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页
秦知府和其他几个知县见周青林应承下来后,那咧开的嘴就没合上过。
等听到居然还可以用红薯藤直接插种,更是心花怒放的连连点头,没想到周知县是这么友爱的人啊!
那当然,谁让咱们都是隔壁邻居呢,这样吧,原本这红薯藤卖给旁人须得十文钱一斤的,既然咱们这么友好,我替村民做回主,就五文钱一斤卖与你们吧。
秦知府一听,忍不住惊呼,啥,五文一斤!
其他几个知县也是一副被雷劈了的表情。
周青林更是不可置信地看向几人,那眼神似乎在说,你们总不会想白拿吧?
黄次辅和张尚书见状,也忍不住朝几人看去,眼里是和周青林差不多的想法。
秦知府讪讪,本官是想说卖五文一斤,实在太便宜了。
哦,原来是这样啊,没事没事,谁让咱们是近邻呢,便宜就便宜些吧,不过,你们实在要买的话,那就得加紧些了,否则怕只能等到明年了。
一听这话,一州七县哪还有时间纠结啊,要真等到明年,那他们不就错过今年的收成了嘛。
这样想着,几人马上安排起买薯苗的事宜来。
周青林也不是光收银子不办事的人,晏州府再加上七个县,红薯藤的需求量肯定大,且这些藤苗拉回去后就得快些种上,不然就浪费了。
所以,在怎样开地、怎样种植这些方面,周青林可谓是倾囊相授了。
周青林觉得,不管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过节,但对人不对事,他还是十分期望高产红薯能填饱更多贫苦百姓的肚子的。
就这样,南川县的农人们,终于收到了种植红薯以来的第一笔收入。
当整串整串的铜钱握在手里时,可想而知,众人心中该是怎样的喜悦之情了。
......
自从奏章送上去后,黄次辅和张尚书两人,就安心待在新露湾村,一起忙着收红薯的事了。
周青林自然高兴。
自己这可是三十多亩地呢,没人帮衬着,就靠牛三他们几个,还不知道要挖到什么时候呢。
现下村民们也都有自家的红薯要挖,自己就是想雇人,也雇不到啊。
如今有这么多人帮着,自己终于不用再望薯兴叹了。
不过周青林也没有让大家白忙,这不一挥大手,每人发红薯干二十斤!
啥啥啥,红薯干!
红薯干是啥样的啊?
黄次辅有些激动,红薯粥这几日自己都有在吃呢,还有那蒸红薯他也吃过了,所以这红薯干是啥,是不是和萝卜干一样啊?
哪里能一样啊!周青林笑道:红薯干可比萝卜干好吃多了,到时保证黄大人您吃了还想吃!
其他人一听这话,忍不住也期待了起来,这不侍卫们挖起地来更加卖力了,一锄头挖下去,红薯破了好几个。
急得黄次辅的胡子差点飞了起来,不好好挖,红薯干减半!
......
对于做红薯干,周青林自然是早就准备好了的,当初种这些红薯的时候,他就打算用其中一部分做红薯干的。
想着做好了再让人捎回家里,到时可以自己吃,也可以送人,多好啊。
方才周青林就让牛三去城里买竹帘子去了,准备待会儿晾晒红薯干用。
而此时,半山坡的小屋里,喜子和李安已经在忙着蒸红薯的事了。
他们两人,一个削红薯皮,一个把去了皮的红薯放到了大笼屉里,这蒸笼还是问村民们借的,一共有六层,是过年的时候蒸发糕用的,没想到用来蒸红薯也挺适合的。
等香气四溢的红薯熟透后,周青林用刀把它们切成宽宽的条状,不能太厚,也不要切的太薄。
说罢便把菜刀递给喜子,让他切给自己瞧瞧。
喜子也不含糊,按照老爷教的,大一些的红薯一开为三,其他的一开为二,然后每块再切上四刀,齐活!
等牛三把竹帘买回来后,切好的薯块正好可以晾晒了。
侍卫们见状,特地去周边山上砍了许多木头,而后做了木架子,再把竹帘摊在架子上。
如此倒是通风了不少,也更容易晒干了。
就这样,蒸了晒,蒸了又晒,很快十几张竹帘都晒的满满当当的了。
如今天气好,两天下来红薯条就干的差不多了,不过为了加快速度,周青林又让牛三买了十几卷竹帘回来。
侍卫们边挖着红薯,边兴奋的看着竹帘上的薯条一日日晒干,而后又重新换晒上另一批。
至于侍卫们为何这么兴奋,当然是因为每人能分到的二十斤红薯干啦,话说这香甜软糯的味道,实在太好吃了。
......
京城里。
连着收到两封奏章的景康帝龙心大悦,特别在看到红薯亩产量居然能达四千多斤时,更是激动万分。
哈哈哈,有了这样的高产粮,朕的子民定能暖衣饱食,朕的大历朝定能昌盛富强。
对,昌盛富强!朕得快些让高产粮种在全国推广开来。
想到这里,景康帝当即传下口谕,命各省布政使即刻派人前往南川,安排购粮种事宜。
而黄次辅他们则继续留在南川,让他们协助好粮种收购。
公文送到南川后,周青林立马让下属按照原先安排好的行动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