举这么严,又这么难, 他们不一定能考中。
    不过, 话说回来, 新科举真的非常好。
    苏轼抬手轻轻地拍了拍自己的胸脯, 心有余悸地说道:“幸好我今年考中了殿试的状元,不然明年参加新科举, 只怕我连秀才都考不中。”
    苏辙也是一副“劫后余生”的模样:“幸好我今年考中了殿试的榜眼。”
    沈括也非常庆幸:“幸好我今年殿试考中了进士。”
    赵旸被他们三人这副庆幸的模样逗乐了:“你们就算参加明年的新科举, 还是会考中进士, ”
    “那可不一定。”苏轼想到什么, 疑惑地问道,“朝廷为什么要改革科举, 毕竟这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
    “现在的科举制度相对而言有些简单了, 而且每年录取的人数实在是太多。”据说, 宋朝科举录取的人数是唐朝的好几十倍,甚至几百几千倍。“这就导致出现了冗官的情况,也给朝廷带了很大的负担。这些官员中,浑说摸鱼或者混吃等死的人非常多,他们完全不干实事,不造福百姓,所以科举必须改革,录取的人数必须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