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的想法上
罗文陷入了思考之中。
就在这座沙滩上,不吃不喝,呆了足足三天时间。凭借着尾脂器官内的储备,别说三天,他能足足呆上三个月不必进食。
至于海边潮湿,关节炎之类的,罗文都可以随时更换步足,难道还会在乎关节炎这种东西?
这三天时间,他只思考了一个问题。这颗星球上,虽然没有苹果,但却有类似的果子。他想的问题就是,这个果子从树上掉到地上,他能想到什么。
结果是,他想到了很多东西,但都是些杂七杂八的东西。至于万有引力,他是听过这个的,但他却想不出任何理论性的东西。
事实证明,想靠他自己研发出火箭,还不如熬时间,拼运气,靠天赋进化出来靠谱。
纵观他的基因库,对于进军外太空,翅膀只在大气层内有作用,外层空间没有气体,翅膀的作用被降到微乎其微。
也许,到时候,翅膀还没那套高压喷气系统的作用大。
其实对于此事最靠谱的,无疑是甲虫鞘翅的反重力系统。但这套系统目前的作用也仅仅是减轻体重。不过,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下去说不定会有所建树。
但去往外太空,可不是仅仅只是飞出去就完事了。
他在外太空如何汲取能量?如何呼吸?如何在超低温环境下生存?如何在宇宙中移动,难道真的靠喷气飞行?他可不想成为一块漂浮的太空垃圾。
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只要有其中一种没有处理好,就可能威胁到他的生命。
又过了几天时间,罗文突发奇想,他也许可以创造出一些帮手出来。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他可以多制造一些刀锋,说不定可以集思广益。
数月后,结果证明罗文想多了。刀锋们没有任何的创造性,不过经过他一阵捣鼓,它们的学习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倒是加强了不少。
刀锋们总体上更接近智能ai,随着它们接触和学习的东西越多,它们的“智力”就越高。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虫群网络传承下去的。
所以,随着时间的积累,它们会越来越“聪明”。
但是,智力不等于智慧,缺乏创造力是它们最大的缺陷。它们可以充当指挥者,并且可以做得相当出色,但是却无法做科学家。
思路又陷入僵局。
又过了一段时间,罗文突然想到,既然虫群不行,那他可以发展其它种族啊,其它种族没有这种限制。
有了新思路的罗文马上行动起来,他开始寻找适合培养的族群。
本着适应能力强,比较聪明,生育能力强等特点,经过重重筛选,最后两种生物脱颖而出。
两种生物,罗文都非常熟悉,是虫群的老朋友,初期最先接触到的种族。它们就是尾脂鼠和小恐龙。
尾脂鼠,繁殖能力强,一胎能生510胎幼崽,幼崽出生后只需要十几天时间,就可以自己觅食。杂食性,什么都吃,处于食物链的最底端。毕竟就算蚂蚁等昆虫实力更弱,可是含肉量也少。所以综合对比之下,肉多,实力又差的尾脂鼠,就成了猎手们最喜欢的食物。
但是凭借着独特储存能量的器官,尾脂鼠的苟活能力很强。被追杀时,有时甚至能连续躲藏十多天,不动弹,熬走猎杀者。并且相比其它种族,它们也比较聪明。
小恐龙虽然是猎杀者,可由于体型问题,它们同时也是被猎食的对象。食物链所处的位置也只比尾脂鼠高一些而已。它们一次能下七八个蛋,蛋的孵化时间虽然较长,但幼体破开蛋壳后不久,就可以自主觅食。
至于智商,从它们的集体配合作战,还会一些简单的战术来看,它们也是非常聪明的。
选定了两组实验体,接下来就是培养了。
罗文先调出它们的基因模板,然后放大了它们的脑容量。看过人类进化过程小视频的罗文,知道长脑子才有未来。
接下来,罗文开始了一些骚操作。
他抓来一些野生的尾脂鼠和小恐龙,然后将它们与实验体关在一起,进行了一些繁殖实验。
虽然虫群出品的尾脂鼠和小恐龙,没有智慧,但是它们与野生的同类诞下的后代,应该有一定几率继承它们加强后的大脑。
这样可以极快得缩短它们大脑的进化过程,让它们更快的诞生出更加聪明的后代。
可事情的发展并不顺利,它们被圈养在一起很长时间,都没有任何后代诞生。
罗文对此也有些抓瞎,毕竟他不是专业人士,对这种事情也没有研究。难道是虫群生产的尾脂鼠和小恐龙已经改变了种族?
可是除了脑子,罗文没有再修改它们模板的任何地方。要知道其它添加过基因的,都是没有生育能力的。
罗文不信邪,他没有放弃,反正也没有其它事情要做,正好做点研究打发时间。
时间流逝,他圈起来的实验场地已经比最初扩大数倍,里面被分成了许多隔间,关着各种各样的组合。
实验场地上空有飞虫部队巡逻,周围也有蜘蛛战虫盯梢,就连地下,也有着工蚁和菌毯。并且,实验体里有一半都是虫群产物。所以,实验室秩序很好,从来没有发生过实验体逃跑之类的事情。
经过一轮轮不断的测试,几个月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只野生尾脂鼠成功怀孕。
一个月后,一窝五只尾脂鼠成功诞生。
有了经验的罗文马上根据这组实验体的数据,又进行了几次实验,果然都成功诞出后代。由此,他找到了之前问题的症结所在。
原来,他还是急功近利了一些。想要一步到位,一次性将尾脂鼠的脑容量扩大太多。导致它们与野生同类产生了生殖隔离,所以一直没有产出后代。
直到后来,他加大了实验规模,将实验体分成了许多组,修改的脑容量也各不相同,这才有了进展。
根据这次的成功案例,罗文随后又进行了一些数据微调,逐渐找到了一次最多修改多少,才不会触发生殖隔离。
随后,实验进程开始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