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学水利的徐启
黄雷坐下身,脸上露着颇为自豪的笑容:
“咱们祖先发明的那四大发明可谓是世界的先驱,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早的时候,他们还算是处于走在时代的前端者。
只是因为后边历代皇帝的统治,所以就逐渐落在后尾了而已。
不过他们华夏为世界奠定的推动进步基础,可是世界都承认的。
“先驱确实是存在过。”
叶清脸上没有太多表情,只是点点头回应。
他是看着这个世界慢慢衍变的先者,自然知道各个地方的改变是如何来的。
世界众多地方,但让他喜欢的地方就是他脚下的这片土地,这片土地算的上是能代表他存在的故乡。
所以他在外游历的时候,只要看见海外有什么新奇的有益的,他就会带回来给他故乡的孩子们。
让他故乡的孩子们也能拥有。
只是不是每个时代的孩子都能够接受他所传授的,要不然怎么那时候就四大发明享誉世界,早就领先世界了好不好。
“老爷子,这本手稿上怎么不止有繁体字还有洋文啊?”
张一兴将手中最后一本书籍摊开的时候,看见上边两种文字,就很是疑惑的询问。
他刚才晒书的时候有看过上边的一些内容,有些是洋文的书有些是华夏古时的书,但他手中这一本就有点让人好奇了。
这应该是一份手稿装订的书籍,看上去年代应该也是有点久远的了。
可这手稿里的内容不但有繁体字还有洋文?
是那时候洋人把他们手稿偷去了?还是洋人叛国投奔他们了?
反正绝对不会是他们自己人的不对。
“嗯?”
老爷子还没回话,边上的几人都快速的将手中的书摊开晒着后,都很是好奇的走到一兴身边。
当看见摊开的手稿上的内容竟然真的是两种字迹,一页是他们的旧时的字体,另一页是满满的洋文。
他们心中的想法与一兴的不谋而和。
这本手稿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还有洋人在书上写的东西?
“老爷子我看这边的书差不多都是古籍啊,有洋人在我们书籍中也留下手稿,这想必是您允许的吧。”
黄雷也很是好奇。
老爷子不是说这些手稿都是他认识的那些孩子的心血吗?
如若不是老爷子同意,这心血上还能有洋人写的东西?
也不知道那洋人跟老爷子是什么关系,那时候的洋人跟当时的时代又有什么关系?
不过关系应该不会很差吧。
“这点你猜错了,一兴说的那份手稿老头子我有些印象,是徐启那孩子写的,上边的洋文是三波那孩子做出的修正。”
叶清笑着摇了摇头。
这些孩子看的那本书他并没有参与其中,只是在刊行后,那两孩子把手稿放在了他这而已。
而那本手稿装订的书应该是他这边所有的手稿中,唯一一本有中洋结合字迹的手稿书。
“徐启?熊三波?”
众人都不由得一脸懵逼。
这两人是谁啊?
好像没听过这名字啊。
“这两孩子也是明朝那会的孩子,时代太久远了,说名字恐怕你们也不会太记得是谁。徐启那孩子算得上老头子我教的孩子中有些智慧的,他在历法、军事、数学、农学上都小有造诣。”
叶清在脑海中回忆了片刻接道:
“不过说起徐启这孩子老头子我就想叹口气,但不是对他的,而是对宋星那孩子。”
“这徐启还挺厉害。”
“为什么要对宋星叹气?他虽说没有徐启那么厉害,但也不至于叹气吧?”
“你们听完就知道了。”
叶清说着端起茶杯喝了几口放下后接着讲道:
“宋星和徐启是同一时代,两人都是崇真那孩子的官员,也都算是我的学生。只不过啊,徐启那孩子在朝混得不错,而宋星他却是一般般。”
他想到两孩子就不禁的摇了摇头。
虽说同是他的学生,徐启那孩子却是比宋星的智慧与远见都强多了。
再加上那时候崇真的脑袋又不咋地,手下的一些官僚也一样的混,所以宋星才没有像徐启那孩子一样成就很是突出。
“他们一个是跟着传教士一起致力科学的研究为国家做贡献,一个是将老头子我讲的一些海内外生产技术撰写成书。当年利马逗他们还是老头子我带回来传教的,再遇上这两学生的时候,我都是一人传授了一些知识,然后就想着让他们跟着利马逗他们学习国外的一些可行之法。”
“宋星那孩子混的一般就是他脑袋太轴了,有点太死脑筋了。当年徐启在听到老头子我的安排后就乖乖的去跟人家学习探讨,而宋星那孩子呢,在听到老头子我的话后,却没有那胆量跟着洋人多接触,只想跟老头子我学习,而利马逗他们在经历禁教风波后也都离开了,只能由老头子我来教他。”
说起来,那孩子混得没有徐启那孩子的成就高,也算的上是对海外的一些知识了解的太少了。
要不然那本天工开物还能编撰的更好。
不过这天工开物的撰写也算是很不错了,至少海外的孩子们还会借鉴书中的生产技术。
总的来说宋星这孩子的能力还是有的,只是不逢时,没遇一个真正的明君而已。
“老头子我还是继续给你们讲徐启那孩子吧。”
叶清将已经空了的茶杯放在一旁,把话题从宋星转移到徐启身上。
这两学生虽说一个时代,但入仕却有相隔些年,两人是既有对比性却又没有可比性。
毕竟他们共同的统治者崇真,那孩子的思想又哪能是臣民能够揣测的到的。
“说起徐启那孩子,老头子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他的那两本《农政全书》和《崇真历书》,而你们看到的那本手稿泰西水法,这手稿是徐启那孩子跟熊三波学习了水利后,就想着将海外的水利引进本土,改善本土的水利问题。”
“农政全书?崇真历书?”
一旁的金静听到两本书的名字,口中轻声的重复后,眼中一怔,抬起头就十分惊讶的说道:
“我知道您说的徐启是谁了,他可是我们沪城的名人啊。”
初听徐启的名字是真的没想起来这人究竟是谁。
但老爷子说了这两本书的名字后,恐怕没有一人不知晓了。
尤其是她们沪城的人,若是连这人都不知道,那就不配是沪城的人。
因为这徐启在沪城是相当的有名。
沪城的中央区域的名字就是由徐启的名字得来。
还有个公园就是徐启的墓地,里边还有他的纪念馆。
没有一个沪城的人没去过那座公园,没进过他的纪念馆,没看过关于徐启曾经的贡献。