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453章 明确态度【第三章】

      大汉朝的政治核心是名门望族政治,是后戚政治,在一开始时就是依靠分封维持天下稳定,也依靠无数食邑封侯来治理的天下,只因刘邦在位没几年就病逝了,这才由吕后垂帘,后戚政治也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分封食邑, 分封的越多,能够没有负担供养国家的人丁就越少,国家就越穷,就没有财赋来征募兵丁平定此起彼伏的战乱,而此起彼伏的战乱也从侧面应证了国家的治理出现了问题以及百姓的不满、大汉朝的虚弱。
    若想恢复大汉朝往日的强盛,就只有干掉无数食邑封侯, 弄死无数名门望族,只有毫无负担的百姓达到绝对数量, 大汉朝才能恢复往日的强盛, 想要用政治手段和平解决是不可能的,毕竟大汉朝四百年来不知册封了多少食邑王侯。
    想要完全去除食邑封侯是不现实的,董卓自身以及一群凉州将领们本身就是食邑封侯中一员,但通过战争可以干掉无数封侯家族,尤其是重立一国一朝。
    新朝建立,大汉朝数百年来分封的诸侯家族就不会被承认,存在下来的食邑封侯只是新建立王朝自身册封的诸侯,而新朝初立,食邑封侯新贵们的数量很少,除了国家赋税外无其他负担的百姓数量足够多,国家就会安定,但也可以遇见的是,随着新王朝走上大汉朝不断册封食邑封侯增多,随着本该供养国家百姓却转而供养名门望族后,新王朝最终也会与大汉朝一样,面临同样的问题而轰然坍塌。
    一样的问题本质,一样的宿命轮回, 这与造反、争权、废不废帝无关,是“自由农民”减少到一定数量的必然的结果,是贫富差距达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结果。
    大汉朝四百年豢养了太多太多的食邑封侯家族,只要依然维持着大汉王朝,即便各地诸侯反叛而开启了一场战争,即便通过战争获得了最后胜利,也只是短暂的续命,无以计数的汉王朝下的封侯家族依然存在,而不是新立一朝,没有从根子上彻底废弃汉朝分封的所有食邑诸侯。
    崭新王朝可以延续三两百年,魏晋只能维持数十年,在董虎看来,魏晋事实上就是汉朝的延续,尽管看起来是新立了一朝,事实上魏晋并未彻底废弃汉朝分封的那些食邑封侯,依然承认着那些名门望族贴附在身上,“自由农夫”的数量并未占据绝对优势,无论国家赋税多么低,无数附庸在各大家族身上的农夫都要承受高佃租、高供奉的沉重压力。
    在董虎眼里,魏晋并不能算是一个王朝,只能算是汉王朝的延续,这种延续是注定不会长久的,魏晋王朝的建立本身就会册封一些功勋家族,又保留了汉王朝遗留下来的大量吸血家族,王朝怎么可能长久?这不是一个英明君主的出现,也不是一群悍勇将领的保驾护航能够解决的问题,英明君主、忠勇大将也顶多是延续王朝存续时间,问题并未从根子上解决。
    他不认为董家有为岌岌可危王朝续命的能力,董卓自身就没有这个理想抱负,有很强烈的权利欲,可若让他掀翻了大汉朝,或篡汉什么的……董虎是不信的。
    董家一直游离在大汉朝的外围、边缘,在中平六年(189年)八月二十八日之前,从未涉足雒阳朝堂,屠夫子何进好歹还在雒阳从仕十数年,董卓却从未涉足雒阳朝堂,极为骄傲的名门望族根本就不鸟他,他董卓凭什么篡汉?
    《三国》电视里说他有西凉铁骑二十万、十几万的,他哪来的这么多兵马?又哪来的西凉铁骑?就算他掌控了美阳大营,算上盖勋手里的五都兵马,一共也就六万,加上丁原几千兵马、西园八营、雒阳十二城门兵卒,一共也没有十万兵马,而且这些还都是地地道道的汉兵,与此同时,韩遂、马腾还趴在凉州,虽然两人发生了内斗,可马腾却趴在汉阳郡,还趴在渭水道出入口虎视眈眈。
    董卓是从伍了三十年的老将,自身又是凉州人,就算他与马腾拜把子,也绝对不会相信马腾趴在渭水道出入口会真的老实,美阳汉兵肯定还是要防御韩遂、马腾再次联手侵入长安三辅。
    美阳汉兵自建立开始就是为了堵住韩遂、马腾,董卓成了太师、相国后,依然还会分兵堵着渭水道,盖勋一开始就不信任董卓,手里的五都一万兵马也不足相信,西园八营、雒阳十二城门、丁原兵马都是新近吞入的,也不足以相信,也需要美阳兵马分出一部分精力弹压雒阳两三万兵马,七分八分的,五万美阳汉兵能够真正动用的又有多少?可有两万、三万?这还没算上朝堂上明里暗里扯腿、反叛的大臣、家族,如此之下,就凭两三万汉兵,能够应对关东诸侯的反叛?两三万有效兵力能否篡汉改朝换代?
    《三国》说的董卓跟个傻子似的,事实却相反,董卓用兵极为沉稳,即便到死的那一刻他也没有经历过真正大败,是个极为厉害的统兵大将,他是不可能看不到前有袁曹关东联军、后有韩马凉州贼虎视眈眈,也不可能看不到朝堂上文武大臣的貌合神离,更不可能不知道手下凉州将领们的品性。
    谷盂
    如此内忧外患、岌岌可危情形,不憨不傻的董卓怎么可能会有“篡汉”心思?
    反正董虎是不信的,而他的后戚建议、试探也证明了心下判断,虽然他不认为成了后戚家族,或是成了名门望族一员,董家就真的能为大汉朝续命,但却对当下的董家最为有利,能够合法的被天下人认同的途径。
    大汉朝是后戚政治,从吕后开始就是如此,延续了几百年的政治体系,天下百姓会本能的认同,即便有些清流文人依然会骂着“篡逆”话语,但也一定有很多家族是默认的。
    董家成为后戚,依托“大将军”而成为权臣,这是大汉朝政治规矩认可的事情,就如曹操嫁女后,曹操成为帝国权臣也是符合规矩的,荀彧一直都尽心尽力辅佐曹操,直至曹操成为魏王时,荀彧才开始激烈反对,甚至已死明志。
    道理其实是一样的,成为后戚家族,继而成为辅佐帝王的权臣,这是符合大汉朝政治规矩的,可若不是后戚却执掌天下兵马、朝政大权,这就有着明显的篡逆不臣之心,是所有忠臣都要竭力反对的!
    董卓、董瑁父子能够从后戚建议里看到的好处,自然也不会有任何反对,对董虎自身同样有着诸多好处,不仅进一步加强了父子心中的分量,同时也能为紧张的局势降火,既然董家走后戚政治是符合大汉朝规矩的,就会有些家族犹豫、观望,就会本能的想着用大汉朝的规矩来与董家对抗,如此一来,不仅朝堂内外敌人少了一部分,伐董的屁事兴许就没有了也不一定,尽管他对此也很怀疑,可不管怎么说,为自己争取了些时间却是一定的。
    在冀县时,他就与董卓去了封信件,劝谏董卓不要废掉刘辩,或者说暂时不要废掉,凉州军刚刚涉足帝国权利中枢,稳住阵脚极为重要,而一旦废掉了刘辩就会给他人“清君侧”借口,想要稳住阵脚什么的就不要想了,这也是他极为不愿意看到的情形,与亲近刘辩姐弟、愿不愿意改朝换代没有关系,只是从凉州军集团利益考量。
    只是叔侄两人在认知上有很大的区别,董虎认为留着刘辩,借助固有的皇权来稳住阵脚,董卓却认为必须要让清流文人认可才能稳住局势,而要让清流文人认可就必须要清除掉何家所有影响,为“阉党”事情彻底画上个句号。
    董卓的想法是挺好,让天下士人认可自己,能够最短时间内获得清流士人的认可,最短时间内爬到权利巅峰,可天下哪里会有这么好的事情?
    叔侄两人在认知上出现偏差,或者说董虎先知先觉,知道“废帝事件”会给凉州军带来如何的伤害,内心里并不愿意董卓为了权利而如此急切废帝,可现在……
    说啥都是晚了!刘辩已经成了弘农王,袁绍、袁术、曹操三个家伙已经逃了没影,关东诸侯伐董已经无可避免,剩下的就只有尽可能避免继续给人借口,而后戚就是唯一可选道路。
    董虎、董瑁不似兄弟胜似兄弟,有些话语没必要遮遮掩掩,两兄弟……或者说董卓,乃至任何一个明眼人都知道董虎所统领的临洮一系兵马是如何的危险,防备、戒备肯定是要有的,无论谁坐在权利宝座上都是如此,刘宏活着时候,他不会反叛,董卓活着时候,或者说朝廷局势不是大乱情况下,他也不会有任何动作,可若董卓死了,董旻、董瑁无力制止凉州军发生内战,他就要成为凉州军的统领,这点不会改变,不会因为与董瑁是兄弟就会发生意志偏移。
    话语说了清楚,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兄弟归兄弟,该坚持的还是要坚持的,董瑁认同了他的“后戚”建议后,在起身告辞时,董瑁坚持将他送到房院门口时就已经表明了态度。
    董卓死后,董旻、董瑁成了大将军的话,还不能稳住局势,不能避免凉州军发生内斗,董虎强势上位也怪不了他人,而且他的上位也能最大化的保护董家,这点董瑁看的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