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783章 天下事

      天下事共分四版,一版是大明皇朝的国内事情,比如九月官军剿灭张献忠,十月第一期报纸就有展现,写的还生动有趣,当然肯定略显夸张,把明军百战百胜,贼兵不堪一击,表现的淋漓尽致,战斗场面更是写的和小说似的,百姓们都看的津津有味。
    结尾更写了个战斗英雄,第一个登上城墙,面对十余名贼兵,死战不退,身负重伤。
    文章最后写着,兵士刘奋进,浴血奋战,悍不畏死,立下大功,虽然伤重退役,朝廷商议决定,任命其为家乡固安县主簿,另家中赏粮田三十亩,耕牛一头。
    当时京城许多读多人看了哗然。
    十年寒窗不如一个战兵?那我们读书有什么用?
    结果这文章下面有当朝太子写的文章。
    “论读书人和兵士对大明朝的作用”
    太子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在文中把读书人贬的一文不值,更用先皇崇祯宾天前所说,诸臣误国,文人误国。
    当贼兵进京时,读书人纷纷投降,只有兵士敢于决战,为保卫大明江山,保护京城百姓而出力。
    最后言道:“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番话引起全天下读书人的愤概,大伙对太子都极为不满。
    但天下间,最多的可不是读书人。
    京城市井之中,也是有大量的市井之徒称赞太子英明。
    太子的这篇文章,还捧红了另一个人,因为这句话是曹学佺所说的。
    曹学佺也是大明忠臣,历史上李自成进京后,听到崇祯死了,他就投井自杀,被家人所救。
    等后来清兵攻入福建后,曹学佺香汤沐浴,整顿衣冠,在西峰里家中自缢殉国,死前留下绝命联:“生前单管笔,死后一条绳”。
    丁毅进京后,升曹学佺为贵州巡抚,曹学佺在福建呆了好久,等丁毅兵马进贵州之后才去上任。
    他的这两句话,原本知道的人并不多,因为太子的一篇文章,再随着《天下事》,很快红遍全国。
    原本在大明高高在上的读书人身份,因为这文章,被天下百姓生重重的鄙视,受到狠狠的压制。
    但丁毅并不是要打压读书人,打天下靠军队,治天下还得靠读书人,他只是给读书人一个警告,不要以为这天下离了你们就没有用,不要以为,个个都高高在上,可以免除税赋。
    《天下事》包罗方向,军事、政治、民生、奇闻什么都有。
    朝廷的政策,改革也在其中,世界形势更是让很多人感觉到新奇。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大明之外还有欧洲、美洲,非洲。
    十月,第二期《天下事》发行一万份,其中有三百份由快马或水驿道发向天下各省,并让各省收到之后,加印。
    十一月后,全国除了云南都有《天下事》,偏远地区可能远一个月以上,当月看到的是上个月,甚至上上个月的报纸,但百姓们还是趋之若鹜,非常喜欢。
    当时丁毅的打算是,先把《天下事》弄到全国大火,人人爱看,到了一定时间后,突下重药,全国开始改革。
    古代最大的问题是消息闭塞,但一旦以报纸和当地的宣传两种方试结合,打开局面,搞的人尽皆知,那些士绅地主们想反对也没有用,因为没人支持他们。
    三月初二。
    几员大将出现在武英殿。
    “拜见王爷,王爷千岁千千岁。”
    “哈哈哈,赵大山,尼娘的,肚子吃大了啊。”丁毅笑哈哈的跑上前。
    从大员赶来的赵大山顿时眼睛都红了,声音也哽咽了:“王爷,俺想死你啦。”
    两人重重抱在一起。
    边上的吴三桂、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都奇怪的看去。
    四人都算是降将,吴三桂一直被丁毅安排在京城,他还以为自己要被关一辈子了,没想到突然被叫到皇宫。
    李定国三人被抓后,带到登州生活了几个月,看着登州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三人的心思也慢慢改变。
    特别是李定国,当年去登州买过马,知道那边和大明其他地方都不一样。
    他现在已经知道,这是镇北王丁毅成长的地方,也是全大明最好的地方。
    “罪民李定国。”
    “刘文秀”
    “艾能奇”
    “拜见王爷,请王爷恕罪。”
    丁毅大笑,示意他们坐下。
    众人都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听话的坐下。
    “吴三桂。”丁毅先看向吴三桂。
    “王爷。”吴三桂低头陪笑。
    “听说你年轻时,有次为了救父亲吴襄,带着二十几个家丁就敢冲后金军队,可见你其实,还是很有勇气,很敢打的。”
    吴三桂这事不知是野史还是什么,反正丁毅先帮他吹一下。
    吴三桂满脸通红:“惭愧惭愧--”即不否认,也不承认。
    丁毅马上语气又一转:“可大凌河之战,你父亲带着你,多次未战先跑。”
    “。。”吴三桂脸更红了,低着头不敢说。
    “松锦之战,王朴先跑,你也不甘落后。”
    “末将死罪。”吴三桂大哭,跪下,身体颤抖不止。
    他以为丁毅在清算了。
    “其实你们都是能战的,为何要跑?”丁毅长叹:“我明白,你们对友军不信任。”
    “怕自己不跑,友军先跑,大明各镇皆是如此,难怪遇到建奴,一败再败。”
    李定国三人鄙视的看着吴三桂。
    吴三桂瑟瑟发抖,不敢说话。
    “你起来呗,本王不是要秋后算帐,算帐也不会等到今天。”
    “你献山海关有功,本王岂能做出过河拆桥的事情。”
    李定国三人听的惹有所思。
    “多谢王爷,多谢王爷。”吴三桂哭着起身。
    他哭道:“三桂愿带兵决战建奴,不胜不归。”
    他以为丁毅叫他们过来,是准备打建奴。
    而且最近朝中和民间已经有很多人在议论打建奴满清的事情。
    丁毅之前说过攘外先安内,现在内部的李自成,张献忠两大巨寇已经被灭,后面都是一些零散的乱兵土匪,朝廷压力大减,是不是可以解决辽东的建奴?
    赵大山等人也都以为丁毅要招他们打建奴,同时看着丁毅。
    “建奴肯定要打,但不是现在。”丁毅却摇头:“本王正在准备粮草和调兵。”
    丁毅原本只有二十多万兵马,开战之后,先后扫平李自成,张献忠,前后俘虏了几十万人,除去解散了一部份,仅天津附近,就有九万降兵在集训。
    南京又有数万在集训重整。
    然后他向全国各地派总兵,调出去大量的兵马。
    现在四川那边,就有十几万丁毅兵马,刚刚打完张献忠,那边还在整训大西军的降兵。
    “本王手上现在没多少兵马,一切要等兵马整训和调整完成,关键是粮草不济。”
    丁毅如果现在打建奴,需要把西南的十几万兵马调过来,这就太远了,西南现在很多地方还没完全平定,当地也在募兵和招吏员,加上十几万兵马过来,一路上消耗的粮草不说,过来就要几个月,关键西南的兵马,丁毅有另作用。
    所以丁毅的打算是,囤结粮草,准备兵马,在夏收之后,兵发辽东。
    “本王在全国征招了十几万兵马,数万吏员,加上降兵十几万在集训,每天耗食无数啊。”丁毅心想,你们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丁毅的银子是花不完,但是粮有点不够。
    明末全国都缺粮,丁毅也是自己囤田好,基础好,并在明末乱世到来之前囤集了大量的粮食。
    但他先后发动了,对李自成,张献忠等的大战,从京城打到四川,几十万人的吃喝,已经把他的储存消耗的差不多。
    并且现在每天都是巨量的消耗。
    别的不说,仅看他分封出的总兵,就有几十个,每个总兵上万兵马,全国每天几十万兵马都是丁毅在养着。
    还一次性增加几万吏员,都要丁毅养着。
    全国的官员俸禄现在也是丁毅在发,他还没当皇帝,当然不能像崇祯一样拖欠,或少发吧。
    你让满清现在养这么多兵马和官,只有抢老百姓,根本没有其他办法。
    朝臣们和百姓以为打战很容易,你镇北王兵强马壮,全国几十万兵马,随便打打就能灭了满清,但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动员大军不要粮草吗?
    特别是丁毅现在几乎人人骑兵的形势下,连草料也需要大量。
    丁毅的粮草已经快打光了,只能夏收之后再行动。
    “本王已经下了诏令,今年江南一带的夏粮优先往天津运,为灭建奴做准备。”
    “济州也等春季好好割一波草料运到天津来。”
    几人大喜,但丁毅马上道:“但打建奴,没你们的事。”
    众人顿时无语。
    丁毅这时向李定国他们:“你们当时造反,是因为活下不去,百姓生活艰难,家乡到处灾难。”
    “朝廷治国无方,你们对朝廷和群臣失望无比,挺而走险。”
    三人连忙跪下。
    “现在你们也看到了,在本王的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即将太平。”
    “如果你再反,受苦受累的,还是天下百姓。”
    “王爷贤明,天下大治,罪民当永不再反。”李定国砰砰砰重重磕头,当场发誓。
    “俺们替天下的百姓,多谢王爷。”刘文秀和艾能奇也道。
    丁毅治下的山东,已经让他们彻底拜服,更能明白,丁毅是真正为天下百姓着想的人。
    他们起兵之初都是为了百姓,为了想活下去。
    张献忠重庆斩三万官兵手,历史上到成都又要屠城,他们都站出来阻止,证明他们都是心中有底线的人。
    满清进关后,这三人都是浴血奋战,联明抗清的志士。
    这也是丁毅为什么要留下他们,重用他们的原因。
    丁毅很快把五人叫到一边,桌上放着一张地图,正是西南附近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