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咱们是城里人
第114章 咱们是城里人
新的一年,就这么到来了……林茵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吐出来,以此来平静了一下心绪。
新的一年啊,咱得稳住了,好好干!
林茵这边只看着天边不说话,向玉便有些无聊了,转过头朝着屋里看了眼,对林茵说:“我们进屋去吧,她们都已经安置好了。”
林茵从天边收回视线,应了下来:“好,回屋。”
不过在回屋之前她还是想对向玉说点什么:“向玉,农村其实也很好,你看农村的天多广阔,还有农村的空气,多清新!农村的人,也都很有趣。你要爱上农村,这样你的人生才能走得从容和美好。”
向玉只当林茵是因为生在农村才会说农村好,应付着点头:“你说的对。”
林茵暗自叹息一声,向玉还是不懂。罢了,走一步看一步吧,不懂,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
两人从院子里回了屋。
屋里面宋盈和许卫红两个已经将行李安放好,又将铺位铺好,这会儿正躺在铺位上面睡大觉。
好在这大通铺打得比较长,这两人占了两个铺位,余下的位置也有不少。
向玉打开被服包开始铺床。
林茵没忙着铺床,她想着天这样晚了,得赶紧做点饭吃。不然天黑下来,那做什么都不方便了。
于是她从屋里出来,在屋子旁边的小厨房里查看了一遍。
小厨房是土坯砌的,厨房里面打了个土灶,土灶上放着个陶锅,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
没有粮食就算了,居然连烧火的柴都没有!
转而一想,老队长能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赶工盖来这么间房子已经很不错了,一些小事照顾不全也是情理之。
没有柴,这饭是做不成了。
可是向玉她们三个今天颠簸一天从省城来到林家村,白天没怎么吃东西,晚上若是再不吃点,半夜里肯定要饿得睡不着。
也许她们行囊里带了窝头,可是宋盈行囊里的窝头都已经硬掉,没有热水,那样的硬窝头根本难以下咽。
算了,还是她好人当到底,弄点红薯来给大家填一填肚子吧。
林茵从空间里拿了四个红薯出来,个头不大不小,十六七岁的姑娘填饱肚子是没问题的。
林茵抱着红薯进来屋里,对着大通铺上躺着的三个人说:“我刚才找到了这个,正好有四个,咱们一人一个吧。”
宋盈不太看得林茵这个农村丫头,再加上刚进屋的时候和林茵斗过嘴,心里面对于林茵很有些抵触,对于林茵说的话充耳不闻,装作睡着的样子躺在铺上一动不动。
林茵懒得和这个宋盈一般见识,在她的行囊上搁了个红薯,然后将另外的三个红薯和向玉,许卫红分着吃了。
空间出品的红薯很新鲜,也很甜很脆,向玉一边吃一边赞不绝口:“真好吃!我长这么大,从来都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红薯。”
林茵玩笑道:“就只有这么几个,你们可算是有口福了!”
许卫红知道农村里面粮食很缺,这样好吃的红薯,林茵完全可以自己藏来慢慢吃,可是林茵却这样大方的将红薯拿出来和她们分享。
一时间,许卫红对待林茵有了很大的改观,觉得林茵这个人真的是好,同时觉得自己在刚住进这屋的时候不该那样敌视她。
明天开始,就要跟着林茵一下地干活了,此刻许卫红的眼里,林茵不仅是教她们干农活的师傅,还是照料她们生活的大姐。
其实吧,林茵的年纪跟她们差不多大,可是在许卫红看来,就是感觉林茵像个能顶很多事的大姐一样!
红薯啃完,肚子有了饱足感,再躺下来的时候便感觉舒坦多了。
便是在这样的舒坦里,林茵渐渐睡着了去。
也不知道睡了多久,隐约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
林茵下意识的辨认了一下,是宋盈和许卫红的声音。
之前她们都聊了什么,林茵睡着了不得而知,这会儿只听宋盈的声音说:“……你呀,真是蠢!那人给了那么一小点好处,你就被收买了!咱们是城里人,她一个农村丫头巴结我们是应该的,可是你要上了她的当,日后被她使唤着干这干那,就是你自己没脑子!”
许卫红有些为难:“我觉得,林茵不是那样的人……”
得!林茵明白过来,原来这两个姑娘是在议论她林茵啊!
从来都是议论别人要在背地里议论,这两个姑娘倒好,睡在她旁边,这就议论上了!
亏那宋盈还以为自己多有脑子呢,原来也不过就这么点段数。
林茵无语的翻了个身,才不想被身边两人的闲话扰了睡眠。
一夜安睡,第二天早上,林茵天不亮就床,先是去到桂花婶家借了捆柴,然后又找老队长借了点粮食。
这粮食当然不会从老队长家里借,而是从生产队的借的。
按照老队长的话说:“这粮食,是去年分救济粮的时候我特意给留的,就是怕知青们来了没有粮食吃。不过先说好,这粮食是生产队的,可不能白送,回头我让大队会计给记上,年底核算完工分的时候得扣掉这些粮食对应的工分。”
林茵是这村里土生土长的人,不可能连这点常识都不知道,当即就答应了:“放心吧队长爷爷,这事我一准和她们说清楚。”
粮食是去年分救济粮的时候留下的,全都是粗粮。
这些粗粮村里头的人看着都没胃口,何况那三个城里来的知青。于是林茵从空间里拿出来些细粮和这些粗粮掺杂在一。
原本只有三十来斤的粗粮,这么一掺,就有个六十多斤了。
林茵将这六十来斤的粮食扛回住处的时候,累了一头的汗。
这跑前跑后的跑了一早上,不累才怪。
可是这么一番劳累弄来柴和粮,倒也值了!
原本三个女知青还以为这冷锅冷灶的,怕是要饿肚子了。不成想林茵不仅借到了柴,还弄回来粮食!
有了粮食吃,几个人的心里就踏实不少,说是要去村里老乡家借水桶打水来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