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页
于是他们在源溪购置了房产。
郁知夜渐渐将祢川书房里的书籍搬到源溪这边。
青衣和赤岭也有了自己想要做的事,不再终日都陪在郁知夜身边。
冯郁两人在源溪买的住宅没有源溪大,家仆也没调过来,源溪这边的郁府显得尤其清净。
冯郁知道郁知夜和裴今新要考科举后,为他们搜寻了不少资料。
裴今新有时也跟着郁知夜到祢川去。
说起来,裴今新和郁知夜身上许多衣裳都是裴立泽做的。
裴立泽做出来的衣裳看得出来做得认真,但手艺差强人意,远达不到精美的地步。
这也是他没能在村里靠裁缝糊口的原因。
因郁知夜当时给的酬金太高,裴立泽后来给郁家陆陆续续都做了许多衣裳,也不肯多收酬劳。
郁知夜带裴今新上山采药草、接着晾晒加工,卖药草倒比裴今新卖什么柴火、草编品要赚钱得多。
制成药丸后的价格更高,裴今新跟着郁知夜做这些,也为家里改善了一下处境。
冯素和郁伏山和裴立泽和莺莺也相熟起来。
有时冯郁也会带着朋友一起和裴立泽和莺莺说话,他们给裴家带去了朋友。
而那些朋友给裴立泽带去许多消息还有一些不同的种子。
他们教裴立泽轮换着耕种不同的作物,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营养。
新的耕种方式也给裴家带来了更高的收入。
那些点点滴滴,似乎都在让裴家渐渐脱离饥寒交迫的困境。
作者有话要说:
写裴今新扯郁知夜头发时,既视感如下
拉一下,开灯
再拉一下,关灯
或者是墙上拉那种风扇也一样,你们有没有拉过!
第22章
初初学认字,那时候大多是快乐的。
两个人学着玩,玩着学。
后来郁知夜买来科举要考的经书、史书,刚看着时还有些新鲜感,越看越没兴趣。
里头各种东西晦涩难懂、枯燥乏味。
郁知夜常常学着学着就拉裴今新出门玩。
郁知夜隔几个月就带着裴今新去其它地方游历一番。
南边走走,西边走走,北边、东边也走走。
有的时候,两个地方就只隔着几十里,风景和风俗可以截然不同,连口音都完全不一样。
郁知夜仍是喜欢到处出门,所以拉上裴今新一起。
两人也确实玩得尽兴。
家庭渐渐能够温饱,又一直接受郁知夜有意无意的投喂,裴今新越发长高、骨肉上附着肌肉,身材好看了不少。
说实话,还是很难。
穷惯了总会给人留下印记。
有些习惯不是一下就能改。
种地的人看天吃饭。
种了什么吃什么,丰收什么吃什么。
郁知夜和这个裴今新一起度过的第一年秋季,裴家红薯丰收。
郁知夜去看裴今新挖红薯。
瘦高的人站在太阳下,先用刀把红薯藤都割了放在一旁,接着挥起锄头把红薯周围的土挖开。
不能太大力,也不能漫不经心,稍有不慎,红薯就会被锄断。
挖松了周围的土之后就按照红薯的痕迹挖撬,把一串的红薯挖出来。
裴今新和裴立泽两个人配合着,弓腰,起身,弓腰,起身,忙活了两个白天。
收获完红薯时,郁知夜也到裴家吃饭。
红薯藤蛋汤,炒红薯藤,红薯饼,裴家种的红薯倒是挺甜,做出一桌红薯宴也颇为丰盛。
接着连裴今新学习时都有了零食——烤红薯和红薯干。
天气转凉了,但烤红薯凉了也好吃。
积累的糖分香喷喷吃着的时候甜,冷了的时候也沁人心脾。
郁知夜也跟着裴今新吃了几顿。
但是那一连几天,好大半个月,裴家吃的都是红薯。
郁知夜在第不知道多少次看到裴今新手上拿着烤红薯到他家时,神色都有些一言难尽了。
“还没吃完?”郁知夜把柜子里的书册拿出来放到木桌上。
“才吃了一半。”裴今新笑着把红薯递过去,“不过明天开始就没有零食了,要存起来。”
绿叶植物放多几天就蔫了,再放几天就枯了,所以红薯藤倒是吃得快。
郁知夜撞见一两次裴家吃红薯藤,还以为凑巧,结果后来发现,是他家一直在吃红薯藤。
没收获的日子,一天一顿饭或者两顿饭,有的收获的日子,一天三顿饭。
一天三顿,顿顿都是红薯或者红薯藤。
后来冬天收获了菜苔,裴家的菜单也全是菜苔。
郁知夜也穷过,但没那么苦过。
一种食物,一连重复着吃,实在令人生厌。
他招来郁府的厨子过来做过几次饭食,但巧妇难为无米炊,也就是红薯,也就是菜苔,也就是没什么别的可以做配料,也弄不出来些什么。
让简单食材变成美食是耗时耗力的,它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积累,还需要油盐配料等其它东西。
即使只是简单做个红薯饼,它也需要面粉、糖或盐、还需要比平时多许多倍的油,那些配料倒比红薯本身都要昂贵了。
来一次,裴家为了招待客人,又多花了点家里的积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