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页
听见彭年竟然是在跟苏葵说话,两位干事都睁大眼睛看着她。
主任,您是说是这位这位同志她要买房?还是买四合院?
这年头大部分人都是公家分配房子,买房的人特别少,买四合院的人那就更少,总共就那几类人,要么是喜欢这样传统建筑的,要么是真正有眼光有远见的投资收藏家,要么就是一大家子人实在太多所以才想买大院的。
当然,无论是哪一种,共通点只有一个有钱。
目前京城四合院的价格成千上万,而现在的最低工资标准才七块钱,大部分人也就十几块到几十块,不吃不喝十几年也买不起。
这个时代,买房这种事绝不是普通人能够负担得起的。
苏葵和徐奚年是一起进来的,他们还以为是徐奚年想要买房,谁知道竟然是坐在他旁边那个年轻的小同学想要买房!
看到两人惊讶的样子,苏葵笑了笑:是,就是我想要买四合院,麻烦两位同志了。
彭年也笑了:苏葵同志,看来你要买房的事情可真是不小,把我们的同志都吓到了。
可不是吓到了吗,听见两人承认,两位干事对视一眼,纷纷在对方眼里看到了不可置信。
他们在房管局工作这么久,还从来没有见过年纪这么小的人来买房!看她的样子,应该还是学生吧?
不过苏葵?
其中一人一下子反应过来。
你是不是就是前两天报纸上说的那个教育模范苏葵?
都不用看主任桌面上的报纸,苏葵就已经点了头:的确是我。
没想到这次的报道传播力这样广泛,真是人人都认识她了。
两人恍然,这就怪不得了,报纸上说了,这位苏葵同志还是知名作家,要说这京城买四合院的,可不就是作家群体最多吗?
知道了苏葵的身份,两人不可置信的目光是没有了,只是仍旧有些梦幻。
他们知道作家有钱,眼前这个小同志又真是知名作家,只是听到的和亲眼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他们真的很难把眼前这个看起来学生模样的同志和能够买房的知名作家联系起来。
彭年比他们接受良好多了,即便他也没见过这样的情况,但他总知道一个道理,人外有人。
苏葵同志,这就是目前在我们这里存档四合院的的资料了。说完,他又亲自挑选了几份出来,临近政府部门的四合院的有不少,这些是有出售意向,你可以先看看。
京城的四合院其实不少,很多大型的四合院是建国前政府机构和一些有钱人扔下的,这部分被国家接收后分给各个机关单位用作办公或者住房。
但仍旧有很大一部分还在私人手上,私人房产占百分之五十以上。
有的将自己的私人房产转为公租房,或者直接给房管局代为出租买卖,好控制租金房价。
也正如房管局的人所说,目前京城买卖四合院的人并不多,大家也不重视四合院的价值,并且很多是几大家子住在一起,鸡零狗碎的事太多,巴不得赶紧离开,这上面就有不少是这种情况。
苏葵一边看,彭年一边跟她介绍。这事本用不着他出面,谁让苏葵的情况特殊呢?
如果你想要靠近政府部门的的话,爱华胡同这里就很好,这里靠近西城区□□,离多个政府部门都非常近。朝阳门内也有几个胡同,里面都有不少四合院,离医院还近,对了,还有你们学校周围
彭年对京城的所有布局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跟苏葵介绍起来甚至不用看任何资料,苏葵向他请教一些问题,他也全部都能回答。
苏葵翻看了几份资料,确实彭年说的那几地方能够满足她的需求,她全部都记了下来。
彭年说完也没有催苏葵做决定,这本来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成的。
苏葵同志,大致就是这些情况,你可以将这些资料记一下。
这些资料她并不能带走,彭年便给她纸笔,让她将大致的资料记一下,并提出到时候可以让他们的一位同志陪她去实地看一看。
谁知苏葵却说:主任,我已经都记下来了。让同志们陪我去太麻烦了他们了,我待会儿自己去看看就好。
麻烦倒是不麻烦,这也是他们的工作职责。只是她刚才说什么?她全记下来了?这么多地方,就是光记名字都是一个大工程!
徐奚年一看就知道他在惊讶,放下档案就笑道:彭主任,咱们的教育模范,那记忆力能差吗?
教育模范和记忆力差不差当然没有关系,但她这个教育模范又是高考状元的话,那就情有可原了。
彭年也想到了这一层,也是,能以最高分考入京大的,确实不用怀疑她的水平。
即便她已经知道,但彭年还是说道:苏葵同志,你对京城并不熟悉,房屋买卖也都是要经过房管局这边,还是让人和你一起去比较妥当。
苏葵想想确实如此,这里并不是后世,就是后世还有中介在场。毕竟牵涉到房屋买卖,房管局在场更方便谈。
彭年让方才的一位干事到时候带上证件资料和苏葵一起去看看。
那待会儿就要麻烦您了。苏葵对那位干事表示感谢后,又说道,不过我们大概会很快回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