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页
开车在这年头可是异常吃香的技术活,不是关系好的人是不愿意教的,学开车得拜师,请师傅抽烟喝酒。
不过马安民打定主意要照顾远夏兄妹,自然不会藏着掖着。
“那就要麻烦马叔了。”远夏微笑着说。
车辆颠簸,还碰到路面被暴雨冲坍的,返回绕了好一段才回到正路上。
这一耽搁,他们抵达越城的时候已经到下午一点了,车上没有空调,只能开窗通风,公路又没完全硬化,这种天气,一路下来,那真叫风尘仆仆,整个人都是灰头土脸的。
找国营饭店吃了饭,马安民在熟悉的旅社开房住下。
马家父子洗了把脸,直接上床睡下了。
远夏不愿意没洗澡就上床睡觉,简单洗刷了一下,就出门去溜达了。
这就是年轻的好处,再怎么辛苦体力都是旺盛的。
第12章 租书
越城是一座千年古城,惜毁于战火,现在的城市是战后重建的。
虽是重建的,但也是在原来的老城基础上建起来的,城区街巷有点窄,不过也有好处,保留了不少参天古木,街道两侧绿树成荫,给行人提供了不少方便。
远夏就溜着树荫漫步,看街市店铺,观百态人生。
男人们光着膀子或者穿着背心在树下纳凉,喝茶下棋聊天,女人们摇着蒲扇旁若无人地唠家常,孩子们则三五成群围在一块玩玻璃弹珠,拍画片儿。
店铺都是国字号的,不外乎衣食住行,跟肃阳差不多,只是品种更多更齐全,规模更大一些。
远夏溜达到新华书店门口,便抬腿进去了,书都摆在玻璃柜台里或柜台后的架子里,顾客只能瞪大眼挑选,想买什么书都是不能试阅的,只能报书名让售货员取。
一名女售货员在趴在柜台上瞌睡,见人来也没挪窝,只是脑袋换了个方向。
远夏看了一圈,各种伟人著作,文学著作则以红色题材为主。
他家里有一套伟人著作,就没必要买了。
他一路看到售货员趴着的柜台处,眼睛一亮,竟有不少耳熟能详的外国文学名著,这在前几年是不可能看到的,这说明什么?这些禁书可以出版发售,出版界的风向变了,思想开始解冻了。
远夏指着玻璃柜台下的文学名著,礼貌地说:“你好,请帮我拿一下这几本书。”
远夏说的是标准普通话,他们厂里的人都来自五湖四海,平时交流都用普通话,虽然他们在家里还是说方言,在外面跟本地人交流是用本地方言,这几种语言切换起来毫无障碍。
对方听他说普通话,也不敢轻慢,掩着嘴打着哈欠起来了:“哪本书?”
远夏说:“这几本外国文学名著。”
对方拿了两本出来:“轻点翻,别弄坏了。”
她拿出来两本书是《安徒生童话选》和《猎人笔记》。
远夏翻看了一下,都是极优美的译文,他又看了一下价格,一本是1.8元,一本是2元,下意识里觉得这书真便宜。
但想到这个年代的工资水平和物价,实在不算便宜,普通工人一个月也才二三十块钱。
远夏犹豫一下,决定买下这两本,给弟弟妹妹们看,他们需要了解肃阳甚至中国以外的世界。
售货员见他付款爽快,倒也有些意外。
远夏再次看了看柜台里的名著,都想要,但目前真没有实力买那么多书,他是出来寻赚钱门路的,而不是为了花钱。
远夏让售货员帮忙用旧报纸将书包了,免得自己手上的汗渍弄脏了新书,拿着书心满意足地走了。
他知道该回去了,下午马安民要去越城轴承厂,虽然只是提交订单,取货要到明天,但他也想跟着过去看看,没准能碰到郁行一呢。
远夏快步往回走,回程路上,他注意到马路对面聚集了很多人,他不是爱凑热闹的人,便不打算过去。但想起自己此行的目的,便停了下来,穿过没什么车辆的马路到了对方,发现了一家租书铺。
是的,他没有看错,这是一家租书铺。准确来说,是租书摊,因为没有店面,摊主只是用一个大木架装书,靠放在一堵墙上,里面摆满了小人书。
而围在摊子边上的都是小孩儿,他们坐在人行道上,低着头聚精会神地看书,多数是人手一本,也有少部分是两个人看一本。
人虽然很多,但很安静,大家都沉浸在书本的世界中。
远夏看见书架边上写着“小人书租借:1本1分1天”。他仔细看了看,老板的小人书足有两三百本之多,有古典名著,也有神话传说故事、历史故事,更多的则是各种革命战争故事,比如《鸡毛信》《狼牙山五壮士》等,还有不少电影绘本,五花八门,内容庞杂,图画精彩,难怪会吸引这么多孩子。
远夏粗略数了一下,看书的小孩有二三十个,他们一天肯定也不止看一本,赚个块把钱完全不成问题。
远夏拿起一本小人书,翻看了一下定价,一本差不多定价一角五分左右,非常便宜。
但如果一套有十本,这就不便宜了,家长肯定不舍得给孩子买,毕竟内容含量少,不值得反复翻阅。
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家长认为这是闲书,根本不愿意给孩子买来看。
所以孩子想看小人书,就只能自己攒钱买,但自己买毕竟有限,买一本只能看一本,买一套只能看一套,还有那么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