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乱,乱得一塌糊涂!
不过李景隆的讲述,听上去倒是合情合理,李云睿不好质疑。
“五十万大军,白沟河一役就全军覆没?”李云睿揉了揉鼻子问道。
“瞎扯什么?就是五十万头猪,想杀掉也不是一件易事!”李景隆听了李云睿这话,有些气结,说道,“白沟河大战,只有瞿能的两万人和为父的三万人出战而已,当时瞿能旋风骤起,刮断为父的大纛,导致大军失去战意,皇帝命人高喊‘南军已败’,带兵乘机猛攻大营,被我安排驻守大营的平安,被成国公朱能所伤,整个大营的几十万士兵彻底溃败,各自逃散。白沟河一战,死伤大约十万余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随军的民夫。”
“此乃天亡朱允炆,非战之罪……”李云睿听了之后,苦笑道。
古代打仗双方摆出阵型之后,以旗帜为指导,以金鼓为号令,军旗所指,便是进攻方向;鼓声响起,便是行进或是冲锋;金声响起,便是停止或者收兵。战火一起,对阵双方最精锐的力量,最喜欢干的事就是“斩将夺旗”,由此可见,旗的重要性。
而帅营的大纛,乃是军旗之首,是整个军队核心,大纛立,则军心汇聚,稳如泰山;大纛倒,则军心涣散,不堪一击。
大战之时,李景隆的大纛被骤起的旋风刮断,以致军心不稳,导致大军溃败,这战败的责任,其实真不能怪到李景隆的头上,只能说是天意弄人,连老天都在帮朱棣。
不过十万人的伤亡,这伤亡人数也是够离谱,人命,在两军大战之时,犹如草芥一般,不值钱!李云睿看着李景隆说出这个数字时,面目冷冰冰地,丝毫不带任何感情。
“如有天助啊……”李景隆听了李云睿的话后,感叹道。
的确如此,改变战争成败的因素有很多,但被一阵旋风改变战争结局的案例,恐怕屈指可数,这风也就能赶得上拯救日本的那两次飓风,当年忽必烈下旨征伐日本,大军渡海时,遇到了飓风,结果全军覆没。自此之后,日本有了神风的传说,某敢死队就用这个来命名……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天命所归’?”李云睿咋了咋舌,摇了摇头说道,“以前我一直不信,看来能当皇帝的人,恐怕不仅仅是靠自己奋斗,老天爷也在无形中帮了很多忙……”
“天子,受命于天!自然会得到上苍的眷顾……”李景隆撇了撇嘴,说道。
“好吧!老豆,你说的有道理!”李云睿不想跟李景隆掰扯这些,毕竟他接受的教育告诉他,旋风只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而不是老天爷在帮某人。于是叉开话题问道,“那么,淮西派是如何决定推朱棣上位的?”
“这种事如何决定?全靠大家彼此的默契!”李景隆笑了笑说道,“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无关紧要的话,就能让大家相互了解彼此的心意……”
……
这话怎么说的?李云睿有些不明白。默契?默契是个什么东西?这东西太玄乎了,万一理解错了,岂不是耽误大事?
“当时皇帝举起大旗造反,朱允炆急招在京文武大臣,朝会之前,大家在洪武门外等待上朝时,魏国公徐辉祖对着众人说了一句‘这天要是刮北风就舒服了’,在场淮西派的许多人纷纷点头同意,大家就此达成了一致。”李景隆讲起了当时的情况。
这天如果吹北风就舒服了?这话有什么玄机?怎么就凭一句话就达成了一致?还有,徐辉祖这老家伙不是坚定地反朱棣吗?要不然也不会被削爵圈禁在家啊?怎么会是他提出来要扶朱棣上位?一连串的问号,出现李云睿的脑中,他有些懵圈。
朱棣在北平起兵,倒是可以理解成北风;舒服,应该就是会改变当时的政治氛围,一旦朱棣上位,肯定会对浙东派进行下死手,这样淮西派就会有翻身的机会。
李云睿将自己的猜测说了出来。
“虽不中,亦不远矣!”李景隆听了之后,点了点头,说道,“当时正值酷暑,天气酷热,魏国公这句话看似在说消热之法,其实就是在征求大家的意见。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皇帝起兵后,朱允炆必然会重新重用淮西派,淮西派在朝廷的影响力会增加;另一层就是你所说的意思。”
李云睿听了之后,点了点头。
果然,官场不是人混的,一句话里面,曲里拐弯地包含着这么多意思,还让人抓不住把柄。
如果有人当时将这句话禀报给朱允炆,朱允炆也没法给徐辉祖定罪,人家就希望天气凉快一点,不很正常吗?至于为什么是北风,而不是南风、东风?因为只有北风才能带来凉意啊!
徐辉祖这话,真是滴水不漏,四平八稳!
“所以你们跟朱老四打仗的时候,就到处放水?”李云睿挠了挠头发,问道。
“瞎说!跟皇帝作战时,除了不能抓他、不能杀他之外,战场之上,淮西派的诸将从来不会手软!”李景隆一口否定了李云睿放水的说法。
李云睿又有些迷糊了,既然淮西派准备让朱棣上位,为什么打仗时,还对朱棣下死手?难道不应该处处放水,手下留情吗?
“如果我们放水,放任皇帝一路顺顺利利、轻轻松松得上位,他就不会知道淮西诸将的本事,也不会知道淮西派的实力。只有让他吃到苦头,吃尽苦头,皇帝才会知道,淮西诸将乃是国家柱石,不可轻易放弃。”
“还有一点,如果淮西诸将处处放水,手下留情,如果你是皇帝,你上位后,能对这样的首鼠两端、怀有二心的人放心吗?敢用吗?”李景隆给李云睿解释道。
李云睿听了后,点了点头,好像蛮有道理的,仗该怎么打就怎么打,除了朱棣不能动、不能伤之外,绝对不放水。即便最后降了,这样的对手也会被人尊重。
靖难之役的背后,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胜负之争,都是无数的政治算计。
朱允炆算计宗室,朱棣算计朱允炆,文臣算计朱允炆,淮西武勋算计朱允炆、朱棣、文臣……
你算计我,我算计你。
乱,乱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