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页
据说窦叔家里还有几兄弟,可那时不是全部结婚有了孩子,有了孩子的,不舍得过继儿子给牺牲的大哥。
刚好窦叔那时候已经再婚有了一子一女,老人们就写信给窦叔商量。
老人们除了给大儿子找一个以后给他上坟的后代,还有就是怕窦叔后娶的妻子不待见家里的孙女。
这样的话,以后见面也不膈应,彼此之间还能客客气气的相处。
窦叔家里的一些事,他爸都知道。两人一直关系特别好的战友。
多年来一直在一个部队,两家关系亲密。
只是他一直待在部队,因为离家近,时常利用开会还有周末的机会见家人。休假反而很少,他的假期一般都是给家在外地的战友休。
也就一直没有机会见到窦叔传说中的大闺女。
昭君也发现了赵光明的打量,略微迟疑了一下,之后没有思。
两人并没有什么一间钟情。
……
无忧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近两年来,时局变化无常,城里的高中生从自愿下乡到强制下乡,只是隔了两年。
窦昭川考上了军事院校,没有受到任何波及。但窦昭宁就不一样了,她无法再考大学。
等六九年高中毕业,必须下乡当知青。
昭君大学已经毕业,依然还在区妇联工作。
不过读完大学回来再上班的昭君,显然更受领导器重。
已经二十三岁的她,天天被爷爷奶奶催促结婚的事情。
吃过晚饭,昭君的屁股还没有沾着炕,老太太又开始了每日一催。
“君君,该找了。趁着我和你爷爷还有几个月才回去。你把终身大事定下来,最好在这段时间把婚事办了。”
二老要等年后开春以后,才回去。
开年就是六九年。
昭君无奈道,“奶,要不您给安排,我不排斥相亲,可也不能让我上大街上去随便拉一个吧?”
“那不成,不成,你是大学生,怎么能在街上随便拉一个。放心吧,奶肯定好好给你寻摸。保证还不耽搁你上班。”
磨了快一年,终于让君君松口,老太太已经有些迫不及待。
她悄悄找老二还有院里的老周太太收集了不少未婚男青年的信息。
心中安稳了,打算明天去一趟部队,找老二问问。老太太还是比较中意部队的军官。
早上,老太太一早就喊醒老爷子,在衣柜鼓捣一会儿,挑选好衣裳。
一人下了一碗面条吃,急火火的赶往部队。
这次去,二老打算住几天,一直住到挑选好孙女婿为止。
时间紧急,在有限的时间内还有好些事要办。
老太太觉得亚历山大。
密集的相亲中,还遇到一熟人。
“是你?”
“是你?”
两人都没有想到会是对方。
赵光明望着眼前的亭亭玉立的姑娘,真不敢相信。三年的变化有这么大吗?
三年多前,他在西山见过一次,之后再也没有见过。
“坐下说。”
公园门口,两人拿着一本相同的书,终于接上了头。
找了一个偏僻的位置坐下,昭君没有羞涩,说了自己的情况,最后还表示,“最近我相亲挺密集的。
你要是有什么话,可以直接说。不要觉得是熟人不好意思说。”
昭君怕赵光明不愿意也不好意思说。
“没有不好意思,我想以结婚为前提与你相互了解,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还有,你放心,我不会干涉你的工作。婚后你依然可以继续上班,不用随军住到我们山里的家属区。”
一年前赵光明虽然还在原来的师部,只是调到了别的驻地。团部在京都附近的一座城市的大山里。
离城里不远不近的,三十来里路。
离京都两三百里路。
“我想想,想好联系你。”
“行,给你联系我的电话号码。”赵光明拿出笔,再拿过昭君手中的书,刷刷的写下能联系到他的电话号码。以及一个能收到信件的地址。
信不会直接寄到部队,有一个中转站,隔一天会有通讯员去拿一次信。联系也方便。
昭君也拿过赵光明的书,写下自己单位的电话号码。
两人彼此不扭捏,是建立在能知根知底的基础上。赵光明虽然不了解眼前的窦昭君,可他听家里的两个弟弟说起过:
窦大姐手巧,做的饭菜有多香,织的毛衣有多帅气(参照窦昭川穿的毛衣得出的结论)等等。
时常听到,他多少能了解一点。自家两个弟弟是什么人,赵光明清楚的很。
看似随和,与谁都能合的来。可挑剔的很,能让他们俩都夸的人,第一条就是人品肯定过关了。
三年来,两个弟弟没少跟着川子到窦昭君家里蹭吃蹭喝。
美食能吸引人,但那三个小子都不是善茬,不是东西好吃就能让他们夸奖的。
有了些粗浅的基础认知,赵光明愿意试着交往处处。
他总归是要结婚的,而且眼前的窦昭君长的漂亮,符合他的审美观。
今天第一眼见到,就觉得眼前一亮。比三年多前看到的那一次要漂亮。
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没有追的死去活来的追求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