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265章:山规人定

      白马山,不是因为山势如马,而是山中有一座寺曰白马寺,所以这座原本无名之山才得名白马。
    和洛阳那座大名鼎鼎白马寺相比,这座白马寺虽然称不上千年古刹,但在寺庙数以百计的五台山中,也算是小有名气,香火旺盛。
    而且,这座白马寺的由来和洛阳白马寺颇为相似。相传是在魏晋年间,一位得道高僧以白马驮着经书云游此至,见此山奇秀,于五台之间别有一番景致,便决定在此立寺。
    据说,此高僧花了十年时间,以一人力,垒石成塔,积木成楼,真的建起了一座寺院。
    寺成之日,当第一柱香在寺中燃起,时值六月的山中居然飘下鹅毛大雪。
    六月飞雪通常是不祥之兆。不过,对于当地的村民而言,这场大雪却无异于天降祥瑞。因为,此地已经大旱了半月有余。
    就此,方圆十里的山民纷纷慕名而至,进寺上香朝拜。到了寺中才发现,殿中的供案之后空无一物。
    问起缘故,那位高僧道:佛本无相,以众生为相也。若心中有佛,所拜皆为佛,若心中无佛,既使佛祖显灵,菩萨下凡,也会视而不见。
    山民又问起寺院名字,高僧仿佛才想起此事,便道:贫僧以白马驮经书至此,白马亦是功德无量,就叫白马寺吧。
    白马寺就此得名。
    此后数百年,白马寺香火日盛。尽管寺中一直没有供奉任何佛像,但前来进香的信徒却越来越多,越来越远。
    原因其实很简单。据说自有了白马寺之后,此地数百年来不仅一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且从未遭受过兵燹之祸。
    唐朝天宝年间,名将郭子仪受命出雁门关平定安史之乱。当时郭子仪正在守孝期间,只因军情紧迫,才被朝廷夺情启用。
    据说起兵之前,郭子仪曾到白马寺中上香求签,以卜吉凶。寺中方丈却未给他签筒,而是给了他一柄八指长的二股檀木金刚杵,而金刚杵通常是独股、三股或五股,二股的尤其罕见。
    此后,郭子仪挥师东进,花了八年时间平定了安史之乱。在唐王朝大厦倾覆之际、危急存亡之时,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
    凭借累累功勋,郭子仪官至兵部尚书、太尉兼中书令,受封代国公。更重要的是,郭子仪功高足以震主,却得以善终。当他病逝后,不仅获赠太师,谥号“忠武”,还得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
    据说晚年时,郭子仪曾回到白马寺,并归还了那柄二股金刚杵。
    到了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杨业父子与辽兵在雁门关经年血战。金沙滩一役,杨家七郎八虎身陷重围,死伤过半。其中杨五郎为躲避辽兵追杀,误入五台山,也正是在白马寺附近甩掉了尾随的金兵。
    杨五郎本有意在白马寺落发为僧。不过,一则白马寺方丈当时就道,他日后必得金身正果,而白马寺并无供奉之位,留不住他;二则,他多年前与太平兴国寺智聪法师就有约在先。所以,杨五郎才最终去了五台山楼观谷的太平兴国寺,出家为僧。
    到了真宗天禧年间,官家曾到雁门关外游猎,不料却中了辽兵的埋伏。幸亏杨五郎带着数百僧兵及时赶来救驾,才拼死保着官家杀出重围。
    官家感激不尽,但数次封赏皆被杨五郎以出家人的理由婉拒。直到杨五郎于八十五岁圆寂之后,官家才下诏为其朔了一座镏金铜像,以示金身再造。
    听茶铺的掌柜讲完这个故事,亥言的第一个疑问就是:既然此处已有白马寺,且此寺远近驰名,那山上的那位山大王孟宪,为何还要去往二十里外的翠华寺烧香拜佛?
    莫非空见大师与此人之间关系匪浅?
    不过,眼下也不是追究其中缘故之时,亥言且暂时将脑中疑问放在一边。
    因为掌柜随后讲的故事是越来越有趣了。
    据掌柜所言,这白马山大王的确姓孟名宪,江湖人称“黑奉先”。黑,自然是指其肤色,奉先则是三国时第一猛将吕布的字,因这孟宪也善使一条方天画戟,故而给自己起了这个浑号。
    大约是在三年前,孟宪带着上千人到此,遂倚山立寨,就此扎根。三年时间,方圆十余里内的山村皆被山寨所辖,所拥兵民已近万数。
    此地原本就地处深山,地势险要,所以,无论是宋朝官府,还是金国的军队皆无力管辖。渐渐的,白马山便成了国中之国,既不属于宋,也不属于金。
    在宋国将河东诸州府割让给金人之后,驻守代州的金军也曾派兵前来清剿过。可是金兵一进入白马山,所到之处皆是坚壁清野。想要攻山,可面对险要的山势又一筹莫展。
    在围着白马山转悠了三日之后,终因给养耗尽,粮道又时常被劫,只得罢兵。
    近半年来,金国大军已经北撤,代州所驻金兵只剩下二千人马,还要担负着扼守州县城池,拱卫雁门关的重任,实在无力,也犯不着为一座深山中的山寨兴师动众。
    所以,白马山在这战火连天的岁月里,倒是成为了一方静土。白马寺的香火更盛。
    当武松等人问起如何才能上山时,掌柜则道:“若是想上山,说难也不难,说易也不易。”
    “这是何意?”武松又问道。
    掌柜笑了笑,故意卖了个关子:“由此往西二里便是山寨的入口,到了一看便知。”
    见多言无益,武松等人也不再纠缠,又在茶铺中买了些干粮,便继续向西而去。
    临走之时,武松还特意又多瞧了掌柜几眼,他心里觉得,这掌柜怎么看都有些像昔日的朱贵兄弟。
    倒不是说二人长得像,而是这掌柜在山寨前开这一间茶铺,怕也是作为山寨的耳目,乃是为了搜集情报,哨探往来之人。
    因为,连武松如此不甚讲究之人,也觉得这茶铺的茶实在太难喝了。
    二里地,说到就到。转眼间,山寨已在眼前。
    说是山寨入口,可寨前却没有高大坚固的寨门,甚至寨门处的地势也谈不上险要,完全没依山据险之势。
    不过望寨门后望去,不远处则是一片深不见头的树林,林前则是一条深涧穿流而过。涧阔七八丈,深则有数十丈,一座吊桥横跨其上,将寨门和树林相连。
    武松等人这才看明白了,若想进山,寻常人必得从这吊桥上过。就算众人之中,怕也只有武松、上官令和柳如烟可凭借轻功一跃而过。
    当然,亥言不在此列。
    “诸位可是要上山?”此时,寨门前的一个小头目打扮的人迎上前来。
    武松一打量,发现此人腰挎单刀,但手中却拿了一把双股鱼叉,不像是兵器,倒像是打渔的家伙。
    “正是想上山,还望小哥通禀一声。”武松拱手道,“就说是翠华寺空见......”
    没等武松把话说完,那个小头目就一摆手道:“诶,不必通禀。诸位若是想上山,纳投名状即可。”
    “何为投名状?”武松心里道,莫不是要去杀个人才行。
    “诸位看此处便知。”说着,那小头目往身后一指,众人才发现在寨门旁的一棵大树上挂着一块木匾,匾上写着几列字。
    亥言上前一看,随即念道:欲上山者,纳金贼首级一枚,附献甲胄者,充首级三枚。各色工匠可免纳入山。
    亥言念完,回头故意冲着众人道:“可有会工匠手艺之人?”
    众人知道亥言是在明知故问,也没理会。亥言自觉无趣,只得悻悻道:“那好吧,看来只能去杀金贼了。”
    “这位小哥,这投名状我等是看明白了。”武松道,“可这荒山野岭,让我等去何处寻那金人呢?”
    “这也不难。”那小头目用手一指道,“由此往北,翻过一道山梁,约摸行出十一二里,便有一处金贼的兵寨。兵寨只有一条山道通向代州,乃是金人运送粮草的必经之路。运气好的话,蹲守个三五日,必有所获。”
    那小头目轻描淡写地说着,仿佛截杀金兵是信手拈来,蹲守三五日也是弹指之间一般。
    “敢问小哥,可知兵寨中驻有多少金兵?”武松沉思了片刻,突然问道。
    “少说也有二三百人。”小头目一愣,“若是遇有军情怕还不止。”
    “可皆披甲?”武松接着问道。
    “约有半数披甲,弓弩手只披皮甲。”
    “可有骑兵?”
    “嗯......好像只有二三十骑。”小头目嘴上回着,心里却在嘀咕,莫非这大汉要去劫营寨不成?
    “那我再问你,若纳上的金人首级有多,还有何好处?”武松依然面无表情地问道。
    “这......”小头目脸色已经有些异样了,“好汉这是何意?”
    “就我等这些人,若能拿下金人兵寨,你家大王会当如何?”武松怕他还听不明白,索性挑明了。
    “拿下兵寨?”小头目双眼睁得老大,一副活见了鬼的样子,“好汉莫非是在说笑?”
    “何人与你说笑!”武松双目一立,“你直管说说,你家大王会当如何?”
    “这......小人可做不了主......”
    “那何人能做主?”
    “我能做主!”说话间,一位头戴纶巾,一身白衣的汉子从寨门内走了出来。
    这汉子虽说也是身形高大,但这一身打扮往一众喽啰中一立,却一点也不像个草寇,倒像是个读书人。
    小头目一见此人,连忙躬身施礼,口称“二当家的”。
    接着,他又转身向武松道:“这位便是本寨的二当家,人称铁扇子王青是也。”
    “好汉方才之言可当真?”王青朝武松拱手道。
    “大丈夫一言九鼎,岂能有假。”武松也拱手回礼道。
    “好!既然如此,若好汉真能拿下金贼兵寨,在下自当请好汉上山,坐第三把交椅,共谋大业。”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